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神断》第237/345页


  去松陵府,先是坐船,而后坐马车,七八天后抵达。
  这次来松陵府,就是为查证蔡骏驰的真正出处。
  蔡骏驰如今的身份,乍看没什么问题,但却因着陆芸娘这个意外,使得他们知道,蔡母改嫁进的蔡家,那么其前夫绝不可能姓蔡,不可能是蔡家同族。蔡骏驰选择如今的身份冒充,许是为掩盖曾经的身份,亦或者也是想恢复真正的姓氏,而其母前夫家的情况是有据可查的,但没人提她给前夫的儿子,自然也有原因。
  闻寂雪派的人,着重查了这方面。
  蔡母是松陵府柳林镇人,其父乃是木匠,姓刘,有门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不差,可实际上,家里十分拮据。寻求根源,在于孩子多。刘木匠娶亲后就分了家,接着家里进口,其妻不带停歇的生了十五年,一共七女一子,也是最后得了个儿子才罢休。蔡母行二,从小做活儿,照顾底下弟妹,长到十五岁,被家里嫁出去换了一笔彩礼。
  蔡母嫁去了秀山村的赵家,生了一子,名叫赵书成。
  赵家就是寻常农户,娶蔡母花了五两银子,在当时是个很高的数目了。也是因着蔡母生的好,意外被赵父看中,赵父是老小,赵家咬牙凑凑,出了彩礼钱。也正因此,赵父一心想挣钱,还恩,也是让妻子儿子过好日子,便跟着人去贩货,结果出了意外,人没了。
  在赵书成五岁时,蔡母改嫁了。
  那时赵家爹娘没了,兄弟们分了家,孤儿寡母的日子难过,又总有不三不四的人在门前晃悠。再加上,蔡母也不愿吃苦,有心改嫁,难免有些流言出来。赵家干脆放她改嫁,由赵家大伯养着赵书成,原本赵父的两亩地给由赵家大伯耕种,权做赵书成的口粮。
  查蔡骏驰的人不知多少,但都没提过赵书成,是因为赵书成死了。
  赵书成虽然没了爹,娘又改嫁,还寄人篱下,却不是个怯懦性子,据村里人讲,赵书成生的文净,性子腼腆温和,读书很好。性情方便倒罢了,但能读书却令人惊讶。赵家本就是农户,侍弄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赵家大伯管侄儿温饱可以,可能供侄儿念书么?读书人清贵,相应的,读书的花销也大,农家户想要供个读书人,一家子都得缩衣节食。再者,赵家大伯有三个亲儿子呢,即便真要供,也是供自己儿子,但实际上,赵家大伯只供了长子和侄儿赵书成。
  村里没有私塾,得去柳林镇,教书的先生就是姓蔡的老童生。
  早前便说过,这个蔡老童生无子,过继了同族的蔡骏驰。蔡骏驰虽比赵书成大一岁,但两人是同窗,一起在私塾念了三年书。
  已经从陆芸娘口中得知,如今贤郡王府的“蔡骏驰”是其亲兄长,能对上身份的便是蔡母留在前夫家的儿子赵书成。赵书成和“蔡骏驰”年纪上也相仿,二人又同窗三年,必然了解,顶替蔡骏驰这个身份应该也是有这方面考量。
  然而,若“蔡骏驰”的真名是赵书成,没道理要更名换姓。
  闻寂雪对“赵书成”这个名字也很陌生。
  那些查过“蔡骏驰”底细的人,必然也没觉得“赵书成”有什么特别,都没起疑,查到赵书成死亡便撒手不再理会。据秀山村的人说,赵书成是十岁那年掉进河里淹死的。
  对此,穆清彦存疑。
  他当然知道真正的赵书成没死,但这个死亡是怎么回事?
  原本的蔡骏驰一直在柳林镇生活,直至十六岁外出求学。
  可以证实的是,蔡骏驰的确在桐山书院求学,足有两年,而后便外出游学。
  如今的“蔡骏驰”出现,最早就是在贤郡王府,那是二十年前。
  那么,顶替的时间段就在真正的蔡骏驰离开书院之后,假的蔡骏驰出现在京城之前,其间空缺有十年。
  这是十年的空白,很难查证,所以以前查过的人尝试两回就放弃了。
  总的说来,贤郡王府的蔡幕僚共有三个身份,最早的真实身份:赵书成,后来顶替的身份:蔡骏驰,第三个则是空白的十年间使用的另一个身份。
  穆清彦有预感,找到那个身份,必然揭开蔡幕僚的真正面纱。
  或许,会跟雪家的案子有关。
  所以,为寻求这个答案,只能再回溯本源,解开赵书成十岁死亡的真相。
  那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穆清彦无法回溯,所以要去一趟秀山村。
  “按理来说,不应该是预谋。”闻寂雪一直与他讨论这件事。
  不管后来的赵书成如何,十岁的赵书成肯定没太多城府,也不会无缘无故想到去诈死。他们倾向于是意外。穆清彦想了解十岁前的赵书成,分析其行事性格,弄清楚赵书成念私塾是不是赵大伯纯粹好心,若不是,可见赵书成小小年纪便有手段。通常这样的人,又是这样的处境,溺亡的可能性不大。孩童溺亡,多是在水边贪玩出的意外,这样的赵书成会吗?
  尤其是,赵书成明明没死,可他没有回秀山村。
  更名换姓重新生活可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对十岁的孩子而言,孤身一个还是很有危险。
  “我觉得是意外,但这个意外迫使赵书成不能再回秀山村。我只是在想,那时他才十岁,不可能很快就找到合适的顶替身份吧?我担心没那么容易找到他的踪迹,毕竟时间太久远了。倒是顺着蔡骏驰的轨迹更好查一点。”
  蔡骏驰十六岁入书院,十八岁外出游学,一开始应该跟熟人有联系。
  主要是蔡骏驰的失踪时间距离现今更近,查到的可能性更大。
  之前闻寂雪派人在查,两边齐头并进,有了些眉目。比如,赵书成落水后可能流落的地方,比如,蔡骏驰最开始游学的两三处,大致范围圈了出来,筛查是个难事。
  若是闻寂雪撒出人手,花费大量精力,有一天可能会查清楚,但若是穆清彦来做,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术业有专攻,闻寂雪知道时隔太久远,穆清彦的异能无法回溯,但穆清彦不仅仅只有异能,还有长久以来查案积累的阅历和经验,更形成了敏锐的直觉,冥冥中总会选择正确的方向。
  闻寂雪信任他。


第237章 飞仙镇
  三四十年过去,秀山村有很大变化。
  赵家大伯,以及其长子,早年皆先后过世。
  村里记得赵书成的人,很少了。
  若问村中年老之人,便是记得赵家曾有个赵书成,也不过说句惋惜的话,依稀记得对方读书不错,别的就没了。
  倒是从私塾曾经的同窗口中,得知赵书成跟其堂哥是有矛盾的,根源在于属于赵书成的两亩地。作为赵书成读书的条件,那两亩地转给赵大伯,赵大伯供赵书成念私塾。本是协定好的,之所以又起矛盾,在于早先没有约定时间。
  赵书成读了三年,想继续,但赵大伯不同意。
  出事那天,赵书成跟大伯家的堂哥同路回家。
  从柳林镇回秀山村,要经过一条河,河面上架有一座陈旧的木桥。据赵堂哥说,赵书成边走边背书,手里还拿着书,时不时看一眼,走上木桥的时候,赵书成没注意绊了脚,慌乱中手里的书掉到河里,赵书成立刻去捞,结果整个儿人跌到水里,没一会儿就沉下去了。
  没人怀疑这个说辞,一是书本珍贵,不论是谁弄丢了书,都是要捞的,二是秀山村的人都清楚赵书成爱读书,不少人知道他有边走边背书的习惯。
  穆清彦则揣测,可能是这对堂兄弟起了争执,或许还有了肢体推搡,导致赵书成落水。亦或者,赵书成做了什么,使得他无法继续在赵家立足,只能顺势死遁。
  为此,他特意搜集当年赵书成身边的人事变故。
  然而并没有什么收获。
  穆清彦调转方向,把目标放在改嫁的蔡母身上。蔡母改嫁后,又生了儿女,但赵书成也是她儿子,且真实身份也是蔡家子,母子二人能毫无联系?蔡家会对赵书成无动于衷?把人认回,蔡家肯定不敢,但暗中接济一二,不难。
  赵书成对他的出身是否知情?若是知情,会如何反应?
  这种不堪的出身,绝对是污点,足以毁掉赵书成所有努力和对未来的期许。
  穆清彦不由得猜测,赵书成的死遁,是否于此有关?
  可要真是因这个原因,就鲁莽的诈死背井离乡?
  不可能。
  除非后路已有安排。
  穆清彦倒是想起一件事,早年流民多,那时朝廷还没有强制措施,流民们三五成群,十来个一伙儿,也是不弱的势力,若赵书成混入其中,自然能够借此掩护去其他地方,再利用流民落户的漏洞给自己重新安置身份。
  但还是那句话,赵书成才十岁,须得有人接应。
  蔡家?
  看来,得围绕着蔡家来查一查。
  另一边,真正的蔡骏驰,十六岁前的经历十分清晰明白。
  蔡骏驰两三岁过继,先是在私塾读书,而后又去县城读书,直至十六岁时养父病故,他经举荐,去桐山书院求学。路途遥远,两年间没有回来,倒是托人带过书信。蔡骏驰寄书信很有规律,一年一封,都是在年底,顺带会有年礼,都是直接送到族老那里,便是外出游学也没忘记。
  蔡骏驰亲爹娘亡故,养父离世,蔡家族里都隔了房,着实不亲近。
  从蔡家族里得知,蔡骏驰每年书信没断过,直至十五六年前。以前都是寄书信,送银子,请族里人帮忙照料爹娘养父等人的坟头,至十五六年前,则是派人回乡烧纸修坟,且提携了族中后辈子侄,成为蔡家族里第一人,内外人等无不赞叹羡慕。
  外人、哪怕是族里人,对“蔡骏驰”的情况并不清楚,只知道他得了京城贵人青眼,为贵人办事,有财有势,非同一般。

当前:第237/34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