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文集》第179/476页



一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再一次追到这种震撼!

  晚餐之后,我指着桌上的残羹剩菜,对主人客气地说:“您准备得太丰盛了,剩下这

些,多可惜!”

  岂知主人才六七岁的小孩竟毫不考虑地搭了腔:“不可惜!奶奶吃的!”

  “我婆婆等一会出来吃!”女主说,看见我十分惊讶,又解释:“她不喜欢一起吃,叫

她吃好的,她还不高兴,只有剩下来的,她才吃,而且吃得高兴!”

  孩子!现在我坐在桌前给你写信,想到今晚的那个画面,禁不住流下泪来!我要再一次

问:

  为什么?

  为什么?

  只因为老人家没有了生产力,就该吃剩的?该吃坏的吗?

  只因为老人家“自愿”、“高兴”!我们就任她自主自灭吗?

  相信你一走读过我在《点一盏心灯》里写的“爱吃鱼头”那篇文章。老人家临终前,几

个朋友烧了她最爱吃的鱼头去。却听到老人瞒了十几年的秘密。

  “鱼头虽然好吃,我也吃了半辈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爱吃过,只因为家里环境不好,

丈夫孩子都爱吃鱼肉,只好装作爱吃鱼头。”

  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故事中的老人家有幸在临终前说出心里的话,问题是这世上有

多少为家庭牺牲的父母、尊长,就在晚辈的一句“她自己喜欢”的漠视下,慢慢凋零了?

  是的!她们是在笑,因为自己牺牲有了成果,而快乐地笑!

  但晚辈们看到那笑,是不是也该笑呢?

  还是应该自惭地哭?!

  最近我为公视“中国文明的精神”进行评估,在读了一百多万字的专家论文后,印象最

深的,竟然是论文里提到西方社会学家,于一九三七年起,在中国多年调查的结果:

  “不要以为中国农村有许多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事实上几乎没有!主要的原因是农民

寿命太短,平均在五十岁以下,活不到多代同堂的年龄,又因为贫穷而缺乏维持大家庭需要

的财富。”

  你能相信吗?这个中国人常以为自古就盛行多代同堂的说法,竟然错了!那是“理

想”,不是事实!

  父母、尊长平均活不到五十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问题是,父母不能甘旨无缺、安享

天年,又难道不是做子女的耻辱吗?

  过去穷,我们没有话讲!

  今天富,我们该多么庆幸?!可是在我们庆幸的时候,是否该想想自己有没有真尽孝,

抑或又是创造了一种假象?

  记得有一次,你抱着一碗鱼翅当粉丝喝,我很不高兴地说:“那是留给奶奶的!”

当前:第179/47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