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侯》第93/288页


可是百年来锦衣卫立下的赫赫威名,还是让普通的百姓无不胆战心惊的。

说起锦衣卫,大多数都会认为,锦衣卫就是皇帝专门用来搜刮民脂民膏,残害百姓的,其实这是大多数人对锦衣卫的误解,要知道凡是都有利和弊。

大明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在大明洪武十五年,设置了锦衣卫,用来见监视百官的贪污行为,原本锦衣卫的职责是护卫皇宫的亲卫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

而后来明太祖稳固自己的统治,使锦衣卫的权力不断扩大,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一时间锦衣卫权利滔天,无人能及。

☆、第六十三章 进京(1)

第六十三章 进京

锦衣卫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等官职,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

而且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南镇抚司理全国军匠之刑狱。

北镇抚司专及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屠杀文武大臣,□□各地人民,罗织大狱,捕人甚众。

其实锦衣卫的"职业历史"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汉朝汉武帝时设置"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之众的"司隶校尉"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职业的雏。

,到魏晋时期曹操因为生性多疑恐"中丞,司隶不为己用。"进而设立了规模更为庞大的"校事"、"典校"及其附属机构,正式确定了这个神秘的特务机构在中国历朝政府中的地位。

再到后来南北朝时的"侯官"、唐时的"内卫"一直到明朝的"锦衣卫"实际上都是一回事。

只不过到了明代,把汉武帝时的司隶校尉、绣衣直指御史这类专设监察官职正式化了。

锦衣卫"私查舞弊,拱卫京师,独捍皇权,察录妖异"的特务性质最终连同组织形式终于正式被"确认"下来,并得到了他正式的名分而已。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却发现锦衣卫的权利太过于庞大,已经到了无人能制的地步,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正式废除锦衣卫。

可后来的靖难成功,却又让锦衣卫死灰复燃,明成祖在登基之后重新启用了锦衣卫,使锦衣卫的特务性质进一步加强。

纵观明朝特务统治和文官集团以及宦官集团弥漫至明朝灭亡。除了宦官和特务的权利都来至皇帝之外,文官集团已经伴随着科技制度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了大明统治下一个庞大的权利怪物。

为了压制文官集团势力,历代的明朝皇帝不得不启用特务和宦官刀盾来和文官集团相抗衡。

后来的东厂、西厂以及正德皇帝一朝设立的内厂,特务势力和宦官集团仗着皇帝赋予的权利,不断和文官集团互相抗衡着。

这种权利的抗衡一直到了崇祯上台之后,就被打破了,由于崇祯皇帝是文官集团捧上去的,所以上台之后,他废除了特务特权,削弱了厂卫的力量。

可是后来崇祯皇帝却发现,自己身边竟然没有依仗的力量,事事都得听文官集团的,重大的事情如果没有文官集团的支持,他发出的政令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渐渐的崇祯知道了文官势力的强大,没有办法之下,崇祯不得不启用权利已经大为削弱的锦衣卫。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10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9处。

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

☆、第六十三章 进京(2)

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

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臣民,起到了制裁士大夫阶层的不轨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

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血腥的统治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工具。。



而崇祯朝启用的锦衣卫使,就是万历朝后期指挥使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

行军路上,有锦衣百户林田富的陪伴,李从年和吴三桂们在路上也不寂寞。

当大凌城之战的结果传到京师,整个京城顿时沸腾了起来,满怀激动的崇祯皇帝,当晚就到大明皇家祠堂祭奠祖先。

而后,除了张春和李从年吴三桂等人外,其余各将返回驻地,平定地方的的叛乱,对于他们的封赏稍后朝廷会派遣使者前往的。

当前:第93/28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