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女配重生当学神》第194/211页


  但是疑问依然存在:国内竟然真的能做出光刻机了?
  这个疑问同时也在机工部部委委员常晋瑜的脑子里萦绕。
  她原来参与过国内机床项目的攻关,还负责过引进光刻机的项目,对于这个并不陌生。
  但是看着清北实验室报过来的参数,她却突然觉得,这些数字显得光怪陆离。
  这台机器,真是国内自主研发出来的?
  这个光刻机项目组,又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
  除了满脑子问号,她不知道该作何反应,更重要的是,上面还急着要对这个产业的调研报告,同时评估这个项目组的重要程度。
  芯片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这早就成为了行内人的共识。
  芯片,又叫集成电路,它的应用范围实在是太广了,计算机,航空航天,工业机械,生物医药,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全都是最高精尖的技术。
  国内一度试图追赶国际芯片业的发展进度,后来却无奈放弃,是因为看不到芯片的潜力?当然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穷。
  一台光刻机动辄上千万美元,一家半导体工厂,随随便便就要投入几个亿――美元。
  而如果是自己研究追赶,那就更可怕了,每年至少几千万上亿美元的经费投入,还有可能打水漂,谁承担得起这个责任?两寸四寸六寸,纳米级别的工艺制程,根据摩尔定律,芯片的发展速度就跟坐上了火箭差不多,稍有不慎就会被远远的甩下去,相较之下,倒不如直接引进生产线,落得轻松愉快。
  可是这条路也不好走。
  国内勒紧裤腰带引进了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从几年前签好协议,到现在那个规格的生产线都快过时了,厂子还没建好,一则是效率确实低下,另一个原因就是,这种高科技工厂的建设难度太大,而和国外的技术团队沟通又困难,一来二去,就这么耽误了。
  常晋瑜有时候也想,要是当时没有选择引进而是自主研发,情况会不会好很多……当然,一想到要花出去的研究经费,她瞬间就清醒过来了。
  可是现在,摆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个叫人更加惊悚的数字。
  这个无声无息就攻克了最新一代光刻机的团队,花的钱,实在是太少了。
  国内公共经费的部分,总共只有一个省级项目经费的几百万,再加上一部分国家级光电实验室分润的上百万经费,以及清北格外拨出去的几十万校级经费――基本没用什么外汇。
  另外一部分,虽然名义上是外企赞助,但是明眼人其实都知道,那个叫井熙的实验室负责人,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她和这家外企,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即便算上外企的赞助,不算额外收购的技术转让费和光学仪器厂花的钱,一台光刻机做出来,也就差不多花了两千多万人民币。
  这台显得过分便宜的光刻机,还不是那种只能跟随着国外的发展,落后两三代的老机器。
  如果上报的参数是真的,再看到这台机器的研究经费,国外的同行们大概能气到吐血。
  这种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什么时候这么便宜了?常晋瑜只觉得匪夷所思。
  当然,再看看国外相关的研究经费,她晕晕乎乎的大脑瞬间清醒过来。
  所以关键人物,还是这个井熙吧……常晋瑜把审慎的目光,放在了一张履历表上。
  这同样是一张让人匪夷所思的履历。
  履历表的右上角贴着一张照片,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女,仪态端庄而矜持,对着镜头浅浅微笑。
  这是一张相当讨人喜欢的证件照,但是一般而言,这样朝气蓬勃的面容,更常见于各单位招新的时候,而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是的,常晋瑜毫不犹豫把“科学家”的名号,放在了这个刚满二十岁没多久的年轻女孩身上,而她现在,甚至都还没有拿到本科学位。
  所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才――常晋瑜仔仔细细的看着这两年井熙做出来的成果,感叹。
  这是她见过最精力旺盛的科学家,科研成果不但丰富,而且每一个都分量十足,放在一般人身上,哪一个都足够寻常人吃十年老本了,可对这个女学生来说,却不过就是短短两年半的成就而已。
  研究领域也比一般人更广,光电领域好几个前沿学科都有涉及,而且都做出了行业领先的成果:激光测量,LED,甚至是光刻机……
  常晋瑜在井熙的名字上,又停留了一会。
  总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过……
  她努力回忆半晌,然后猛地拉开抽屉,在抽屉的深处翻出一本很久以前的杂志。
  这本杂志上有一篇她颇为喜欢的科幻小说,小说的作者,也叫井熙。
  这俩要真是一个人,那就有意思了,常晋瑜忍不住笑。
  让幻想照进现实,最浪漫的科幻小说,也不过如此吧。


第122章 展会
  最终, 常晋瑜还是觉得,必须去亲眼确认一下。
  光刻机及其配套厂是区里的重点项目,为此还专门新建了一个高科技园区, 就是位置不太好, 在京郊, 这地界偏得很, 都快到通州那边去了,旁边也没什么单位, 不过好处就是,这片科技园轻易就占了很大一片地方。
  常晋瑜到的时候,只觉得这地方真是够荒凉的,边上连个小卖店都没有, 不过隔壁有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区,听说再过半年就能交房了。
  听说是机工部的领导过来,井熙专门抽空出来招待, 亲眼见到正主, 常晋瑜觉得她比照片上看到的更年轻,也更漂亮。
  井熙向领导简单介绍了科技园区的情况, 就直接领着她去了光刻机工厂。
  这边的厂房标准很高, 超净车间只是最基本的配置,据井熙介绍,隔壁很快就会再新建一个芯片厂,跟这边配置差不多, 都是标准的超净车间,还有专门的空气净化以及净水装置。
  没办法,集成电路的生产环境要求极高,甚至容不下一点灰尘。
  对于厂房的成本, 常晋瑜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
  净化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再加上一系列配套的基建设备,光是基础建设费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更不用提更加昂贵的生产设备了。
  光刻机被称为全球顶尖科技的大集合,所需的技术都是最一流的,当然,生产设备也同样是最一流的。
  如今的紫外光刻机单论生产难度,当然比不上以后的极紫外光刻机,但依然需要全球工业链的支持,这台U-03的零件多达几千个,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除了光源是自己实验室独立研发的,机械工艺用了合作实验室的,其他比如对准系统用了A□□L的,镜头和掩模版用的是蔡司,光刻胶用的是日本的,林林总总凑在一起,价格自然不菲。
  所以向国内报的1500万,真真就是成本价了,要是再算上科研费用,几乎就是赔本赚吆喝。
  当然,井熙本身也并没有奢望从紫外光刻机上赚到多少钱,这台U-03的性能是比PAS2500强一点,但也强得有限,要想从日渐发展壮大的A□□L嘴里抢到肉,估计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只能走低价路线,先活下来再说。
  她真正的目标,还是深紫外和极紫外光刻机,这两个关键技术,才是她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开的杀手锏。
  实验室级别的极紫外光光源虽然歪打正着做出来了,但是其他技术瓶颈还在,一时半会也没有那么容易搞定,深紫外光刻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其实也相当困难,不过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应用,还是可以展望的事情。
  常晋瑜不知道井熙心里的蓝图,面对这台已经成型的U-03,心里却是百感交集。
  她微微伸出手,甚至有些不敢触摸这台样机,犹豫了一会,才用指尖轻轻的碰了碰。
  金属外壳一片冰凉,她的指尖却觉得热得烫手。
  半晌,常晋瑜才对井熙很郑重的说道:“谢谢你,把这个技术给做出来了。”
  井熙一愣,半晌才笑:“主要还是运气好碰上了。”
  “运气好就把别人花好几个亿都不一定成功的技术做出来了,这话我可不信,”常晋瑜笑,“放心吧,这技术既然做出来就是你的,谁都抢不走,国家也不会亏待真正有本事的人。”
  这种半官方的话说出来,井熙的心算是安了一半。
  虽然有DAWN打掩护,但是她知道这种遮掩是瞒不过有心人的,而常主任的身份她也清楚,所以这位过来调研,就算大概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井熙的心里还是存了三分紧张。
  但是反过来说,DAWN过了明路,对她也有更大的好处,至少以后经费来源,不至于只能靠着自己那点对商业的半吊子预知了。
  经过一夜的赶工,常晋瑜才把调研报告交了上去。
  交上去以后,她又认认真真看了一遍井熙几年前写的科幻小说,忍不住露出了微笑。
  过了大概两个多月,好消息就接二连三的传过来。
  先是芯片厂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然后光刻机的项目也正式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就连祝盟那边对掺铒光纤的推广,也一下子顺利了不少。

当前:第194/21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