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村致富日常》第3/165页


  杜善薇立即快走几步,迎上去扶住她的手臂,一边答道:“阿太,我吃了,不算早了,昨晚睡得早。”昨晚曾祖母张子莲就来看过她,还和她闲聊了好长时间。
  老人家今年88岁,生下来的孩子一共养活了三儿两女,女儿早就出嫁暂且不提,在村里就剩下大爷爷杜庆华一家和他们一家,至于三爷爷杜庆民,他比较争气,早年读书跳出农门当上老师,后来又在县里安家,只有逢年过节或有空的时候才回村看望老母亲。
  爷爷杜庆国他们三兄弟的这一辈是“庆”字辈,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华、国、民,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听到杜善薇他们的声音,厨房里的杜积明加快吃饭的速度,没过一会儿就放下碗筷走出来,边走边说道:“还是奶奶的耳朵厉害,一听就知道是你们来了。”
  张子莲一听,顿时高兴不已,她矜持地笑了笑,抚了抚鬓角,道:“我耳不聋眼不瞎,身子骨好着呢,有什么不能听到的?”
  老人家的健康最重要,众人听了都很是高兴。闲聊了一会,大家就进入正题,说起杜善薇要租地的事。
  听到租地,杜积明就下意识地摸了摸身上的口袋,从里面摸出一支烟来,不过他看了眼正端着碗筷站在厨房门口的妻子陈芳,见她虎视眈眈的模样,忙嘿嘿一笑,转移视线,也不点烟了,就别在耳后,低声道:“四十亩地……我得想一想,看谁家的地是空着的。这几年年轻一辈的人大都外出了,留下的田地有部分丢荒,没办法,种不了那么多。”
  他见杜庆国没有反驳,就知道他是支持的,考虑了一会,没再没有多说什么。说实在话,他每次看到丢荒的田地,心里都很是心痛。现在村里能有年轻人肯回来发展,他是一百个赞成。要不是杜善薇是他亲侄女,刚才他是不会用力劝的。
  杜积明是大爷爷杜庆华的长子,如今在南山村委担任村支书和村主任,支书主任一肩挑,他做了二十几年的村干部,对村里的事务无比熟悉,要不然杜善薇也不会第一个想到他。
  果然,不一会儿,杜积明就有了头绪,三人开始商量起来。
  正说着话呢,吃过早饭去外边散步的大爷爷杜庆华回来了,他一看杜善薇坚持要租地来种植,劝不动,同样没有多说,反而跟着讨论该如何找到合适的田地,说最好是连成一片的,这样好管理。
  南山村人都是姓杜,祖上从省城逃难过来的,说起来当初带着老婆孩子逃到这里的老祖宗还是前朝的举人呢,只是得罪了权贵,又逢兵荒马乱之时,为自身了安全,只好跑到这里落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初的老祖宗机缘巧合之下找到脚下这块面积够大的山谷,心里惊喜,随即定下村名,杜家开始在这儿繁衍生息。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十几个人变成了两百余人,全村现在有三十五户人家,因为是同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又世代居住在一块儿,村里人之间的感情都不错,就算是偶有磕磕绊绊,对外还是一如既往的团结。
  现在杜善薇要租地,相信只要价格合适,不会有人故意为难或拒绝。
  长辈们要说话,杜善薇只有在旁边倾听的份。不久,事情议定,杜积明就带着杜善薇他们去挨家挨户询问。
  租地的事出乎意料的繁琐,为了把田地和自家的五亩水田连在一块,全家上下费了不少口舌,到最后花费七八天的时间,总算找到合适的地方。未免夜长梦多,杜善薇很快就和村里人把合同签订好。
  “二十亩田地种植新品种黄皮果,自家五亩和租来的十亩种上百香果,还有矮坡上那十亩旱地,也是种百香果。百香果不耐湿,抗旱性比较强,在坡上种植也行。”杜善薇嘀咕了几句,有些着急,“现在都三月份了,百香果必须得在清明之前种下,否则会影响到今年的收成。”
  租地费用、租用农机翻地、请人整地挖坑、购买果苗……杜善薇还想着要买辆皮卡车呢,结果一算,发现自己的积蓄都快不够用了。


第4章 忙碌
  她一共租了四十亩,其中水田有三十,租金是每年每亩400元,旱地租金少些,不过因为那矮坡下有一汪泉眼,山上挖有蓄水池,浇水方便,租金比市场价高一些,每年每亩达到200元。
  至于租赁年限,经过反复的考虑和商讨,杜善薇最终决定种植黄皮果树的二十亩水田会租八年,因为黄皮果树的挂果量是逐年递增,只要管理得当,往后几年会一直有收成。至于百香果,一般种植两到三年,产量就会降低,就需要拔掉重新栽种了,所以她打算另外二十亩只租三年时间。
  好吧,这是资金不足的缘故。杜善薇深知这一点,要是有钱,她这么看好两个项目,估计会租用面积更大的土地吧。
  “先给一年租金,第二年实在种不活或者你不想种的话,你把地还给我,其他的钱就免了。”签订合同时,住在村尾的杜九爷挥着大手,一副爽快的样子。
  杜善薇闻言,有些不好意思,她在外面待久了,习惯按合同办事,倒是差点忘记农村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话说,有些事情远不是合同能约束的。幸好村里人都是自己的亲戚,有事好商量。
  “合同签了就签了,咱们就按照合同办事,她种不好,到时赔钱也要把租金给你,就当买个教训,省得她小人家不知咱们种地的辛苦。”杜庆国却是笑眯眯地说道。
  杜九爷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善解人意”,这让想大干一场的杜善薇有些郁闷:难道大家就这么不好看自己吗?她从小是没下过地,但她有技术和资金啊。
  争论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她也知道农业很靠天时吃饭,如果运气不好,的确容易血本无归,只是人到底往好的一方面去想。
  杜善薇暗暗憋着一口气,第一时间把租金付清,一下子支付14000元。接下来,她就去镇农机站询问租用机械翻地的事。
  有杜积明这个老支书在,杜善薇根据农机站人员的讲述,很快就找到合适的机械和出租机械的人,约定两天后等二级路正式通行,对方就进村帮忙耕地。
  “要不是你们村通二级路了,我是不会去的,你们村的路不好走,我怕颠簸几下就把我的机器弄坏了。”那人收下定金后就笑道。
  杜善薇和杜积明对视一眼,心里又是难过又是庆幸。以前的山路的确不好走,虽说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多,饿不着肚子,可的确不是个方便的地方,难怪村民们鼓足劲想赚钱搬到山外来呢。
  幸好,现在二级路开通了,看样子,他们村的好日子也该来了。对此,杜善薇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两天后,二级路正式通行。镇上在庆祝,南山村的村民们也在欢呼。这条二级路从一开始放出风声要修,到正式下文件、征地、开始修建……村民们整整盼了三年!所幸,他们的等待是值得的,这条二级路的规格除了没有中间的隔离带,它的质量足以和一级路媲美。
  “哈哈,以后去镇上就不用走北边那条山道了,直接走二级路,到镇上开摩托车只要二十分钟,开小汽车就更快了,十几分钟就到。”杜庆华等人站在路口笑呵呵地闲聊起来。
  “去市里也快了,以前要两三个小时,听他们说现在一个钟多一点就到了。”
  “和去县城的时间差不多,看来以后娃娃们要回家方便多了。”
  ……
  杜庆国蹲在路口看了看,半晌才站起来对杜庆华说道:“大哥,咱们得让阿明在这里竖个广告牌,上面写着‘南山村由此进’,这样醒目,外面回来的孩子容易找。”
  村民们一听,觉得有理。毕竟他们南山村虽说是在二级路旁边,可路口距离村里还有一段一百多米长的下坡路呢。
  其他几个没有去镇上开会的村干部就点头说道:“支书早就想到了,村委准备上报一事一议项目,争取把这段路铺上水泥,这样路就好走了。只是这段路大家都看到了,是这几年才踩出来的,太窄,路基得拓宽,需要的钱比修一般的路多点。”
  听说是一事一议项目,周围的村民顿时了然,和以往说到钱会变得犹豫的神情不同,这次村民们很快就同意了,看来私底下的议论从没少过,杜积明早已放过风声,说服了他们。
  “是该修水泥路,这样进出方便。”有村民拍拍胸脯大声说道,“到时要捐多少钱我家都出。”
  杜善薇在旁边听了很是高兴,结果到晚上就听说要捐钱了,这次村委的动作堪称是雷厉风行。
  “看来大伯他们早就商量过,我听说他连预算都打好了,到时财政补贴一部分,村里人自己筹资一部分,妈,你说咱们家捐多少才好?”杜善薇小心翼翼地帮李玉英穿好裤子,这才打开浴室大门。
  李玉英单脚站起来,拿起拐杖慢慢地走回房间,闻言就说道:“捐一千吧,这些钱就算有剩下的,你大伯他们也不会乱用。”
  这次南山村打算修建一条四米宽、一百五十米长的水泥路,除去财政补贴的资金,村民们还得自筹资金大约两万元,平均每人需要交一百元,大部分村民是愿意交的,不愿意交的那部分不是生活特别困难就是特别吝啬。
  幸好南山村人团结,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就免掉,大家没多大意见。至于特别吝啬的人倒是没有,毕竟大家都是爱面子的。这次不交,那往后二十年就是特别的谈资了,绝对让对方的名声变臭。
  等李玉英休息后,杜善薇回房,第一时间就打开微信,在“兄弟姐妹群”里发出消息。
  杜善薇:姐妹们,我真的要在村里扎下根了,明天我要开始整地了,好紧张。
  二堂姐杜善琳:放心,如果你亏掉裤子买不起化妆品,我会赞助你的。
  大堂姐杜善洋:二妹你不要吓她,薇薇,缺钱的话跟我说,我还能借你一点。
  二堂弟杜善玮:三姐,你这是创业恐惧症,树还没种下去呢,你就担心养不活了。放心啦,百香果和黄皮树都很容易养活的,要相信聪哥的专业。
  表弟钟文聪:就是就是,表姐,要相信咱们的水平和运气!你的运气一向很好,今年肯定能赚钱。
  ……
  接下来,群里的兄弟姐妹们纷纷冒泡,或安慰或支持……群里很快就热闹起来。
  当初的老祖宗生有五个儿子,所以整个南山村就有五房人。杜善薇这一房是长房,按照以前的说法,大爷爷杜庆华应该是族长,只是现在是新社会了,不讲究那一套,但封建残余还是有的,外界的人把杜庆华当做整个杜家的“族头”,涉及到村里的事总喜欢找他商量,在村中的威望极高。
  此外,村里的辈分是按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来排,循环使用。
  杜善薇就是“善”字辈,这样一来,他们兄弟姐妹的名字放在一起就能让人大致知道他们的关系,唯一的缺点是容易混淆,外人常常记不住他们兄妹们的名字。
  杜善薇他们这一辈,从曾祖母那里算下来,她就有两个堂姐,一个堂哥,两个堂弟,一个亲弟,合起来兄弟姐妹有7个,其中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岁,最小就是她亲弟杜善茂,今年才十五岁。
  杜善海和杜善洋是亲兄妹,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水字旁;杜善琳和杜善玮是姐弟,王字旁;她自己杜善薇和杜善茂是姐弟,草字头;最后一位是四叔的独生子杜善晋。
  杜家自诩有点文化,给小孩取名字颇为讲究。
  因为长辈们相处和睦,所以兄弟姐妹们之间的感情不错。这次杜善薇要回村种田,他们对此都十分支持,纷纷给予远程指导和精神鼓励。
  见话题越飞越远,杜善薇赶紧拉回正题。
  杜善薇:我今后应该要经常外出,就想着买一辆皮卡,皮卡适合农村,可以拉肥料之类的,好用。你们在车行认识有人吗?希望能便宜点。
  这话一出,几个年纪小的顿时不说话了,倒是大堂哥杜善海开口。
  杜善海:我一个朋友在市里卖车,待会我给你电话,你和他联系,我这边也会跟他提前说一声,让他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杜善海今年三十岁,大学毕业后考公进入体制,现在在县政府办工作,交游广阔。

当前:第3/16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