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雄《人间庄子》》第16/16页


  子张问满苟得:"怎么可以不修炼那些合于仁义的德行呢?没有德行,就不容易得到别人信赖,得不到信任就不会得到任用,得不到任用又谈何利益?所以,从名誉和利禄的角度来考虑,当然要修炼仁义道德。倘若抛弃名利,从内心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不能一天不修炼仁义道德啊!" 所以仁义终究还是要讲的,倘若没有仁义,谁知道好与坏呢?没有仁义,我就没名誉了。
  满苟得说:"这个时代不要脸的人常常得意。不知羞耻的才会富有,善于吹捧的才会显贵。凡是有名气的人差不多都靠一张无耻多言的嘴来的。所以,从名誉与利禄的角度来看,要想有钱,就先要学会能够吹捧。假如弃置名利,从内心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就只有保持他的天性了!" 子张又说:"当年桀与纣贵为天子,富得流油,占有天下;如今对地位卑贱的奴仆说他们的品行如同桀纣,那么他们会惭愧不已,会不服气,这是因为桀纣的所作所为连地位卑贱的人都瞧不上。孔子和墨子和普通百姓一样穷困,如今对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说他的品行如同孔子和墨子,那么他一定会除去傲气,谦恭地说:'没有没有,我远远比不上他们啊!'这是因为士大夫确实有可贵的品行。所以说,势大为天子,未必就尊贵;穷困为普通百姓,未必就卑贱;尊贵与卑贱的区别决定了德行的美丑。"
  满苟得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小的盗贼小打小闹,结果被定罪拘捕;而大的强盗抢夺江山,却化身为诸侯。原来诸侯的门内方才存有道义之士!当年齐桓公杀哥哥娶嫂嫂,如此荒唐,而管仲却做了他的臣子;田常杀齐简公后自立为国君,而孔子却接受他送的布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的和做的往往相互矛盾。所以,《尚书》上只有以成败论英雄,说:谁坏谁好?谁对谁错?胜者为王,成功的居于尊上之位,称王称侯;败者为寇,失败的沦为卑下之人,做牛做马。"
  子张一听,深感英雄所见略同,又说:"你不推行合于仁义的德行,就等于在或疏远或亲近之间失去了人伦关系,好比在或尊贵或卑贱之间失去了做人的规范和准则。长幼失序,五伦六位又拿什么加以区别呢?" 最后,满苟得总结道:"尧杀了亲生的长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亲疏之间还有伦常可言吗?商汤逐放夏桀,武王杀死商纣,贵贱之间还有准则可言吗?王季被立为长子,周公杀了两个哥哥,长幼之间还有序列可言吗?儒家伪善的言辞,墨家兼爱的主张,这样的五伦和六位还能有什么区别吗?况且你是为了名,我是为了利,名与利的实情都不合于理,也不明于道。我往日跟你在无约面前争论:'小人为财而死,君子为名献身。然而他们变换真情、更改本性的原因却没有不同,这和舍弃该做的事、不惜生命地追逐不该寻求的东西是同样的。'所以说,不要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反寻你自己的天性;不要去做君子所做的事情,或曲或直,顺其自然,随四时变化而消长。或是或非,牢牢掌握循环变化的中枢;独自完成你的心意,跟随大道往返进退。比干被剖肚挖心,子胥被挖掉了双眼,这是忠的祸患;直躬出证父亲偷羊,尾生被水淹死,这是信的祸患;鲍焦抱树干枯而死,申生宁可自缢也不申辩委屈,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为母送终,匡子发誓不见父亲,这是义的过失。这些都是上世的传闻,是当代百姓议论的话题;别认为士大夫必定言论正直,别让自己的行动跟着士大夫的模版,否则定会遭致祸患。"
  这段对话内容比较稠密,要理解好,需归纳一下。两人在对话中体现的观点无非这几条:一、仁义存在的必要性是为了让奖赏继续,不能让喜好名誉的人丢饭碗,仁义必须保持下去。由此看来,仁义是带有功利色彩的。二、越是无耻越是满口仁义的人才能大富大贵,在这个丑陋的社会,你要想富贵就必须学会装着仁义。三、只有很少人有自信懂得治国,所以他们不愿和桀纣相比。但人人都觉得自己很懂仁义,你拿他们去和孔子和墨子比,他们很乐意。四、不仁义的人一旦成了掌权者也就等于仁义了。换句话说,仁义没有标准,号称仁义的人还要去接受不仁义的人的酬劳。可见,仁义是人说了算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五、仁义标准不一,迷乱人心,呆板地去遵守所谓的仁义容易丢失性命。

  第76节:成王败寇与仁义的功利(5)

  子张与满苟得先做反派后做正派,并明确指出"反殉而天"、"与道徘徊"的主张,更是提出:与其追求虚假的仁义,不如"从天之理,顺其自然"。
  那个时代百家争鸣,每个学派各有特点,他们的看法未免极端而偏颇。在我看来,仁义有存在的必要,有了标准才能分出是非。仁义的标准在不断修改,但始终离不开道德的约束。我们要懂仁义,但不能利用仁义而假仁义。处世中,我们保持仁义的方法很多,不能过于死板。
  接下来是无足和知和的对话,这两人一个尊崇权势与富有,一个抨击权贵,由讨论而进一步明确提出"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的主张。
  无足问知和:"天底下的人究竟有没有谁是真正不想树立名声并获取利禄的?是你吗?谁富有了,人们就归附他;归附他,人们也就自以为卑下,感觉自己地位卑下,就会更尊崇富有者。受到卑下者的尊崇是人们用来延长寿命、安康体质、快乐心意的办法。而现在唯独你在这方面没有欲念,是你不够聪明呢?还是你有心而力不足?又或者是你在坚持大道?" 知和说:"如今要是有这么一个名利双收的人,百姓看到了,就会以自己和他同时出生,或是和他同一个家乡为荣,以为这样就超越其他人了;其实这样的人毫无思想可言,用这些俗人的办法去看待古往今来的是非,只是混同流俗、融合世事而已。同样,舍弃贵重的生命,离开最崇高的大道,执著他一意要追求的东西,如果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延长寿命、安康体质、快乐心意的办法,不是跟事情原本相差太远吗?看不到悲伤与愉快给身体与心理带来的影响,知道自己做的事却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去做,就算身份尊如天子,富到占有天下,也终究不能免于忧患。"
  无足反驳道:"富贵对于人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享尽天下的美好,拥有天下最大的权势,这是你们道德极高尚的人永远得不到的,也是那些贤达的人怎么赶都赶不上的。挟持他人的勇力用以显示自己的威强,掌握他人的智谋用以表露自己的明察,借着他人的德行以为自己是贤良,这才叫享受人生,虽然不曾享有国土却活得像君王一样威严。至于你所说到乐声、美色、滋味、权势,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用学就会迷恋,身体不需要模仿早就习惯。欲念、厌恶、回避、俯就等等也同样不需要师传,这是人的天性。食和色都是天性,就算你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但谁又能摆脱这一切呢?" 知和说:"睿智的人总是依从百姓的心思而行动,不违反大家的意愿,所以知足就不会争斗,会无为无求。不能知足的人常常贪求没够,争夺四方财物却不自认为是贪婪;有剩余所以才辞让,舍弃天下而不自认为清廉。廉洁与贪婪的本身并不是因为受外力所逼迫反观内在禀赋所致。天子身处高位,却不以显贵傲视他人;天子富有天下,却不用财富炫耀于他人。凡事要想有没有后患,一旦被认为是有害于自然本性的就要拒绝接受,因为你并不是要用它来求取名声与荣耀。尧与舜做帝王的时候,天下和睦团结,并不是他们施行仁政,而是不想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损害生命。善卷与许由本来有机会能得到帝王之位,却一直不接受,这也不是虚情假意,而是他们不想因为要治理天下危害自己。"
  无足嘲讽道:"可笑啊,你这个一心要得道的家伙!难道你为了保持自己的名声,就劳苦身形、谢绝美食、俭省养生吗?你这样做简直像一个长期受疾病困扰却没有死去的人,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知和说:"天下为公,均匀分配就是幸福,有所剩余便是祸害;如果不这样,就会有人富裕,有人贫苦。瞧那些富有的人就知道享乐,耳朵追求钟鼓箫笛的乐声,嘴巴满足于肉食佳酿的美味,物质生活触发了欲望与邪念,他们遗忘了事业,真可说是迷乱极了!有些人的身心深深陷入了愤懑的盛气之中,像背着重荷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说是痛苦至极;由于贪求财物所以招惹怨恨,为了得到权势所以耗尽心力,安静闲居就沉溺于嗜欲,体态丰腴光泽就盛气凌人,真可说是发病了;贪图富有而追求私利,获取的财物堆得像齐耳的高墙竟然还不满足,越是贪婪越发收拾,真可说是取辱了;囤积的财物没有派上用场,却仍旧念念不忘而不愿割舍,企求增益永无休止,真可说是忧愁极了;在家总担忧窃贼来临,在外总害怕寇盗杀夺,在内遍设防盗的塔楼和射箭的孔道,在外不敢独自行走,真可说是畏惧极了。这六种心灵状况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如果我们不注意,等到祸患来临,你就算想要倾家荡产保全性命,恐怕也不可能了。所以,从名声的角度来观察看不见,从利益的角度来探求得不到,心意和身体两者同时受到如此困扰,你却还要竭力争夺名利,这不比活死人更加迷乱吗?" 无足的立场是为了利而生活,正如他的名字,没有知足的时候。他的想法是:每个人都为了名利追逐,所有人都在竞争,只有比别人富有才能显示出你的地位。钱是万能的,有钱有势你就有手下,就有人为你效劳;没有钱,为了修行而沉溺贫穷,这样的生活没一点乐趣,跟个死人差不多。

  第77节:利己最大化与博弈圈套(1)

  针对无足的话,知和一一给予了反驳:那些靠凌驾在别人头上才显得富有、高人一等的人不是真的富有,而是没有主见的跟风者。看起来比别人都好,一切却是依赖着别人,因为他的坐骑是别人的脖子。这样的人不过是那种随波逐流缺乏个性、被社会同化了的物质奴隶;虽然你物质方面富足得像个国王,但你没做国王的品德。真正的天子不会花费时间去跟平民比财产,比权势,而是用心去管理国家,让外物协调发展。而以为自己有了钱就是国王,实在太肤浅了;玩命去追求财富,得到越多越不甘心,越不甘心越想得到,同时你还幻想自己有好名誉,这不是身心遭受双重折磨吗?与其这样,不如安心去修行,过得贫苦点,可内心至少不会烦躁。
  第三十讲 利己最大化与博弈圈套 --《庄子o杂篇o说剑》解读
  读《庄子》不得不佩服其中的逻辑思维,就像《说剑》里那个关于博弈的故事。简单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的一种理论。这个概念可能有些生涩,这里有三个例子可论述。
  第一个例子来自于庄子"齐物"、"天气一体"的思想。真菌从石头中汲取养分,为海藻提供了食物,而海藻反过来又为真菌提供光合作用;金蚁合欢树为蚂蚁提供食物,而蚂蚁反过来又保护了它;无花果树的花是黄蜂的食物,黄蜂反过来又为它传授花粉,将树种撒向四处。这就是自然界中典型的共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本私自存活的生物却间接帮助了其他生物。这说明我们在纯粹利己的同时可能也利人了,利己与利人在这里没有冲突。博弈论就建立在这样的客观现实基础上,让你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的同时影响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分钱。有个庄家开了一个赌局,让参赌的人买定离手,如能买中骰盅里骰子的点数就能获得全部钱。一群人跃跃欲试。没想到当所有人刚掏完钱,忽然一阵大风把钱都刮跑了。庄家好不容易才把钱全部找回来。于是问题来了,庄家要把钱归还给众赌徒,但是这钱怎么分?刚才各位掏了多少钱?众赌徒都不老实,明明只出了五块非说自己出了十块,只出三块的又说自己出了五块,纠缠不清。后来庄家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把钱守好,分给大家每人一张纸,谁也不许偷看,各人把自己出的钱数写在纸上,只有当所有人写的钱数加起来等于或少于总数时,庄家才按大家所写的分钱。结果,不一会儿钱就分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伤脑筋"是可以转嫁的。原来伤脑筋的是庄家,他把规则一改,伤脑筋的就是那些赌徒了。原本想骗点钱的赌徒,想到万一虚报的钱数超过总数,肯定一分钱也拿不到,而他们也绝对不会少写,所以他们只有把真正出的钱数写在纸上。
  再一个例子是博弈论里的经典,叫"囚徒困境"。说是有两个人一起做坏事,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两个囚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两人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就无法给他们定罪。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些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任一个人能告发同伙,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检举,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合作还是背叛?从理论上讲,他们应该合作,保持沉默,这样他们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是,他们不得不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甲犯不是傻子,他相信自己的同伙一定会向警方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却让自己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同时也意识到,同伙乙犯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甲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万一乙犯保持沉默,那么自己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儿了。而如果乙犯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自己反正也得服刑。所以审讯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一起坐牢。

  第78节:利己最大化与博弈圈套(2)

  在"囚徒困境"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博弈论的两大前提:一、人是理性的,即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二、人们在交往合作中有冲突,他们的行为互相影响,而且信息不对称。
  而在《说剑》中,我看到的是两个博弈,一环连着一环。《说剑》里的故事参与者主要有四方:赵文王、太子悝、庄子和剑客们。
  赵文王这个人特别喜欢剑术,不惜花重金招募剑客,当时击剑的人蜂拥前来,盛况空前,差不多有三千多人。剑客们在赵文王跟前没日没夜地比试剑术,每年死伤都有一百多人。尽管如此,赵文王仍不满足,反而变本加厉招集剑客。三年下来,赵国的国力明显衰退了,边邻各国都蠢蠢欲动,想方设法准备攻打赵国。
  面对如此境况,太子悝十分担忧,于是征求左右近侍的意见:"天下有谁能说服大王停止招揽人比试剑术呢?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我愿意赠给他千两金子。"近侍们想了想,说:"恐怕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于是,太子悝派人携带千两金子请庄子出山。庄子不接受赠金,但他同意跟随使者回去。
  庄子看到太子,问:"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两金子这么重的厚礼?" 太子说:"我听人说先生您通达贤明,谨此送给你千两金子作为犒赏;现在先生您竟不愿接受,那我还有什么可说呢?" 庄子说:"我听说太子想找我帮忙,以断绝大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又未能让太子满意,那我一定会遭刑戮而死的,到时候我还哪里能用得上这些赠礼呢?没福消受啊!又假如我能说服赵王,能让太子您满意,那么在赵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又有什么是我得不到的呢?" 太子听完,就让庄子按照自己想的去做。
  在我看来,此处庄子的话多少有点打击了太子,太子的意思他一眼就看穿了,太子多加酬金无非是让庄子更贴近他"博弈"的靶心。而庄子的反应正中太子下怀,这件事你不干也得干,不仅要干,还要干好,不然脑袋就掉了。太子把苦恼转给庄子了,而庄子为了自保,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即赵文王和击剑者们的选择。于是,第一个博弈形成了。
  第二个博弈发生在庄子、赵文王和击剑者之间。
  接下来,庄子去拜见赵王。他不急不忙地进殿,见到赵王也没有下跪。赵王问:"庄子,听太子说你今天要来见我,我倒想看看你有什么可指教我的呢?"庄子不慌不忙,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今天我特地用剑术来跟大王会会。"赵王一听,心花怒放,笑道:"那好啊,我可要看看你的剑术是怎么抵挡攻击,又是怎么战胜对方的!"庄子想了想:"我的剑术可是很厉害的,我能在十步之内就可以杀掉一人,我直来直往,就算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大喜道:"听你这么说,难道天下就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问:"大王知道剑术的要领吗?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给对方,让他觉得你不怎么样,然后再用可乘之机引诱对方,等他粗心大意了,发起攻击了,我再一跃而起,一剑中的。我非常希望大王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听后,神色有些紧张,想了一下,说道:"那你先回馆舍休息休息吧,一路上颠簸劳顿,你也好好养养精神。你就等我的通知好了,等我安排好击剑比武的时间再请先生出面。"
  这是庄子博弈的第一阶段,他的行动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剑士。庄子懂剑吗?不懂,但他非要这么说,其实就是要给剑士们一种无形的压力。无论赵王还是剑士都不理解庄子的真正用意。
  随后的七天里,赵王让剑客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最后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拿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派人去叫庄子。一见到庄子,赵王热情地说:"今天可让剑客们跟先生你比试剑术了。"庄子环视四周,说了句:"我已经等很久了。"赵王又说:"不过,比武前我先问一下,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有什么要求吗?"庄子回答:"我用的剑无论长短都可以,不怎么挑剔。但我有三种剑,随便大王挑一种,大王挑完,我再开始比试。"赵王觉得有意思,说:"我很乐意见识你所说的三种剑。"庄子说:"我所说的三种剑,分别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赵王好奇地问:"什么是天子之剑?"庄子说:"天子之剑,是拿燕的石城山做的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的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的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的剑口,拿韩国和魏国做的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做的系剑带;靠五行来统一驾驭,靠刑律和德教来判断论辩;遵循阴阳的变化,时进时退,以春秋来扶持,以秋冬来而运行。用这样的剑向前笔直刺过去,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没有任何东西能在它之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脉。我一旦使用这样的剑,可以匡正天下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看了看自己的手,有点茫然,若有所失:"那么,什么是诸侯之剑呢?"庄子说:"所谓诸侯之剑,是拿智勇的战士做它的剑尖,拿清廉的士人做它的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它的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它的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它的剑柄。这样的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没有什么可接近它的,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这些特点和天子之剑没太大区别;但诸侯之剑的作用是: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人民的意愿而安定四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剑一旦使用上了,就像霹雳雷霆般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并听从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文王听了,看了看下面的大臣们,接着又问:"那什么又是庶人之剑呢?"庄子说:"庶人之剑,头发蓬乱得像鸟窝,髻毛突出得像劳累的毛驴,帽子低垂让你看不到它的样子,帽缨粗实,衣服紧紧裹着身体,瞪大眼睛却气喘语塞。庶人之剑经常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杀人性命,下能剖裂肝肺、穿人五脏六腑。我一般不喜欢用庶人之剑,感觉用这样的武器跟斗鸡斗狗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一旦命尽气绝就被扔掉了,这样的剑对于国事也没什么用处。不过,说到这里,我发现大王您好像也是在用庶人之剑啊!大王您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却喜好庶人之剑,我很为您感到不值。"
  赵文王能乐意接纳庄子的意见吗?当庄子说"三剑"时,那些剑士们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吗?为什么不加以阻挠呢? 在我看来,赵王是在无奈之下接受了庄子的意见的,剑士们也是如此。我把这个结果归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正是庄子博弈的大胜。庄子会算计,看似无心,其实有心,他知道赵文王肯定会接受,否则只有比。比剑术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庄子赢了,一个百姓战胜了国王,庶人之剑是粗俗低下的,赵王脸面何在?二是庄子输了,那赵王也胜之不武,天下人难服。为何?国王的剑士用的依然是庶人之剑,赵王用庶人之剑去对付一个百姓,安能服人?身处如此尴尬的境地,赵文王只有放弃比武。
  故事的最后出现了太子悝想要的结果: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失业的剑士们在自己的住所自刎而死。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当前:第16/1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