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侯》第65/288页


想到这里众人临站时,那种紧张压迫之感,似乎消失而去,每个人都调整好了心态,对于即将发生的战斗也已经有了准备。

大军每日行军五十多里,虽然李从年很想立马奔到战场,狠狠与鞑子厮杀。

可是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汽车飞机等现代运输工具,大军作战大多数都靠骑马走路。

而现在忠义军马匹奇缺,大军作战只能靠双脚走路,步行军队士兵的体力消耗太大,特别是身着盔甲的忠义军,能每天行进五十多公里,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军队的一个奇迹。

要知道,明朝后期的军队能每日行军三十里,那已经是极限,再多了恐怕军队就有哗变的态势了。

当李从年率领手下的军士,经过七八天的赶到了大凌河地界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大明军队两次救援而失败的消息。

而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从年,却在半路上,传令军队开进了锦州城,眼下敌情未明,他如果贸然前去救援大凌城的话,恐怕会有全军覆没得威胁。

可笑的是,当李从年带领大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总兵吴襄和宋伟却以为城下的忠义军是鞑子,哭笑不得的李从年却只得驱马上前辨认,这才让吴襄大喜过望,下令打开城门,让忠义军进城。

进入锦州城之后,李从年带着自己李默和李福生来到锦州衙门,上前拜见吴襄、宋伟。

"属下永城卫所千户李从年,拜见总兵吴大人和宋大人。"李从年等人高呼拜倒,参拜吴襄等人起来。

这个时候,大堂里满堂的将领无不对李从年为之侧目。听见嘴里李从年的名字,他们眼中满是惊异。

在过去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李从年的名字一直响彻在众人的耳边,孤身一人收编龙崖山上万土匪,降纳十万户的人丁在永城屯田,剿灭永城周围的匪患,这一切一切犹如评书中的故事,让在场的将领们无不对李从年感到好奇。

☆、第四十六章 皇太极(3)

在他们看来,作为将领不扣除军饷,吃空饷就不错了,却没有想到李从年不过是一个地方卫所千户,养得兵竟然比他们手底下的人都还多。

望着李从年的出现,惶惶不可终日的吴襄心里终于了一些踏实,在李从年参拜下去的时候,连忙把他接起。"都是为国效力,从年你就不要如此多礼了。"

当初吴三桂从永城回建昌的时候,极力在吴襄眼前赞许李从年的练兵之道,这让吴襄对李从年充满了好奇,他知道眼高于顶的吴三桂,从来没有对谁这么夸奖过。

而后半年里,李从年所做的一切事情汇集到吴襄案头的时候,吴襄只能是感叹当初看走了眼,竟然放过了如此的大才。

不过李从年从吴家出来的,已经贴上了吴家身上的标签,吴襄知道无论李从年在怎么优秀,他是怎么摆脱不了身上出身吴家的事实。

所以当初李从年大婚的时候,吴襄还让人准备一份大大的贺礼,拉拢李从年。

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人才永远是他们矗立不倒的原因,也是他们豪门永享富贵的秘诀。

"多谢总兵大人!"李从年借口吴襄的寒暄,顺势站了起来,对吴襄道:"属下定然为国效力,万死不辞。"

"好好!这才是我吴家出来的人才。"听见李从年的话,吴襄特意把声音提高了数倍,他想让周围这些人看看,就算我吴襄战败了,但是家底还在。

听见到这里,李从年也不答话,面上装作受宠若惊的摸样,配合吴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身上已经贴着吴家的标签,不管以后如何,外人总会把他和吴家拼凑在一起。

"请问总兵大人和宋大人,眼下战况如何?"虽然眼下李从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卫所千户,可是仗着吴家的关系,还有他手底下的实力,李从年迫切想了解眼下的战况。

提到这里,不仅吴襄和宋伟面上一副颓然,而且就是周围的辽东系将领个个也是一副面如死灰的状态。

"李千户不知道啊!"眼见场中众人那颓废的摸样,身为山海关总兵的宋伟不得不站出来解释道。

虽然李从年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卫所千户,可是仗着吴家在辽东的势力,宋伟也不得不照顾吴襄的面子,出面解释道:"大凌河被围,朝廷已经组织了两次救援,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在宋伟徐徐述说下,李从年逐渐了解大凌城战局的大概情况。

原来在崇祯四年八月,为了打乱祖大寿的筑城计划,皇太极率领满蒙八旗和初步组建的汉八旗,还有四万民夫,共计九万多人,号称十二万大军围攻大凌城。

而这次攻打大凌城,皇太极一改以往的硬攻策略,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

在经过几次攻击之后,他动用上万民夫在大凌城周围筑起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土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然后等明军援军的到来。

☆、第四十七章 明军三败(1)

第四十七章 明军三败

果然,皇太极的计策成功了,在大凌河被围了不到半个月里,八月十六的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兵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宣告失败。

而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

当前:第65/28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