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行》第179/213页


  “王妃所言小民不辩驳,可王妃可知晓,为何同样是闹灾,去年各地的灾情不比今年少,为何今年的情况反倒比去年严峻很多?”
  凤笙看了过来。
  明明不过是淡淡一眼,陈浩却有种莫名的压力。
  “本来去年这门生意做得好好的,不管是通过走私,还是经过市舶司,只要花些钱粮食运进来不成问题。可打从今年夏天开始,闽浙总督以剿寇备寇之名,命靖海侯协同沿海各地卫所巡防近海区域。”以至于打击了不少走私海商,粮食根本运不进来。
  “所以你辗转来求见了我?”
  至此,凤笙终于明白为何陈浩来后一直没切入正题,而是拐弯抹角和她说了这么些话。
  不过是想通过魏王的手,或者借魏王府之力,达成共同合作的目的。


第134章
  当然, 陈浩也不仅是求这, 还有其他所求。
  凤笙还是能看出些的,等闲之辈不是无所求,怎会对这其中之事如此了解。
  哪怕是凤笙,因经历不同,所在位置不同,才能对这其中的事管中窥豹,还达不到他如此透彻。
  非是千思百转, 日夜揣摩,所不能达到。
  不过陈浩所求, 还要放在后面说。
  凤笙现在只感觉, 她真小瞧了这些商人。
  不, 是朝廷真小瞧了这些商人。
  凤笙的目光意味深长起来, 看得陈浩立在当场, 冷汗直流。
  过了一瞬还是两瞬, 凤笙端起茶盏:“此事容后再说,我得细细思量。”
  这是送客了。
  陈浩忙躬身行了一礼, 退下了。
  等出了这处温暖的内室,被外面的冷风一吹,才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
  屋中, 凤笙指节轻叩了两下:“去把茅单叫来。”
  *
  此次凤笙前来苏州,幕僚只带了茅单一人。
  之所以会带他, 是因为魏王府有些事都需要他去交涉。
  魏王虽在一些事上从不瞒她, 但凤笙不可能事无巨细, 一些由下面人处理的事,她还需要茅单才能了解。
  茅单本来已经睡下了,突然被叫起。
  他也算清楚王妃的性格,不会无的放矢,这种时候叫他必然有事。也因此他收到传唤,就匆匆赶来了。
  “王妃,不知有何事找老夫。”
  对于魏王身边的这些幕僚,凤笙还是比较尊重的,便让茅单坐了下,还让人上了热茶。
  “你对沿海之事可有了解,最近沿海一带可有海寇肆掠?”
  茅单略微斟酌了下,答道:“因前些年海寇闹得很,圣上很是大力整顿了一番,闽浙总督管清和知人善用,靖海侯骁勇善战,所以虽有些残余,但祸害并不大。”
  也就是说闽浙总督下命剿寇备寇提防海务,这其中有些虚?
  凤笙不禁蹙起眉。
  当然也可能不全是虚,只是没那么严重罢了。
  那他为何会突然下这样一道命令?
  要知道凤笙虽不了解沿海一带究竟有多少大商贾从海上得利,但仅听陈浩方才所言,便知晓很是不少。而且其中利益之大,足够驱动很多官员包庇,管清和动了这一块利益,难道不怕下面人跟他闹?
  凤笙对于管清和这个封疆大吏,还是有些了解的。
  他在闽浙总督这个位置上已坐了近十年,深受建平帝信任。这样一个人,在闽浙经营已久,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既然利益有所牵扯,当谨言慎行才是。
  这其中必然有什么原因,致使他宁愿得罪下属及那些当地的富甲豪族,也要做成这件事的原因。
  可到底是什么原因?
  如果魏王现在在,这件事凤笙定是要和魏王商议,可如今魏王远在山西,对朝中的一些事凤笙掌握得还不是太全面,就只能求助茅单了。
  凤笙也没隐瞒,将这些事大致说给了茅单听。
  茅单这才知晓,原来王妃还跟盐商有来往,甚至插手海商的事了。
  不过凤笙所转述的事,也让他眉心直跳。
  与凤笙一样,他也知晓这大概是目前解决魏王之危最好的办法,现在朝中暗里有多少人给魏王下绊子,茅单不用数就知道。
  但他也知道这是魏王的大机遇,是魏王入朝安身立命的根本,必须要办成,不成功便成仁。
  而且茅单想得更多。
  他被魏王招募到府下已经有十多年,也算深受魏王信赖,魏王府一些藏在台面下的事,很多都是由他经手,或者由他办成,所以他的大局观比凤笙更宽广。
  当然并不是说凤笙不如他,只是所知受限而已,因为凤笙不了解一些事,所以她看不到。
  “现在王妃是疑惑管清和为何会下这道命令?”
  凤笙不答反问:“朝中可知晓这事?”
  茅单沉吟道:“之前有所耳闻,但因殿下所去之处与沿海隔了何止千山万水,所以对此并没有更深的了解。”
  也就是说朝中知道这件事,但都没想到管清和会动这么大的干戈。
  屋里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茅单突然长出一口气,犹豫道:“不过有件事王妃可能不知晓,现下的陈家并不是完整的陈家。”
  凤笙目光一凝,疑惑地看了过去。
  茅单捋了捋长须道:“这就要说到很久以前了……”
  当年陈家显赫一时,现承恩公的祖父陈鉴官居一品,位居首辅之位。陈家本就是书香门第,又是江西大族,底蕴深厚,陈家不光有个首辅,陈鉴的长子陈平文官拜礼部侍郎,三子陈平章外放知府,又升布政使,一门三进士,可谓是风光至极。
  更不用说陈氏一族后辈子嗣中,取得功名者不计其数,朝中做官的也不在少数。
  而就在这个时候,陈家出了个太子妃,没过几年高祖龙驭宾天后,太子妃又成了皇后。
  这便是陈皇后了。
  当时的陈家可谓是清上加贵,烈火烹油。
  那时候陈鉴虽已告老,但还没过世,也不知怎么就说动陈家分家了。
  陈家还是陈家,但出了皇后的这一房却是单独辟了府,顶着承恩公的爵位分开另居,并且与陈家本家再是不来往。
  有流言说,当时的承恩公和长房闹了矛盾,矛盾还有些大,陈家无奈之下才会分家。
  但不来往是真的,这几十年来面上也一直没怎么来往,而陈平文在止步礼部尚书后,急流勇退,带着全家回了江西。
  至此,京中之人只知晓承恩公的陈家,却不知晓江西还有个陈家。

当前:第179/21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