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侯》第198/288页


“可恶!李从年你难道真的是我皇太极的克星吗?”提到这个不知道从什么冒出来的镇北侯,皇太极心里就一肚子火。自从大凌城之战后,皇太极总觉这个镇北侯什么事情都做在他的前面,范文程别凌迟处死,大明内乱的流民被困在山西,还有现在的禁运政策对让后金陷入了一种拿着大把银子却买不到东西的感觉。

“几位哥哥有什么好的主意吗?”坐在汗位上,皇太极望着堂下的几位大贝勒,还有满洲勋贵们!却见他们一个个低头不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看到这里皇太极心里一阵黯然,他知道自从多尔衮正式统领正白旗之后,几大贝勒和满洲勋贵们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大凌城的惨败,让受损的满洲勋贵私底下都认为皇太极妄想打败大明的痴心妄想,才引起了诸旗的损失。

“大汗!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啊!现在外面的茶叶已经炒杀上二十两银子一两了,丝绸和上好的南方大米更贵!”多尔衮面上一副为国担忧的摸样,上前让朝皇太极想办法。

这也怪当初的努尔哈赤杀伐手段太过猛烈了,听见多尔衮的话,皇太极却突然想到了努尔哈赤晚年的屠杀令,先杀穷鬼,在杀富户,最后全杀!辽东百万辽民却被努尔哈赤杀得是干干净净,让辽阔的辽东地区顿时聊无人烟,千里荒野。

当初皇太极就对努尔哈赤的屠杀手段激烈反对过,这些辽民就算用来种田也好,那也能生产多少的粮食啊!等以后慢慢驯化之后,当着辅兵,更能增加后金的实力。

可是努尔哈赤不听,这也引起了汉人对辽东后金嫉妒的仇恨,要不是皇太极苦苦维持,恐怕后金早就被大明屠杀了好几回了,这也是为什么大金二贝勒在明朝京师四城屠杀明朝降军后,他下阿敏大权的缘故。虽然皇太极也早就打算收阿敏的大权,这件事情给明军造成了一不好的印象,那就是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所以每战之后,大明士兵就算是面临绝境也没有谁愿意投降了。

“那不知道十二弟有什么好的想法没有!”皇太极脸上闪过几丝叹息,嘴里朝望着多尔衮道。

“这个!臣弟没什么好的办法,一起以谨遵大汗旨意。”多尔衮心里满是狡诈又把皮球踢给皇太极。

“臣等谨遵大汗御旨!”望着朝堂上一副齐声大喝的摸样,皇太极心里满是黯然,如果他不知道原因的话,还以为这些人都对自己心悦诚服了,其实这些人不过是想要看他的笑话而已。

站在首位的代善嘴里想说着什么,可是嘴巴蠕动了半天却是什么也说出来。在他看来皇太极已经不是他的兄弟了,而是大金的大汗,如果让大金大汗没了面子,他的下场不一定比那个阿敏强。

很快皇太极寄予厚望的朝会大臣们的沉默而结束,万般无奈的皇太极只得提出在秋天的时候出兵去攻打蒙古,这次他将要亲自带队,重新竖立自己大金国大汗威望。

原本多尔衮提出自己领军而去,却没想到被皇太极婉拒了。这时候多尔衮趁机提出朝鲜教训一下有些蠢蠢欲动的朝鲜国王。这时候皇太极却不能在拒接了,他只得同意多尔衮的计划。

作为强盗集团的大金国已经慢慢有了分裂的趋势,虽然这种裂痕现在还很微小,可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知道,他们之间的一战早晚都会来,只不过那时候的权利争斗到底谁胜谁负就只有天知道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划出兵(1)

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划出兵

京师西郊,李从年筹备训练的京营终于因为武器装备全部到位,开始了实战训练。“举枪!”在军令官的号令下,一排排士兵举着手里的火枪对着不远处矗立起来的牌,仔细望着圆圈里的红点位置。

“放!”只见在离目标处丝三百米的距离,这些士兵手里的火枪纷纷爆发出通天的巨响,在淡淡的烟雾过后,那些站立的靶子都打成了稀巴烂。

“换枪”拿着红旗的号令兵,挥舞着手里的红旗,在第一队士兵的背后,早已准备好的士兵拿起手里的火枪纷纷举在胸前,瞄准目标,号令兵的红旗舞动下,这些士兵纷纷扳动着手里的扳机,在宽阔的训练场上只见听见一排排的火枪巨响。

“皇上!你看这火枪的威力如何!”站在看台上的李从年意气风发望着自己一手训练的军队朝崇祯问道。

“不错!不错!有如此利器,何愁大明不兴,鞑子不灭。”崇祯望着不远处进行着紧张训练的京营,脸上顿时激动万分起来,在他看来要是大明的军队都像这些京营般,他崇祯也能睡好觉了。

“李爱卿,你觉得要是武装一百万多这样的火枪军队,要耗费多少军饷!”想到不久就能中兴的大明,崇祯脸上满是激动问道。

听见崇祯的话,李从年脸上思索了下道:“皇上太过心急了,须知兵法之道不在器利,而在人心,我大明疆土广阔的确需要百万军队镇守,只是现在国库困难,维持这十几万的火器部队,臣都觉得竭尽全力了,要是太多了,以目前国家的财政,恐怕负担不起啊!”

一想到财政的困难,崇祯脸上顿时冷然起来,李从年说得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只是财政的困难却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李爱卿不说开放海禁能带来足够的利润吗?那爱卿觉得什么时候开放海禁?”

“等平了流民之乱,臣觉得开放海禁的时机就快成熟了,只是在这李臣有个问题想要问皇上,希望皇上能为城解惑!”李从年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其实流民之路,乱在土地,也乱在藩王!”

“藩王?”提到藩王,崇祯脸上的神情顿时一变,他有些疑惑的望着李从年问道,这关藩王什么事情?“皇上可还记得,当初皇上和臣讨论流民之乱时候,臣说所的话吗?”

“朕记得,你当时说,要是百姓们都有土地耕种,有饭吃,就不会起来造反,也不会掀起这大的叛乱。”崇祯想了想,脸上有些出神回忆道。因为在崇祯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谁这么直白的和他讨论过这些问题,那些人往往都用道德教化来解释流民的叛乱,却没有谁提出过具体的解决措施,如果不是崇祯独立支撑,拆东墙补西墙的话,大明的根基恐怕早就被这些流民挖空了。

“不错!皇上一个稳定的国家,农民是基础,读书人是支架,工匠是铆钉,商人是流通的血液。这四个阶层缺一不可。”对于崇祯能记得他们刚相识说的话,李从年心里有些感悟。

☆、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划出兵(2)

然后嘴里继续分析道:“可是各地藩王占得的封地不下数十万亩,这些藩王们都不用交税,百姓们却背负着严重的赋税,还有那些考取功名的读书,他们耕种的土地也不用交税。可是大明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的手中,还有少得可怜的商业税!”

“所以,臣想问皇上有没有魄力,进行士绅一体纳粮!”李从年把自己思索多日的问题,抛到了崇祯的面前。在大明存在这许多的特权阶级,这些人不事生产,每年拿着国家的赋税,自己出产的东西却不用上缴一分一毫,就算大明在怎么富裕,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啊!

特权阶级在每个事情都存在的,只是李从年认为,如果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算这次流民叛乱被剿灭,那以后更大规模的流民之乱就会爆发出来,到那时,不知道大明能否还支持得住。

李从年的话,让崇祯在看抬上走来走去,今天李从年的话,让崇祯心里那原本就朦朦胧胧的感觉顿时清晰起来。那时候,朝堂之上除了一片吹嘘之外,他根本找不到一个人为自己出主意,解决遇到所有的人。

在那个时候,崇祯就知道祖先传下来的大明的确是出了问题,就想一个年老老人,年轻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可是当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身体的里疾病都一下子爆发出来。

只是大明身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崇祯一直没有找到具体的原因,可是自从李从年出现之后,崇祯原本有些昏暗的心里燃起一座敞亮的明灯,他知道大明的救星终于出现了。

可是李从年找出的原因是在是太过强大了,也太过复杂了,整个大明到此存在多少特权阶级,崇祯不知道,可是光看各地藩王占有的封地,还有数不尽的柱国将军,郡主县公。

当前:第198/28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