《二战秘密档案》第1/14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您好!您下载的小说来自 www.gouyg.com 欢迎常去光顾哦!
本站所有资源部分转载自互联网!请支持正版,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品:二战秘密档案

  作者:[俄罗斯] 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

  内容简介:

  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写的这本书,以独特,具有论辨性的手法,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性、迄今仍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如人员伤亡问题,租借法案、斯大林是否准备先发制人、库尔斯克会战的失策、关于英雄和叛徒的传言是否属实等等。

  作者利用一些早先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档案资料。从新的视角维看待苏德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并重新审视许多元帅们的所作所为。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在历史学家和读者中间引起争论,有助于人们对过去的战争建立起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正文

  第一部分苏德战争真相总论
  今天,新的俄罗斯迫切需要民族自我批评精神,迫切需要不再用神话学的观点看待现实。只有到那时,才可能确立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周围世界中的真正地位,也才可能清醒地看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于卫国战争的经验必须重新认识。胜利不应该掩盖苏联所付出的过分巨大的代价,也不能掩盖苏联领导人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效率低下和苏联对西方盟国援助的一味依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过去所经受过的最大灾难。在苏联和俄罗斯被称为卫国战争的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卫国战争在苏联历史文献中是一个最大的神话,遗憾的是,在俄罗斯历史文献中它继续起着持续至今的特殊作用。同时,今天新的俄罗斯迫切需要民族自我批评精神,迫切需要不再用神话学的观点看待现实。只有到那时才可能确立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周围世界中的真正地位,也才可能清醒地看待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于卫国战争的经验必须重新认识。胜利不应该掩盖苏联所付出的过分巨大的代价,也不能掩盖苏联领导人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效率低下和苏联对西方盟国援助的一味依赖。
  战后,卫国战争取得的胜利成为了苏维埃政权存在的主要理由,也为苏联的极权政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于是它的存在得以延长40多年,同时也使得效率低下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现如今它们发展得都不错。斯大林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他善于领导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同时在这些人中确立了他个人的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而苏联领土的辽阔以及美国和英国的援助亦使得苏联免于失败。
  苏联是所有参战国中人员伤亡最大的,相应地,红军使德国法西斯的武装力量遭受的人员损失也是最大的,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苏联在战胜德国的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反法西斯联盟盟国的援助,一对一地--苏联对德国,斯大林对希特勒,那也许将是另一种结局。英国和美国不仅给苏联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燃料、材料和技术,而且两国还分散了几乎全部的德国舰队和绝大部分空军力量。没有这些,苏联未必能够在自己的战线取得胜利并保住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对阵亡和失踪的将士,在英美两国中,几乎所有军人的亲属都努力弄清楚他们的下落,同时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责任下发阵亡或失踪通知书,并且其中包括司法程序问题,如继承权问题等。德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那里,极权主义还没有来得及把这一传统消灭。而在苏联,把人当做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的看法已经深入人心。实事求是地说,牺牲或失踪战士的亲人通常也不会要求通过司法程序办理有关自己亲属下落的手续。并且许多官兵的亲人或者死于战乱,或者被疏散到了东欧或者前往西方、德国工作。因此,在战后的头几年里,想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计算出红军及和平居民的伤亡情况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既然没有来自舆论界的压力,那么苏联在二次大战中伤亡的相对详细而准确的统计数字也就很难被计算出来。
  1993年,前联邦德国国防部下属的军事历史研究所邀请作者参加在因戈尔施塔特召开的代表大会,讨论卫国战争最大的一次战役,而且也是整个二次大战的最大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从德国进攻苏联的那一刻到爆发这次战役,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时间,同时德军从发动突然袭击中获得的优势早已丧失殆尽。此时苏联有着自己的军事潜能,有可以利用的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充分供给,还拥有有着较为丰富作战经验、配备精良武器的军队,这支军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装备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对手2。但是,正如我们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从军事学的观点来看,红军并未赢得库尔斯克战役,在它有着那么多优势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丁点儿成绩无法为它遭受的骇人听闻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做出辩护。顺便说一句,由于与事件的实际进程不符,苏联关于这次战役的神话学让位于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军事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就像卫国战争的胜利事实一样--成了几十年来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生命力、更具先进性的有利根据之一。我们本书中的一系列文章论述了这样一些观点:战争时期苏联的武器和战斗技术装备生产能力被很多企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谎报成绩3的方法有意识地抬高;如果没有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苏联经济也未必能完全保障红军取得胜利。
  第一部分欧洲占据霸权地位
  红军和苏维埃军事工业体系是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这次革命彻底摧毁了俄罗斯的旧军队、先前的工业和农业体系,完全消灭了私有企业主成分--而这在纳粹德国保留了下来。因此苏联政治制度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动员战争所需的一切国家资源、能够建立人数众多并配备军事装备的军队、能够在前线失利的最艰难的条件下调动民众。但是,要想有效地运用强大的武装力量或者像德国那样建立起不依赖外来力量的独立军事经济--这是斯大林很难做到的。1917年的俄国与德国相比,工业落后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1年。
  所有这些问题在苏联历史文献中都被精心地粉饰掩盖。关于这点,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就是重复传统论调,认为英美的援助对于苏联生产整体而言,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至于谈到伤亡人数,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只需记得总数是2000万人,并不清楚其中红军的伤亡人数占多少,这一数字与德军的伤亡人数又成何比例。
  本书中将要谈论苏联的通敌叛国者。关于俄罗斯通敌叛国者的争论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俄罗斯侨民中至今也争论不休。对此,我们从未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把曾与德国人合作过的波罗的海沿岸居民或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民众(他们的领土曾于1939~1940年被苏军占领)当成叛徒?他们背叛了谁?是背叛了那些不顾民意吞并他们的人吗?顺便说一句,对于波罗的海沿岸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在德军占领时的生活比起红军给他们二次"解放"时的生活甚至要好得多4。白俄罗斯人在德国统治时期还有机会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而在苏维埃政权时期甚至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再也没有这种机会。
  问题的症结之处就在于,二次大战中的苏联到底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是单纯的受害者吗?只不过不论是在苏联,还是在当今的俄罗斯历史文献中都未把这一点明确地表述出来。虽然大家对苏联占领芬兰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异议,但仍然为它辩解,说苏联是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才与德国发生冲突,并且芬兰方面也太固执,它也必须为发生的军事冲突负一部分责任。实际上,苏联对芬兰的占领与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和平吞并波罗的海沿岸、比萨拉比亚、布科维纳,与德国和平吞并奥地利及捷克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渴望在欧洲占据霸权地位。在通向占据霸权地位的道路上,苏德间的军事冲突在所难免,只不过撒于谁先开战而已。实际上,苏联的准备工作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同时已经着手。
  西方盟国既不喜欢希特勒,也不喜欢斯大林,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得不支持后者。无论是苏联,还是希特勒都一样追求的是世界霸权。但是德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比苏联要强很多。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坦克或飞机的数量很多、铁和钢的产量方面要大、煤和石油的开采要多得多,还体现在德国的军人做了更为充分的准备工作、德国居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从整体上说要高很多。
  较为强大的希特勒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不仅会给美英两国,而且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大得多的威胁。而即使在反法西斯联盟存在的条件下,德国取得胜利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假设德国的原子计划能够先于美国,在盟军进入德国本土之前实施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民族的利益和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假如是德国取得了胜利,苏联将不复存在,俄罗斯领土的绝大部分将被占领,而俄罗斯也不可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再次恢复。对于全人类而言,一旦希特勒获胜,必将开始新一轮的战争,其结果如何很难预料,而且极有可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的力量对比关系就是这样,获胜者如果不是德国元首,就会是苏联总书记,反之亦然。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人民为自己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同意,绝大多数的德国和苏联民众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充当了占领者的角色(苏联占领了芬兰,并在德国入侵波兰时充当了惟一的并且非常积极的帮凶,更不用说它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及其他地区了)。
  他们不懂得种族灭绝政策和政治恐怖手段,至少,不懂得它们的真正运用范围。当然,几百万的德国和苏联民众直接参加和共同参与了犯罪活动,虽然被追究责任的只是极小一部分。但是,把集体的罪过归咎于几千万无辜的民众,这怎么说也不符合基督教的教义。毋庸置疑,每个民族都有一个要为之效劳的政府。但谈起下面的事情时,我们就不得不严肃了:德国人在1933年--而俄罗斯帝国的人民在1917年时,大多数人就清楚地认识到纳粹分子和布尔什维克实际上究竟为何物,事实上他们是有可能阻止后者上台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希特勒成为总理也是完全民主化的,而列宁在关键时刻也没有拒绝召开即将来到的下一届民主奄立宪会议。
  是的,卫国战争的胜利确实很伟大,但它只不过带来了牺牲。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苏联占据了一些领土45年,再加上数十个跟着苏联跑的附庸国--这点成就也太微不足道了。对于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来说,做出这样的结论是很痛苦的。
  今天,半个世纪以后,各个民族应该以德国和捷克为榜样,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正式接受关于为侵略时期犯下的罪过互相道歉的宣言。我们的国家当然也有要向我们道歉的人和我们要道歉的人。德国应该向我们道歉--为他们所犯的罪行,为他们的侵略行径,为几千万牺牲的人和不计其数的损失。但我们也应该向德国道歉--为苏联士兵在德国土地上犯下的罪行,为几百万被从东边土地上驱逐出境的德国人,为运走的文化珍品(不管还给我们的珍品是多是少,我们都应该无条件地归还所有珍品)。还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向芬兰、波兰、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以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道歉。但当今的俄罗斯领导人明显地并不急于表示歉意。相反,却极力阻挠东边的邻居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似乎俄罗斯军队有限的兵力在一定条件下准备再次进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外高加索,以至波兰和斯洛伐克。与此同时,对以往所受的屈辱不是忘却,而是采软恕和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才有助于给战争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找出理由。
  收入本书的文章写作的时间是不同的,写作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我想特别感谢我的朋友戴维・М・格林茨,他是《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没有他的合作,收入本书的许多文章将不能发表。
  第一部分卫国战争胜利的惨重代价
  虽胜犹败:卫国战争胜利的惨重代价
  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因此才坚信:希特勒应该怕他。
  战前:红军兵力和装备情况
  在俄罗斯民族看来,伟大的胜利是共产主义思想得以存在的历史原因。正像我下面要指出的那样,苏联真正的死亡数字大约是现在数据的一倍半。但是,官方好像认为死亡人数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平民。红军官兵似乎只牺牲了不到900万人,而且主要发生在1941-1942年间,当时苏联还没从敌人的突然袭击中缓过劲来。
  只是为什么希特勒的入侵对于斯大林和苏联武装力量领导人来说是突然的呢?我们的资料说得很含糊其辞。似乎是斯大林十分惧怕德国元首,但愿别惹恼了他来进攻苏联,因此下令禁止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和进驻西部边境。
  难道是真的害怕?如果我们不了解红军1941年6月前的兵力和装备情况,我们可能会得出这种结论。仅坦克一项,总数为25,000多辆,其中就有差不多14,000辆部署在西部边境军区。苏联空军大约有作战飞机19,000架,其中部署在西部的几乎有11,000架。有3719架新式飞机(其中主要是战斗机)性能至少与德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М-109不相上下。而6月22日前德国部署在东线的М-109最多不超过500架。德国空军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总共也只有1830架作战飞机。300架芬兰飞机、400架罗马尼亚飞机--大部分是老式飞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炮兵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在苏联一方--60,000门大炮对付德军的43,000门大炮。
  苏联红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人数达到了2,719,000人,海军人数达到216,000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人数达到154,000人。此外,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大约1,200,000名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要知道,当时苏军还向西部边境投入了第二梯队的77个师。到6月22日时,其中16个师已经到达西部边境军区,使得红军人数扩大了
  202,000人,大炮增加了2746门,坦克增加了1763辆--相应地,苏军总人数达到430万人,大炮迫击炮达59,787门,坦克达15,687辆,其中包括约1500辆举世无双的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译者注)。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要知道德国人在东线只有不超过3650辆的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还包括230辆不带炮弹装置的指挥车。350辆坦克由在北非的隆美尔指挥,还有不到300辆坦克组成了法西斯武装力量最高指挥部的两个后备师,它们是1941年的秋天才被投入到东线的。即使把芬兰86辆坦克、罗马尼亚的60辆坦克和匈牙利的160辆坦克(它们在6月才加入战斗)计算在内,苏军仍占绝对优势。
  第一部分红军被迫重新调整战线
  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因此才坚信:希特勒应该怕他。当1941年1月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斯大林对此回答说:"他们害怕我们。"对于德军在东线的集结,斯大林认为是德国以防苏联军事行动的防守措施。出于同样的考虑,希特勒也把苏军在德国边境的集结看做是以抵抗德军入侵为目的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未来进攻德国所做的准备工作,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在1941年,而应该是若干年以后。
  我觉得,事实上斯大林一直认为希特勒在没有跟英国作一了断之前,是不会向东线进攻的,而他自己则企图在1941年夏天入侵位于苏联西侧的欧洲。他盘算着,正好这时候德国人打算在不列颠群岛登陆,因此德国空军的主要兵力和最有战斗能力的坦克,以及摩托化师都会集结在西线。苏联的这位独裁者原指望用自己的行动警告德军陆军,不然的话,要是在苏军进入德国腹地之前,德军来得及结束在英国的战事,然后集中全力打击丧失了最重要盟国的红军,那就太冒险了。摆在斯大林面前的是1940年的教训,当时在对德国的进攻问题上他动手迟了一步,于是希特勒便迅速地击败了法国。在1941年3月通过的关于在西线实行战略扩张政策的计划中,副总参谋长В.Ф.瓦杜金批示道:"6月12日开始进攻。"显然,进攻德国的时间甚至像瓦杜金这样的领导人或者朱可夫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也不能够决定。另一方面,战略扩张计划也不是笔记本--瓦杜金可以在上面像马尼洛夫式人物一样写下自己的梦想:"要是进攻希特勒的时间真的是1941年6月12日该有多好啊!"毫无疑问,确定进攻时间的只能是斯大林本人。
  但是6月12日前,并未能成功地集结所有的师和预备队,也未能征召所有用于加强西线兵力的预备役军人。所以在1941年5月时,进攻时间已经改到7月。在准备过程中,6月4日通过决定在7月1日前组成红军的波兰师,以备华沙解放后元帅阅兵之需。
  而5月15日通过了先发制人进攻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红军主力本应该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以切断德国与巴尔干的联系。然后,这支部队本应该向波罗的海沿岸进攻,以包围在波兰的法西斯武装力量。按照我们总参谋部的计划,在主要打击方向上是152个苏联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凭着发动突然袭击和在坦克及飞机上的绝对优势,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指望迅速粉碎敌人的主力部队。但是,即使苏军真的抢在敌人前面动手,比如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那么他们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比"巴巴罗萨"计划实行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更小。要知道,实际上,敌人在西南方向部署的兵力并不像苏联情报机关报告的那样是100个师,而是不到30个师。法西斯德国的主要力量组成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肯定会给进攻克拉科夫的苏军侧翼沉重打击。
  红军被迫在进攻过程中迅速重新调整战线,而它并不擅长此事。而且我们的飞行员们也没有学会熟练驾驶飞机,坦克驾驶员也不会熟练地驾驶坦克。战争开始时,我们西部军区的飞行员们在1941年的头三个月里平均飞行时间是4~15.5小时,而他们总的飞行时间--加上在学校的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0小时。德国空军的飞行员投入战斗时,飞行时间不得少于450小时。同时我们的坦克驾驶员一直到1943年驾驶实习时间是5~10小时,而熟练驾驶坦克所需时间不能少于25小时。
  不幸就在于斯大林及红军领导人追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他们匆匆忙忙组建几十个新的机械化兵团来代替先前的坦克兵团。新兵团拥有的坦克数量并不比先前多,而无线电台要比原来少,是一个不可控制的丑八怪。要知道,坦克兵团在1939年9月进入波兰时管理混乱、纪律散漫,以至于甚至落在了骑兵兵团的后面。同时,从纳入我们航空兵团的成千上万架飞机身上也获益很少,因为连勉强说得过去的驾驶员数量也没有增加。原因是空军汽油供应不足,学校的飞行教员和飞机也不够。
  这下子你可得考虑一下,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军事行动?德国元首打算进攻苏联,是出于自己的入侵计划,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赶在了蓄谋已久的苏联前面。苏联的总书记原计划让红军用武力为欧洲带来苏联的制度,同时对"巴巴罗萨"计划一无所知。但是,两份进攻计划,无论是苏联的,还是德国的,实际上都是先发制人进攻计划。这样,双方的准备工作就站得住脚了吗?一般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有统一答案。不得不比较一下双方的罪行,但两者没有根本区别。当然,大屠杀是历史上最大的种族灭绝,但是,杀害成千上万的波兰人和波罗的海沿岸人民、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这是1939年至1941年间政治局做出的决定)也同样是种族灭绝。区别只是规模大小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希特勒侵略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斯大林占领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罗马尼亚。他们彼此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部分统计只能精确到百万位
  不知为什么人们习惯上认为,红军只在战争的第一年里战斗素养较低。实际上,甚至在德军突然袭击的影响消失后,情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难怪在战争最后的一年半里,德国空军把东线战炒成是特殊的练兵场。那里的年轻飞行员们可以在相对较为安静的条件下练习射击并飞够最低限度的飞行时数(战争后期,学校的训练时数已经由450小时削减为150小时),然后才能参加在德国上空与英美"飞行堡垒"更为激烈的格斗。
  或者拿著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来说,在战役中罗特米斯特罗夫似乎战胜了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并取得了光荣的胜利。至于占优势的程度,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有85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而德国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德国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的火力是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包括8辆作为战利品的Т-34型坦克。而至于胜利到底属于哪一方,我认为,在比较了普罗霍罗夫克城下双方的损失后,可以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德国军团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54辆坦克和突击火炮损坏。而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集团军损失了334辆坦克和自动火炮,另有约400辆受损。难怪战役刚一结束,斯大林就为罗特米斯特罗夫的无能葬送了集团军而大为光火,但随后最高人民委员会出于宣传目的决定,最好把普罗霍罗夫克城下的失败看做是胜利,于是不再追究倒霉的指挥官的刑事责任。
  甚至在柏林战役接近尾声时,尽管苏军在人员数量和战斗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战术优势,即善于作战的优势,仍属于德国。我们回忆起朱可夫元帅率领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对塞罗夫斯克发起的强击。虽然进行了充分的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仍然未能使敌人遭受任何伤亡。德国人提前撤到了高地的反向斜坡上并用猛烈的火力来迎接冲锋的部队。记录下这点的并不是德国的回忆录作者,而是苏联的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元帅,他曾与朱可夫一起攻下了柏林。还有一位叶廖缅科元帅--他在战争结束不久前被任命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领导人,他在1945年4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可是部队对于即将采取的进攻军事行动准备工作做得非常薄弱。乌克兰第4方面军没有及时解决这些决定成败的问题。"我们直到战争最后几个星期也没能够学会作战。同时还总是忙忙碌碌的,巴望着胜利快些到来,不惜用红军战士成千上万的尸体铺就胜利之路。我有幸听到过一位曾参加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的营长的叙述。他们只袭击了敌人的一个碉堡。结果营长失去了所有连级指挥员,几乎失去所有的排级指挥员。当他鼓励战士们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时,700多人的队伍剩下不到100人。但敌人的机枪突然哑了声。闯进碉堡的红军战士们杀死了第二个机枪手,而第一个机枪手已经疯了,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尸体。
  人员伤亡:统计只能精确到百万位
  现在该是谈谈为粉碎纳粹德国,我们付出了多大代价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苏联,在过去的那场战争中的人员伤亡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对科学研究来说还是个禁区。
  为了旧能准确地确定人员伤亡的数据,就需要全方位地研究关于军队和地方伤亡人数和人口数量的第一手文件资料,为了把错误降到最小值,就必须考虑到,我们是在跟历史现象而不是在跟物理现象打交道,同时要力求排除各种歪曲事实并存在于统计研究材料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我提供一种统计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伤亡人数的方法供大家选择。它是基于分析战争中伤员每月的变化情况而确定1942年每月的受伤和阵亡人数间的对比关系,这样的数据比较可靠。我的计算结果是,红军在1941年至1945年间在红军战场上阵亡、伤病及意外死亡和不幸被俘的人数为2240万人。另有约400万官兵死于被俘。苏联武装力量的死亡总数达到了2640万人。与此同时,被动员加入红军队伍的人员总数与苏联总人口的百分比同德军被动员加入法西斯武装力量的人员总数与德国总人口的百分比是一样的。德国人在东线战场上阵亡、由于伤病和被俘及其他种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大约为260万人。10∶1的比例关系并不对我们有利。顺便说一句,俄罗斯侦察兵们所发现的苏军和德军尸体的数量也是这种比例。但是,战争期间苏联除了军人以外,还有约1700万的平民战死、饿死或病死。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死亡总数达到了4330万人,几乎是德国死亡总人数--650万人的7倍。预先说明一下,我所统计数字的准确度误差不会超过500万人。但要想更准确地计算出我们的死亡人数,看来始终是不太可能了。要知道,这场战争结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第一部分统计伤亡人数
  在入侵波兰的过程中,红军在1939年9月17日到10月2日期间阵亡和因伤死亡852人,失踪144人,因战负伤2002人,生病381人。在苏联挑起的苏芬战争中,从1939年11月31日到1940年3月13日期间,苏联陆军和空军阵亡和因伤死亡(不包括死在后方野战医院中的人数)的人数超过131,500人。大约6000红军战士成为芬兰俘虏。在战争中受伤人数达330,000人。据我们估计,加上在后方野战医院死亡的人员和舰队以及边防军伤亡的人员,红军总的牺牲人数为153,000人,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估计数字,即阵亡200,000人。与此相对比的是,芬兰军队在这场战争中阵亡和因伤死亡23,500人,被俘1000多人,受伤43,500人。德国陆军到1941年6月阵亡和失踪的人数为907,200人,苏军伤亡是德军的1.5倍,即德军伤亡人数比苏军少142,000人(其中136,000人阵亡)。
  芬兰战争后红军的所有列兵和军士都没有身份证件-红军证,这不仅让敌情报机关和破坏分子(他们想要了解红军的布局,并且知道部署在这一地区的部队番号)没有了可趁之机,而且也给确定全体官兵的数量和损失的大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即使是在和平时期情况也是如此。1940年12月,基辅特别军区的军事委员会成员Н.Н.瓦舒金在红军高级指挥人员会议上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红军战士在附近的村子里躲了有4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说波兰话,还经常去教堂。后来他被拘捕了,直到那时才发现他不在部队。还有另外一件事,也是在这个团里,红军战士斯捷潘诺夫被宣布是逃兵,尽管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部队。"只有到了1941年3月15日,国防人民委员才发布命令,调查战时红军的个人和全体人员的伤亡情况。这个命令下达后,军人们才开始佩戴写有主人主要资料的小盒子。但是,这个命令传达到南方方面军时,已经是1941年12月了。在1942年年初,许多前线的战士还没有小盒子,而人民委员下达关于佩戴小盒子的命令时,已经是1942年11月17日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杜绝了更多的使伤亡数字变得混乱的事情发生,虽然,还是不愿意用受到死亡威胁的想法让战士们苦恼(总的说来,许多战士因此拒绝佩戴小盒子)。红军证于1941年10月7日开始下发,但到了1942年年初红军战士们还不能人手一份。
  在副国防委员1942年4月12日发布的命令中指出:"统计全体官兵人数,尤其是统计伤亡人数,这项工作在作战部队中进行得令人很不满意……兵团司令部没有及时向中心上报阵亡人员名单。结果,由于各部队上报伤亡人员名单(上报文书--作者按)不及时而且也不完整,造成实际的伤亡人数与专门统计的伤亡数字严重不符。专门统计的阵亡数字现在还不到实际阵亡人数的1/3。专门统计的失踪和被俘人数距离实际情况就相差更远了。"后来,统计全体官兵人数和伤亡人数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好转。1945年3月7日,即结束对德战争的前两个月,国防人民委员发布命令指出,"各方面军、集团军以及各军区的军事委员会没有足够重视"这个问题。2000年5月6日,电视节目《今天》所作的关于600个苏联登陆队员的报道就以实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点。这些登陆队员是在1945年4月突击皮拉乌时牺牲的。发现埋葬200名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的公墓的一些加里宁格勒的搜救人员,他们在镜头前抱怨说,当他们在前东普鲁士的领土上发现德国人的尸体时,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佩戴着写有姓名的小盒子,哪像我们苏联人,在战争最后几个星期牺牲的战士,他们绝大多数身上既没有佩戴小盒子,也没有能够证明他们身份的证件。
  根据德国人的结论,在东线战场上苏军被俘5,754,000人。逐年分布情况如下:1941年为3,355,000人,1942年为1,653,000人,1943年为565,000人,1944年为147,000人,1945年为34,000人。美国历史学家А.达林发现了法西斯德国指挥部的这份文件,他认为,这些关于战俘的资料并不完整。事实上,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早期资料,在1941年6月22日到12月1日期间,东线战场有3,806,861人被俘,而政府官员曼斯菲尔德于1942年2月19日在德国经济部曾宣布,苏联战俘达到3,900,000人(实际上,所有这些人都是1941年被俘的)。我们倾向于认为,1941年苏联被俘人数是比较大的那个,即3,900,000人。同时,许多战俘从靠近前线的地带和后方的战俘营中逃出,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即使不是大部分人,在回到自己部队后,选择了千方百计地隐瞒自己曾经被俘的经历,因为以前战俘在苏联是要受到惩罚的。
  第一部分人生命价值的无足轻重

当前:第1/1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