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事业》第2/32页



金化集团总裁吴一坚有这样一段名言:"世界上的事情是有事才去凑钱,不是拿钱去等事。很多人说没钱办不成事,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不具备能力去办事,对怨天尤人的人来说即使给他创造好了条件,他也不一定能搞好,真正的企业要善于调动周围一切的有利因素,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1985年,吴一坚刚来到海南后,就着手筹建一座大型的电子工厂,在一般人看来,这无异是天方夜潭,当时的国家骨干企业年产也不过20万台电视机,而吴一坚这个年纪轻轻的北方小伙子搞这样的工程不是骗子也是神经有『毛』病。然而,这正是吴一坚不同于他人之处。吴一坚说一个人要善于了解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调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用100元钱去赚1元钱,叫赚钱,用1元钱去赚100元钱也叫赚钱,但这两种赚钱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经营讲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换来高速度与高效益。

吴一坚了解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电视机的紧俏和海南刚刚起步的特点,他决定以经营25年之后,厂房设备拱手让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预交3%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将厂房建设工程承包出去,再以生产以后80%的电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给为条件,令其先投资。

为了联系全国大电子经销商,他亲自出马,几乎是一天24小时都在赶车谈判,饿了买一瓶汽水、一块面包了事,到了晚上商店关门,他就只好饿肚子,常常饿得没办法了,只好拼命忍着。有几次,皮鞋跑开了帮,但因日行仓促,他用鞋带一绑竟又凑合一个礼拜。

上帝垂青于苦干的人。全国最大电子经销企业被吴一坚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纷纷交足预订款,提前预订10个月以后产品,求人的事就这样变成了被人求的事,外部环境理顺以后,吴一坚一头扎进了工地。资金未及时支付时,工人们怠工,他一个个地去解释肥自己身上所有钱发给工人。身上没有了钱,他便没办法吃饭,只好每天蒸点米饭充饥,一连十多天没吃莱,工人们知道后,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吴一坚的真诚,使工人们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终于以超常的速度建立了一座大型工厂。第一批电视就这样在海南这炙热的孤岛上生产出来了,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0个月,公司资产也由他怀揣的600元人民币(包括地价)增至3亿元。而对3亿元的资产,有人说吴一坚发了大财,但其间的艰辛有谁能知道呢?人们只会惊慕成功之花的明艳,却意识不到其间的心血与汗水。

3.有耕耘才有收获

远大总裁张剑从创业到成功始终依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当张剑把远大企业建立后,他就把辛勤耕耘融入到远大的文化中。"远大"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这个文化体系又需要提示以辛勤原则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和视品牌为生命的经营理念,视品牌为生命这个好理解,但是我们又怎么去理解以辛勤原则为中心,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副总裁张跃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辛勤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有一些人不去尊重它。如果是服务工作做得非常好,让你服务的对象非常满意,你才会有收益。我们是搞工业的,那我们的工业产品要做得非常地好,之后我的工业产品的消费者会非常满意。所谓原则--自然法则,就是你必须要有很好的种子,有辛勤的耕耘过程,才会有很好的收获,而且你的付出都在收获之前,这都是一些原则。你要把这些原则把握好,不要指望侥幸,不要指望去逾越自然法则,或者说先收获后耕耘,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收获不耕耘,这是更不可能的了。当然在这个辛勤原则之上,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以这个辛勤原则为基础,这个价值观是各有不同的,但是我认为价值观可能会决定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违背原则是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但是价值观好或坏就决定你能不能生存得更好。作为一个人也好,作为一个团体也好,重要的是要稳定,但是作为一个原则来说一定要非常清醒,好象在这个基础之上,一切东西都会好办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如果确定子企业价值观之后就好办,其他的事情就是个人的工作方法,真的很难说哪种更好。像我这样希望一切都能加以控制也许很好,像某些人那样子,一切事情只相信结果,把架构搭起来,一天开两次会,他相信会有好的结果,也许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下面还有人帮助他控制。所以这种处事方法就比较次要一些。"

张剑兄弟对辛勤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正是通过贯彻辛勤工作的原则,才获得他们的成功。

4.诚、信、勤相结合

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的创业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他的起步是十分艰难的。张宏伟刚刚出山时只有几十个农民和一封乡『政府』的介绍信,号称呼兰县第七施工队,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这种状况相当不利,要在哈尔滨立住脚,显然要付出极大的辛勤努力才行。

张宏伟居然靠他的诚、信、勤在省会哈尔滨站稳了脚跟,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诚,就是诚实。人家怎么相信你?先拿出诚实的态度来,先干再要钱,干不好不要钱。这种诚实是能打动人心的。这是张宏伟争取到第一笔业务的起点。

信,就是信誉。说到就要做到,做了就要做好。质量是重要因素,信誉是经营之本,有了这一点,便使张宏伟以后的道路越走越宽。不讲信誉只能是一次『性』的买卖。

勤,就是勤奋。15天的活计,3天就完成,这是挑战,对自我的挑战,张宏伟自己也和手下一道干,挑灯夜战;只有勤奋才能获得回报,对于一个缺少实力和可依靠的背景的农村青年张宏伟来说,勤奋是惟一的武器,靠这种武器,方能打遍天下,获得最终成功。

张宏伟就依靠诚、信、勤,依靠700元起家,这700元还是50个民工一起凑起来的。

虽然起步艰难,但以诚信为航标,以勤奋为基础,张宏伟的第一笔业务挣来了10万元。因此他深信:成功的路就在前面。在张宏伟通往成功的路上,他的勤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日辉煌的业绩,起步于他的辛勤工作。

5.原始积累的绝招

年轻的张璨可以说少有的杰出女『性』,她的勤奋精神,让许多人为之惊叹。张璨从北大刚毕业那会儿,很多同学被分到中央国家机关,她自个儿没着没落,到处打工。

一天,张璨揣着别人给写的推荐信,到中关村的四通公司求职。路上遇见了大学同学,同学的一句话,打掉了张璨去"四通"的念头。

"干嘛去四通,自己干不好吗?"

张璨由此下海。

房子是租农民的,公司是借别人的,张璨拿不出钱注册自己的公司。张璨办公司干的第一件事,是洗窗帘、粉刷墙壁、贴不干胶广告,把他们"英华经理部"的小门脸,收拾得干干净净。

没有本钱,张璨借上别人的电脑,拿到自己店当样品。有人买电脑,谈妥价,交上钱,张璨他们便撒腿出门,飞快地买回一台电脑,一点点地开始原始积累。

张璨自己组装电脑,经常熬到下半夜两三点。累了,打个地铺或在沙发上歇会儿。张璨是在广安门车站提货,因为常去,车站的小伙子都认识张璨,一见她,老远就喊:"大姐,你又来了!"每回都先吊她的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货,他们几个人一会儿就卸完了,张璨说自己就是那会儿累的,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曾有几个行政学院的学生,到张璨现在的公司参观,他们谈到将来去机关工作了,每天还得打水扫地,觉得特恐怖,怕自己的一腔热情被消磨掉了,他们认为张璨是"过来人",请她谈谈体会。

张璨说自己在学校那会儿,也像他们现在似的,愤世嫉俗,对许多现实问题不满。"现在就是让我当个乡长,我也不敢当。乡长要抓工业,抓农业,治安环保、计划生育样样管,多复杂,多全面,我们懂什么?"

接着,她又不客气地说:"该打水扫地时,就得打水扫地;该忍受和忍耐时,就得忍受和忍耐。你熬到一定地位,你才能够有发言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磨练、体验,更是学习的过程。干大生意,不也是从小本经营开始?"

她也承认有一夜暴富或一夕成名的事,"但那种事,只能一回两回,顶多是一阵儿。""腿勤手勤嘴勤,到处寻『摸』",她说自己最初做生意时,没别的招儿。张璨挣到的第一笔大钱,就是从沈阳一家废品仓库里寻『摸』到的。张璨把人家不要的一堆旧油印机、印刷纸版、油墨等,倒腾了两天两夜,又"吭味吭哧"地装满一卡车,运回北京,经过整理擦洗,一转手卖了5万元,有了这笔钱,张璨决心大干一场。她租了两间临街房,开起中关村第一家西餐厅--红格子。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她费尽心力地对西餐进行了中式改造,结果中国人。外国人都不来就餐。后来又改行卖早点,系着围裙炸油条,也没能坚持多久。物质的不行,就靠精神的,张璨的歌舞厅红红火火地开业了,但最终的收获是张璨把架子鼓敲得几近专业水平。面对一次次的磨难,张璨并不泄气,依然靠着自己的辛勤工作,奋力开拓,终于赢得今日的成功。

6.从小做起

果喜集团老总张果喜是个勤奋工作的人,是人们常说的"工作狂"。张果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有一半时间四处奔波。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辛苦,才有当今名震天下的张果喜木雕。

张果喜年仅15岁时,为了生计,也为了将来有生存能力,便早早独立谋生。他当起了木匠,不辞辛苦走街串巷,不怕艰难,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干,就在哪里落脚。

张果喜在一家木器厂仅仅干了一段时间,那家木器厂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垮掉了。张果喜只能另打主意,自谋生计。

张果喜回家同养父母商量,认为老是这么东干西干也不是办法,不如干脆自己来干,独自创办一个厂,这样说不定还有前途。

张果喜的养父母一听,也认为是个好主意。他们相信张果喜有办厂能力。养父养母为支持他,把房子卖掉换来1400元,张果喜和21位青年办起了木雕厂,他的号召口号是:"要吃饭的跟我来!"

当前:第2/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