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世界我能行》第8/53页


  我再讲一个北京女孩的故事。听完后,或许你们的收获还会多一点:
  北京女孩郭羽洁是个非常快乐的小姑娘,外号“疯丫头”。面对学习和生活,她每天都是快乐无比。哪里有她,哪里就有笑声。
  有一次,走路不小心,她从楼梯的拐角处头朝下栽了下去,摔得很惨,两颗门牙都只剩下了一半。医院诊断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三级毁容”。
  当班主任郭老师去家里探望时,却见她正舒舒服服地躺在椅子上,仰面朝天喝着什么东西。看到老师进来,羽洁吃惊地叫了一声“郭老师”,紧张地像变魔术似的戴上了一个卡通口罩,起身冲到郭老师面前开始傻笑。大概是伤口很疼,笑声很快变成了捂着嘴的哼哼声。随后,她使劲地跺着脚,指着郭老师呜呜噜噜地说:“干什么呀?不许看我!”看到她那副怪模样,郭老师也笑了。郭老师知道,羽洁永远都是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倒霉事,她都能很快找到快乐的突破口,带着大家一起快乐起来。在郭老师的强烈要求下,羽洁终于答应摘下口罩(只一秒钟),让老师一睹她的“庐山真面目”。看到羽洁的整个嘴肿得老高,郭老师忍不住问:“那你怎么吃东西呀?”这下可打开了羽洁的话匣子,她略带兴奋地叨叨起来:“医生说了,我只能吃流食。所以,妈妈这回得由着我的性子了,开恩批准我可以喝各种牛奶。喝的时候只能用吸管,太麻烦了。为了省力,我就仰起头往嘴里倒。这可好,喝得我脖子疼极了!”她边说还边用手揉自己的脖子。但是看她的神情,似乎根本就没遇到什么倒霉事,而是终于等来了一个体验嘴肿的机会!
  就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郭羽洁成了一个快乐的天使,而拥有这种感受快乐的能力,也将使她一生受益。
  面对生活,学会感受,这也是一种习惯。假设一个人从小在挑剔和抱怨中长大,那他就只学会了挑剔和抱怨;如果一个人从小在赞许和感激中长大,那他就有可能学会每时每刻感受生活的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



---------------
6、面对生活――悲观不如乐观(2)
---------------


  有两个兄弟,一个乐观,另一个悲观。他们的父亲觉得,必须设法矫正。于是有一天,他把所有能买的玩具都买了下来,放进悲观孩子的卧室里;然后,又在车房里堆了一大车的马粪,送给那个乐观的孩子。等到第二天早晨,这位父亲发现,他那悲观的儿子正坐在房间里哭泣。“你为什么不玩你的那些新玩具呢?”父亲奇怪地问他。“我不敢,我好担心会把它们弄坏。”孩子哽咽着说。父亲摇了摇头,无可奈何地走进了车房,却看到他那乐观的儿子正兴高采烈地在粪堆里玩呢。“你这是在干什么?”“哦,爸爸!”孩子兴奋地叫道,“这太酷了!我知道,你一定在里面藏了一匹小马!”
  面对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乐观是快乐的根源。而保持乐观的惟一方法,就是紧紧抓住生活的每一次快乐。



---------------
7、面对父母――对立不如对话(1)
---------------


  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你也梦想过改变世界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试着改变你自己,奇迹就会发生。
  很多同学进入青春期后,和爸爸妈妈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向我求救。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就像舌头和牙碰撞一样,很正常。你们和父母同进一家门,同吃一锅饭,难免会磕磕碰碰。
  冲突和矛盾发生了怎么办?谁包容谁?谁让着谁?谁改变谁?
  小时候,父母常常包容你,让着你。现在你长大了,父母变老了,你该包容他们了。
  我的智囊团有个小成员――17岁的女中学生瞿斐。她酷爱思考,酷爱学习,是广州市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化解父母和子女的矛盾上,是个“武林”高手,曾帮我出过许多好主意。她的“武功”秘诀就是: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只要“忍着不说”,从改变自己开始,就会阴转睛。这是她多年来和父亲切磋“武艺”的精华。
  我让瞿斐帮我支支招,怎样和父母化解矛盾。她很热心地寄来她的心得――她写给表弟的一封信。你看看,能不能帮你解决点问题。
  表弟:
  今天看到你和你妈在餐桌上为了一件小事指责对方,我真是觉得很心痛。都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家人,却好像把对方视为避之不及的瘟神。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你已经从你的角度做得很好了,但是,我觉得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能不能听听表姐的想法呢?
  前年,我和我爸一起去香港,中间因为要参加一个活动,需要穿比较正式的衣服,就和我爸一起去买衣服。
  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在一间世界名装店挑中一套,到付钱的时候,我爸开始和店员讨价还价。我当时一下子觉得很没面子――我爸在这样的一间店里像在菜市场似的和店员为价钱争起来,很“不懂事”。同时,我把这种不爽反应在脸上,帮着店员说我爸:“这个价钱全球都一样,是公司规定的。”我爸火了,把我带离那家店,站在店门口的台阶上说我,那一整天,我和我爸的关系都很僵。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其实事情完全可以不变得那么僵,我也完全可以不受我爸的训,原因主要在于我让我爸没了面子。人都要面子,特别在外人面前被自家人伤了面子,一般人都受不了。在伤了面子以后,大部分人会很自然地为自己辩护,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伤了他面子的那个人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不服气,我爸也不服气,伤了我的感情,更伤了我爸的感情。
  ……
  今天在餐桌上,你在大家面前指责你妈,我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前年的那个场景。我知道当你看你妈不顺眼的时候你就会说你妈。但是你妈并没有同意你的意见,反过来,她开始说你的毛病:乱花钱、不爱干净、成绩不好……你们就这样吵起来了,越说越多,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在香港买衣服的事情后,我明白每当我因为父母说的做的而感到不爽时,我想要的并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真的想让父母听取我的想法,和我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大家一起改进。
  所以,当我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在当时忍着不说,因为当时说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发作、一种责备。而是选择在事后心平气和,在肯定我父母所做的一切的同时,和父母商量用另一种方法做同样一件事会不会更好。
  表弟,相信我,在关键时候忍住不责备父母,结果一定比你忍不住强太多了。像我爸,他就会采纳我的很多意见,而这是永远不可能由责备他而得到的。
  如果当我实在想发作却忍不住的时候,那就发挥阿Q精神,在心里把我父母当成连话都还不会说的孩子,即使这个孩子把所有东西都弄糟了,但是谁会去责怪、抱怨他呢?“唉,随便他啦!”一句话,什么都过去了。
  当父母心情不好,用责备的语气来说我,让我非常想和他们吵架的时候,我就会在心里不断地暗示:和他们吵架是完全没有建设性的,吵完了除了大家都伤心什么都没有。就让我来做做父母的出气筒吧。
  表弟,你除了知道你妈怎么照顾你,能不能试试了解一下你妈对人生的看法?或许当你从这种谈话中汲取到妈妈的可敬之处,逐渐消除你对妈妈的瞧不起与讨厌时,你对她的态度会很自然地开始变化,你也能体会到妈妈给你的肯定、尊敬与鼓励?我总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当你对妈妈表示真诚的尊敬时,就是你在教会妈妈如何真诚地尊重你的时候。



---------------
7、面对父母――对立不如对话(2)
---------------


  表弟,不知道这封信是否让你觉得有些可取之处。无论怎样,我真心希望你和你妈能够更好地相处!
  你的表姐瞿斐
  瞿斐的信中充满了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宽容大度与智慧。
  在家庭生活中,宽容实在很重要。萧伯纳说过:“虽然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互不相让的基础上,可良好的关系却是建筑在宽容互谅的基础上。”一颗承受伤害的心灵是脆弱而难以生存的,一颗不能谅解伤害并宽容异己的心灵,是狂暴而可怕的,因为仇恨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宽容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必要的道德,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只有学会宽容,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迎接各种矛盾。
  读瞿斐的信,想自己的事,你是不是领悟到该如何去以宽容之心改变自己呢?
  在和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缓冲三步曲”?
  第一曲:忍着不说。与父母发生争议,关系弄得很僵时,你一定非常激动,火冒三丈,这时开口,很可能“出口伤人”,最好“忍着不说”,这表现了你的气度和修养。
  第二曲:想好再说。沉默只是暂时的,亲子之间有话还是要说出来,但是要想好了再说,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该怎么说才怎么说。
  第三曲:好话好说。同样一句话,宽容大度地说,别人听了悦耳;挑剔指责地说,别人听了刺耳。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他就能赢得多少人。”宽容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关注对方的感受。付出宽容,你将收获无穷。
  一个同学因为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对老师说了一通尖酸刻薄的话,这位老师没有给她任何解释,只是写了一首小诗:

当前:第8/5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