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吧!吃货!》第90/92页


  第二日天空作美,真的晴了雨。只是连下了三天的雨,就算是细雨绵绵,土地也湿滑泥泞得很。好在他们这乡下人人人都有预备下油布制的双层靴子,虽然比不了现代的也雨靴,但小阳觉得效果差不多,而且更软和随身。
  让六子在家看着,把下屋摸着有些潮的粮食拿出来晾晾,又预备了椒盐口味的玉米过吧给六子当零食,小阳和朱海这才赶着虎子进了城。今日的分派工作是大壮兄去买石灰和油布。小阳童鞋去刘长明哪里订干辣椒。当然俩人最后还得回店里汇合,毕竟店里也囤积了不少粮食和干菜,他们得趁着晴天翻翻晒晒。当然他也希望这雨是不会再这么没完没了的下了。
  不提朱海同志去买东西,单说小阳跟刘长明订完辣椒之后溜溜达达地往回走。路过田家的药铺,就想起进去逛逛,顺便问问白明华那药膳坊的事情筹备得咋样了。虽说这个事儿他们这几个人已经讨论过好几次了,但施行起来有难度。主要是药膳坊的档次问题。让田家有兴趣的必然不是街边小店,而达官贵人的身子骨也是很金贵的。而且有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富贵病”,这昂贵的药膳就不能乱吃了。店里安排一个坐诊的大夫倒是无所谓,可食客进饭馆儿必定不是进药铺,多少回有所抵触。而那些普通有要用功效的菜肴又不可能卖上价格,也就没了效果没了奇特之处。反正就是想赚有钱人家的钱,势必得想一个更好的点子。不过据说田家老爷子是很看好的。而且现在田家上下的四位夫人都有时常服用特质的膳食,强身健胃养颜的效果还是有的。
  进到药铺,第一眼看到的人就是正在柜台后面包药的吴峰。看到小阳,吴峰立刻露了一副笑脸:“小阳哥,你来啦!是找我师父吧?”吴峰的师父就是白明华,小阳点了点头:“他哪儿去了?今天不做坐堂?”
  吴峰回答:“被铺头叫去衙门了,说是有事儿,你要没事儿就在这儿等一会吧。麻三,你过来给杨老板倒杯茶!”
  在等待白明华的时候,小阳观察了一下来药铺买药的这些人。他们买的药多是一些祛风散湿的方子。虽然每一副都不贵,但他在这儿也就不到半个时辰,就来了十来个人。吴峰说了,打进了五月开始,这来买风湿药的人就比以往多了许多。就是这春寒刚过猛增湿气造成的。加上连续五天没见日光又下了三天的雨,有这些关节疼痛老毛病的人就更难挨了。
  小阳皱了下眉,心里嘀咕了起来。天潮种地是有些好处,可水过了就不行了。自家种的这些蔬果还可以。就是西瓜和香瓜水大了就不甜了。幸亏自己今天订了不少干辣椒,店里最近得做点儿辣的菜色,姜也要多收一些才行啊!
  
  白明华回来的时候面色颇为沉重,不过看到小阳,立刻就露出了笑脸。“小阳你在啊。”
  对方的表情没有逃过小阳的眼睛,他觉得今天白明华去衙门肯定不是去听什么好事儿。于是好奇问道:“县老爷是生病了?”
  白明华摇了摇头:“你跟我到里边吧。正好有事要告诉你。”
  弄得神神秘秘,小阳的兴趣就更大了。进了头道后院儿的客厅,小阳刚坐稳就赶紧询问:“咋了这是?还有事儿跟我有关?”
  白明华叹了口气:“这事儿你现在千万不可外传。南郡省现在灾洪肆虐,雨已经连着下了半月之久,而且没有停止的趋势。有不少灾民已经北上逃难。南郡省内有三个县城都出现了轻微疫情。高烧不退,身上起红疹子,虽然还没有因为疫病死人的情况传出来,但各省县也都不得不谨慎小心。今天王大人把海华县几家大药铺的掌柜的都叫了去。是要我们筹备防疫的药材。”
  小阳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南郡省跟咱们这儿不是还有两个省的距离嘛?就算有疫情也蔓延不过来吧?况且就算洪水再凶猛,这么长的距离也过不来不是嘛?”要知道洪水这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牛庄就在河道边上,如果一旦他们这儿也洪灾泛滥,那就完了蛋了。
  白明华耸了肩膀:“首先要解决的不一定是洪水的问题。咱们顺天省的气候一直很平和,史载一百五十年之内没有过大的洪灾。不过小的洪水倒是发过三次。伤亡的数字不大,损失的财务倒也不多。只是因为咱们这儿的人天生习惯了干冷干热,一旦长时间潮湿就容易生病。这疫情却是不得不妨的。洪水冲过的地方难保不沾毒物,难民如今蜂拥外逃,有些在山野里行走的难民实在是不好阻拦。万一他们携带疫情就不好办了。”
  小阳粥了眉头:“我以前的家乡也时常听天灾和瘟疫的情况。一般疫情都是因为尸体被洪水浸沤腐烂,然后再无人掩埋焚烧之后,才会形成瘟疫。就连那些淹死的牲畜甚至老鼠也是疫情的根源之一。你说的洪水种带的毒物,那就是灾区的饮用水也可能会出现危险吧?那人畜患病的情况如果不严重,是不是可以医治?”
  白明华点头:“只要不是病入精髓,要医治也只是银两和时间的问题。其实咱们赫国水道丰多,几乎每年都有洪水,不过朝廷对水利十分重视,从来没有过大的伤亡。而且已经有十多年都没有过这么大的灾了。罢了,反正过一日算一日吧。我是要跟你商量一下发药的问题。”
  小阳不明白了:“发药?”
  白明华点头:“王大人的意思是难民一路北上最后肯定会有人到咱们顺天省,所以咱们这儿的人也要提前服下防疫的药。所以我们几家药铺的掌柜一致决定,每家都拿出一个药方,选一个最好的,再共同拿出药材在四个城门熬制,免费发放五日。到时候即便真有疫情流出,咱们这儿的人也会少些被传染的可能。”
  “你的意思是借我们店来熬药对吧?没问题!这等大事哪里还用商量,应当应分的!”
  
  小阳把南方出现水灾和疫情的事告诉了大壮、二宝和钱权张正。至于木木那最爱悲天悯人的性子就还是算了,反正现在这些事儿离他们还算很遥远。
  五个人这么一商量,一致觉得有得多去备一些应用之物。诸如布料,油布,灯油、火石这些东西是不能少的。两家和店里囤了不少粮食,所以这吃喝不用担心,唯独防潮一定得做好。趁着天晴,得在大地里多挖两条引水沟,这样就算日后雨量多了,也不至于把地给淹到。当然如果是天降暴雨几日不停的话,挖什么都是白扯的。现在就是防患于未然,做点儿能有些小用的事儿就不错了。
  第二天,小阳和赵亮就去购买生姜。虽然赵亮不知道为啥,不过小阳从来不干没意义的事儿他是了解的。小阳告诉他,自己要做姜糖片。这可是绝对的好吃的。不但可以帮助消化、强身健骨,还能有去风湿减骨痛的散寒功效。今年雨水多,潮气大,多买买点儿姜做姜制的菜肴,对身体有好处。
  当天下午小阳就切了二十快姜来制作姜糖片。鲜姜去皮切片,然后跟同等量的白糖跟矮桔子汁一起熬制,等糖液粘稠之后,将姜片取出,撒上以层白糖粉拌匀,摊开晒个一两天就可以食用了。糖遮住了姜的辛辣却没有抵消姜的功效,而且煮过又晾晒之后的姜糖片口感跟姜片大有不同,就连一向不爱吃姜牛乐小盆友都能吃上一两块。
  当然他们买回来的姜可不是为了做姜糖片卖的。而是用来做菜。自从知道南方有疫情和灾情之后,沐阳饭馆的汤水就剩了两种。嫩鸭姜汤、红糖姜枣茶。虽然小阳是绝对没想过要靠这些玩意儿赚钱,但很多人喝完第一碗之后觉得通体舒畅,自然就想再来第二碗。当然这第二碗就是要钱的了,虽然价格不贵,但也能把材料钱给赚回来,这倒是让小阳很是欣慰。没想到大家对喝汤还是挺有兴趣的。不如去跟白明华说说,那药膳坊还不如放低身价,就做点儿普通的菜色,所为薄利多销嘛,大家喜欢对更多人有益处不是更好。还不如就做这些汤汤水水的,平常那些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的食材不单进价便宜,做起来也不麻烦啊。。
  
  灾情的消息不会因为官府不通告就彻底跟老百姓隔绝。而顺天省的天气也开始越来越不正常了起来。雨量总结起来其实并不算大,但稀稀拉拉却很缠人。有时候早上下雨,中午青天,到了掌灯之后就又滴上了雨点。最让人恼火的是七天里有五天都见不到太阳。这就让大家伙儿很郁闷了。没日头庄稼就长不好,就连家养的那些牲畜们也都蔫头耷脑的。而且明显有些本来脾气就火爆的人性子更加急躁了起来。更有不少人开始恐慌,生怕自己这里也会有洪水出现,更加害怕难民会携带疫情进城。于是乎城外的集市也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开了,守城门的衙役也多了一倍。
  小阳也很忧心。尤其是干娘的身体。他们这些年轻人都很难受,何况是老人家呢。所以在村儿的时候,小阳每天都要给老娘做一顿祛风散寒的药膳汤。香花嫂也每天给婆婆揉胳膊按腿,但尽管这样,常年瘫痪在床的老太太还是很难受。每天晚上都会骨头节酸疼得不行。也就是在天晴的日子里晒晒太阳能好受不少。
  小阳觉得自己快抑郁了。早上的生意明显差了许多,中午除了酸辣的菜色可以卖光之外,油大的东西都会剩下不少。当然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菜色是被调整了的。倒是多了不少人来买姜汤喝。一文钱一碗汤,虽然汤碗里啥也没有,可味道却是绝顶的好。晚上的情况还好一些。辣口的涮串销量不错,点菜的人却少了一些。整体情况就是每天的营业额是以前正常时期的三分之二。卤豆干和熏鸡的销量日渐减少。这些小阳都可以接受,本来嘛,换他他现在也没什么胃口。其实他最在意的还是这反常的天气。如果整个雨季都多这样,他担心今年庄稼的收成会大打折扣。他们家是不靠庄稼赚大钱。但要知道庄稼如果收不好,那可绝对不是老朱家一家。今年粮食如果大范围减产,那明年的粮价菜价油价等等一些系列东西都会涨价,这对他们这个做食肆的人来说是不好的预兆。何况今年南方遭的是大灾,国库的粮食和钱财自然不会挪到他们这北方来。所以他是越想越愁。
  看着媳妇儿的忧心,朱海除了安慰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本来么,老天爷跟自己没交情,自己说晴天是没效果的。好在他知道自家媳妇儿的性子虽然有时候熬瞎想之外,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懒。实在是想不出结果转脸也就忘了。果然,没出十天,趁着一天天晴的日子,自己这小媳妇儿就开开心心地跟木木带着六子和王林小盆友还有牛乐小盆友奔赴了北山脚下的小河边,说什么这个天气好捉鱼。捉到小鱼给娃子们做鱼酥吃!
作者有话要说:嗯。下一章小阳家的包子就会出现了。老大是个面瘫小盆友。【捂脸】
这是新开的文呦~~~~网游种田吃货文,希望大家也会稀饭~~~





  129:这个孩子是面瘫
  
  日子在阴云和细雨中过得照样飞快。一转眼就到了七月初三。北方的雨季已经过了一半,太阳逐渐开始重新收回了自己的领地,人们纠了将近两个月的心终于略微恢复了平静。至少继续保持好天气的话,庄稼的收成不会受太大的影响,可百分百没问题是不可能的了。
  就在大家伙儿快把洪灾和远方的疫情抛到脑后的时候,海华县外突然涌来了一群难民。这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面对被阻拦在城外的难民,老弱妇孺居然占了一半。小阳很佩服他们可以翻山越岭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而这些人没有因为长途跋涉而夭折半路,显然都是互相极为照顾的。小阳知道,只有在大灾面前才能看出大爱。有时候平常看起来很计较的人,在众多人生死攸关的时候可以拿出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救人于危难集中。但有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却会为了一己私利损人先己。所以隔着栅栏看着城门外的这些人,小阳的心情是复杂的。他能理解衙役禁止流民入城是为了城内百姓的安全城中的秩序,但很明显这些人能历时两个月从南郡省来到他们海华县,不会是沾染了致命瘟疫的人。
  灾民的出现让海华县的百姓再一次重燃了之前的担忧和恐惧。所有更多人不会去思考这些人到底有没有危害,而是直接选择了用抗拒的态度去面对城外的那些人。小阳知道人们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这一夜他真的没睡好。他们的院子距离城墙只有一米左右的间距。其实外面的声音并不大,但他总觉得能听到孩子的哭声,老人的咳嗽声,女人的叹息声。他也知道这些可能都是自己的心魔,但他控制不住。所以这一夜他跟大壮叨咕了很久。
  小阳并没有圣母一般宽容慈善的胸怀,但他却有一颗恻隐之心。对于金钱他有着迷恋和喜爱,但他知道在感情面前,金子还不足够闪亮。在现代的时候,每一次在新闻上看到那些灾区的情景和人们,他的心都不好受。也许是自己的生活就没有顺风顺水过,也知道失去亲人和没有亲人的滋味,所以对于灾难面前需要温暖的情绪他能感同身受。所以这一次当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有些负面的情绪就开始不受他的控制了。
  但他们只是几个普通的农民,最大的高度也不过是县城里一家小食铺的老板。他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同情心再泛滥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一夜同样失眠的还有木木。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形,看到那些渴望进入城内得到温暖的眼神,他觉得心里很堵。以他所知道的词汇,很难形容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同小阳一样。他不忍心看着那些人在外面挨饿受冻,而实际上温暖的地方就离他们咫尺之遥。
  所以第二天起早,他们就做了个决定,今天停业一天,反正灾民正好在他们东城门这里拥堵着,他们这紧挨着城门的饭馆儿也不太可能有什么人来捧场。还不如用这时间把那些玉米和菜干放到一起熬成粥,多了他们管不了,但送一顿是一顿吧。以他们对这里县老爷的了解,这些难民不会没有人管的。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县官王大人在当天上午就指派了一批人到城外搭建了几个简易的油布帐篷。看意思目前尚且没有让这些难民进城的打算。不过现在正值夏中,有了帐篷可以遮风挡雨,倒不用担心冷这个问题。而且在小阳他们把两口大粥锅放到城门口栅栏里面的时候,白明华也带着吴峰和其他几个伙计把药锅架到了边上。两方相视一笑,回头就看到了李捕头感激地表情。
  有热腾腾的粥,还能喝草药。那是他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事情。尽管这些难民本身并没有感染上疫病,但他们对于疫情本身也是有着恐惧的。毕竟在其他城镇,他们也被阻拦在城外数次,虽然各地官府都会给他们施粥、搭帐篷。但在检查过他们其实并没有疫病之后,从来没有给他们准备过祛风散寒的药。对于这些人来说,目前的情况已经是之前所经历的最好了。如果可能他们也不想远走他乡,可是家会在什么时候从一片泽国中显露出来,他们现在还不知道。面对洪水他们可以逃到高处,但发现了疫情,使他们不得不远离故乡,毕竟这里的人们听到的传闻远不如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么震撼,那么可怕。至少在危难平息之前,他们不想冒着更大的危险回去。但家,是一定要重建的。这一点他们比朝廷还要在心。
  这些难民身上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在穿过山林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在野外寻找吃喝,所以锅碗这种东西是都有的。不然这么多人被一座座城池拒之门外,不可能会安然无恙地活下来走到海华县。
  白明华就坐在栅栏里面,给每一个过来领粥拿药的人号脉。只有号完了脉会给他们一碗汤药,喝完了才能去领粥。跟小阳一样, 白明华很清楚这些人能来到这里就不会有疫病,但不表示他们就没有生病。那些年轻人和中年人还差着,年纪大的人明显状况就差了很多。祛风散寒是每个人都必要的,但是其他的病症就得要一点点来治疗了。不过好在问题不太大,头几天朝廷下了令,救治灾难的省县上报人数之后,朝廷会有专银下拨。而他们这位王大人绝对是个好官,所以逃到海华县的这些人,注定不用担心吃喝。不让进城,其实也只是暂时的。为了城内百姓着想,官府必须要想一个妥善的办法来处理这些难民的归宿。而且这些人其中肯定会有一大部分是要被送回南郡的。那里的重建还需要那里的血脉。
  小阳一边给人们盛粥,一边数着门口的人数。一直到最后一个人把粥盛走,一共是四十七个人。其实说起来不多,小阳想起自己初中时班级里就七十三个人。这里只有四十来人应该不难安排。而且看这帮人的样子,应该也都是同一个村儿的,先来领粥的都是那些老弱妇孺,这让他不得不感叹这些人的“组织纪律性”。
  
  就在小阳刚准备收拾见了底的两口大锅时,一个看起来有六七岁最有的男娃子举着两个碗来到栅栏边。看着小阳问:“请问还有粥吗?”
  这孩子说话的音特别清楚,一口官话,跟一些老人的口音完全不一样。再看这孩子的模样,除了都是泥和残破的一副之外,一对大眼睛透着那么一股子找人稀罕的劲儿。只是好像没有表情的样子。“小娃子,你刚刚领了粥,没吃饱吗?”刮刮锅底也不够一碗,但其实那不适合孩子吃,而且人家孩子拿了两个碗,明显一碗是不够的。
  娃子说道:“弟弟们吃饱了,奶奶还没吃。”
  小阳皱了下眉头,扭头对赵亮道:“你回店里拿两个包子赶紧拿过来。再让权叔大米饭煮点儿粥。”等赵亮转身跑回店里,小阳对那孩子道,“你看,这两个口锅里的粥没有了,我已经让人回去做了。等一下就会好。”
  朱海看到这个孩子很乖地点了点头,然后蹲在栅栏边,眼巴巴地望着自家店门的方向,心里突然就软了下来。跟守门的差役商议了一下,来到媳妇儿边上,朝那个孩子伸出手:“小子,跟叔叔进屋里吃饭好不好?”
  那孩子明显愣了一下,但随后就摇了头:“弟弟们和奶奶在外面。”
  小阳看了一眼朱海,大概其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他也蹲下来,问:“那除了弟弟和奶奶,你家还有什么人呢?”
  小娃子听完,眼泪立刻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但好在没有嚎啕大哭。“爹娘,救我们,和奶奶。在家没出来。”
  边上的人听完之后都长叹了一口气。李捕头也来到近前,问着孩子:“那你家还有其他亲人吗?”
  小娃子摇了摇头:“只有奶,奶奶和弟弟们。”
  小阳伸手越过栅栏擦了擦孩子脸上的眼泪:“能告诉叔叔,你和弟弟们多大了嘛?”
  孩子对小阳替自己擦眼泪的动作感觉到很吃惊。走了这么远的路,进过那么多个县城。从来没有一个城里面的人会碰他们这些逃难的人。他们都担心自己这些人有病。虽然他小,可是经历的所有事他都记得很清楚。这个叔叔……看起来还是很像哥哥才对,应该是爹说的好人吧!“我今年六岁了,大弟弟四岁,二弟弟两岁。”
  小阳顿时就不淡定了。这么小的孩子能跟着难民一起从南郡逃到他们海华县,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于是他立刻站起身跟李捕头商量:“李大哥,我能不能把这三个孩子和他们的奶奶接进来?他那两个弟弟太小了。”
  李捕头有些为难,但架不住边上的朱海和白明华也跟着央求。索性也就点了头。毕竟这些人经过白明华的诊断全都没有疫病在身,最多就是染个小风寒,进来也无所谓。早晚也是要进城的。
  

当前:第90/9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