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秦朝当皇子》第348/510页


一旦失去占据而今扶苏财政收入十分之一的西行商路,巨额的财政缺口将逼迫得扶苏不得不收拢兵力。
而且,西北边疆,十万大军的归属也是牵动人心的问题……
同样,王离绝不会坐视这样一支军队飞出手心。
第三十四章:烽烟四起陈胜王(上)
【首更送达】
【我打算爆发。 。。酱紫,大家能够给力起来么?】
如扶苏所想,这个六月到七月的日子,扶苏不得不将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秦北地区,便是特科的主要精干人员,也向秦陇地区倾斜。而特科对泗水郡蕲县大泽乡爆发起义的关注则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即便是历史上看,这次起义再如何具有重要意义,也不会被除扶苏以外其余人所重视。而偏生,扶苏的大部分精力被迫牵扯在了上郡,长城军团三十万大军的归属将决定扶苏和胡亥之间的天平倾斜。
西北边疆的银川平原是扶苏必争之地,这个水草丰盛,后来早就宋朝西北大患的地方,扶苏绝不容让与他人。同样,从固原到九原的漫长长城上驻扎的十万大军也是扶苏必须争取的地方。
扶苏在第一时间派蒯彻以全权特使身份到了三关口,同时,扶苏也竭力以弱势兵力希望将王离的精力牵扯在此处。
被扶苏异常强大的骑军吸引到注意力的王离果然被拖住了好些时日,不知道李左车以及涉间北路军即将南下的王离希望加把劲能够击破这位妹夫,以图一劳永逸。
扶苏和王离激战数日,双方抛尸数千,最终扶苏退守榆中县城,依靠矮小的城墙保持住了守势。
得势进逼,挟击败蒙恬大胜之威的王离得势不手软,重新聚集起孙昼残部和余下肤施大营军队的王离汇集了七万左右的大军,想要一举将扶苏埋葬在榆中县城。
然而,扶苏早已联系上了李左车和涉间。这两大历史上有名的秦将不负扶苏所望,埋伏许久,三万主战材官部队一举捅在了王离的菊花上。因为攻城忽视侧翼、背部防御的王离吃此大亏,一退再退,直至到了肤施坚城这才止住颓势,一清点,王离损失数千兵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被他所仇视的妹夫。
而此刻,从西北三关口传回来的消息也终于点醒了王离。
扶苏一直以来的纠缠并不是真的以为能够击败根基已固的王离,而是盯准了在三关口的西北边防军。这支王离和蒙恬都不敢调离的边防军。担负着对月氏人的防御任务,西北这漫长的边关上,藏着月氏人这个曾经匈奴人的大敌。比匈奴人更加强盛,而且并未接触大秦兵锋的月氏人实力强横,再加上有西行商路的通过,故而实力比起闭塞的匈奴人和东胡人都要墙上许多,再加上距离咸阳都城最近,故而防御任务十分重要。
回过神来的肤施不在纠结与和扶苏的对峙,双方以榆中、肤施两城为据点对峙。而实际上主要的精力都已经投入到了西北长城。
九原,郡守府。
“殿下,蒯彻回来了!”扶苏正在处理长城军团一应庶务,此刻一名亲卫在门外轻声道。
扶苏揉了揉写得有些发酸的手腕,道:“快请!”
看着作案上如山的文书,扶苏摇摇头,光是在文书上并不能看出什么。长城军团三十万大军,在九原周边的约莫有五六万,而后来被扶苏要过去转为地方守备军的也有一万余,其主要驻扎在北疆大战后归化中原的慕容部所在郡城。
不驻军,就不能表现出中央帝国在草原地区的威严!这是扶苏认的死理,扶苏治下不是人口密集区,虽说一直想着将中原的户口往北方迁徙,但一直以来收效不大,也就雁门、云中、代郡三郡迁徙的民户多些,更北的地方,并无多少人愿意去。
自从在榆中肤施一战后,扶苏便回了九原郡。这里的医疗水平更高,但扶苏对蒙恬的身体几乎不保希望了。虽然在扶苏不要钱的投入下,各类名贵药材在月芷的手下吊住了蒙恬的性命,但私下里,扶苏从一个名医上得出的结论是:蒙恬的性命就在这三天内!
三天内,并不是熬过去就能活下去,而是三天后必死!
这几乎让扶苏抓狂,扶苏不断加速收服长城军团的速度。第一时间取得了上官牟的支持,在榆中涉间和肤施大营对峙后,便将李左车抽调回来,随行的,有两部材官。
而扶苏一路北上带来的嫡系一个不少,樊篱所部更是成了扶苏的死忠。
至于在晋阳分管兵部的曹参和枢密院主要司署都是尽数调到了九原,扶苏需要全力消化长城军团这支边疆雄狮。若不然,一个不好,扶苏就将受到其强大的反噬。
“微臣,拜见殿下!”蒯彻风尘仆仆进入了九原郡的临时行宫。
扶苏摆摆手,伸手一指,道:“坐吧。快与我说说西北一行的事情!”
蒯彻躬身坐下:“回殿下,微臣此行,还算顺利。只是后来王离强行插手,这才使得多了许多波折……巴拉巴拉……”
说着,蒯彻便将始末简要说了出来。可以说,扶苏万幸地吊住了蒙恬的性命,尽管蒙恬不能理事可这个名头之下加上监国殿下也是军功卓著。故而西北的那群边将并未有反抗,都是很顺从地归服了蒯彻代表的晋阳行在。
原本一切都是顺利,三关口到九原这一线都无人反抗,可当蒯彻南下固原长城据点的时候,便差点没被万箭穿心射成了渣渣。从扶苏纠缠之中回过神的王离很迅速地带兵到了固原,以胡亥圣旨和王离本人威望开道,很快就将固原一线五万余兵力全部收入麾下。
碰到蒯彻之中,更是差点调兵想要直接驱逐了蒯彻,收服三关口一部。
但好歹,扶苏和萧何等人也是在三关口呆过,众将士颇为爱戴扶苏。再加上上官牟一封盖着蒙帅大印的公文传到了三关口,这才让三关口的守将冯江下定了决心,强硬反击王离,抱住了这麾下四万余将士成功带着名册和将领的文书到了九原。
“爱卿如此大功,寡人当为你起贺宴。”扶苏起身一躬,蒯彻忙不失重重回礼。
扶苏扶起蒯彻,道:“顺便,也让冯江以及三关口其部将领到九原来吧。寡人也想见见这些忠国忠君的老将。不能厚此薄彼啊!”
蒯彻很快便明白过来:“微臣谨遵法旨。”
“嗯,随后,让樊篱去三关口驻守。其部也带过去,以后,和平时期军队将定期换防!”扶苏下发完这道命令,这才松了口气。
而此刻,脸色看不出表情的伏承走入行宫,没了往日的淡然,匆匆入内。
“陈郡被破!”
第三十四章:烽烟四起陈胜王(下)
【二更完毕】
【想让微言爆发。 。。。就使劲支持吧~收藏、订阅、月票。。。想想就是带感啊】
陈郡郡治,原郡守府。
公元前209年。扶苏监国元年,或者说始皇三十八年。这一年的七月在陈胜起义于大泽乡后,用闪电般的速度以不到十余日的时间从泗水郡的蕲县大泽乡,沿着睢水一路向西杀到了陈郡郡治,攻破了陈县城。
其时,战车已经有六百余辆,骑军千数,步卒数万。以“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传遍了江淮地区,迅速朝着中原地区传播。更以张楚的名义号召了故楚之地所有思念故国,以及楚国的老贵族,以及那些在大秦现行体制下各种原因不得志的人群。
几乎如彗星般崛起的陈胜一时间威风无量,似乎天下尽数可期。大秦的孱弱超乎了陈胜的预料,除了少数死战的官吏外,那些骤然爆发的反秦力量让陈胜为之鼓舞,同时也振奋不已。
为了下一步反秦大业,陈胜决定好生吸取这些反秦的力量。让这些地方上渴望楚国复国的老豪贵们出一把血,为张楚大业添砖加瓦。故而,陈胜将军夺取陈郡郡城之后,便传令各县乡,召集各个县乡的乡老、豪杰议事。
实际上,就是召集那些地方上的实权人物,以及对反秦复楚十足渴望的人加以招揽。
果然,陈胜此诏令一出,不仅六国遗族遗老为之弹冠相庆,欣喜不已。就是那些渴望秩序破裂后迅速上位的各类人士,也是鼓舞非常。一时间,应诏着纷纷攘攘,似乎天下士子尽来陈县。
陈胜见此也十分得意,便在郡守府主持招待。
作为城中最为奢华的地方,郡守府自然而然在郡守县令死后成了陈胜的驻地,而吴广,也住进了同样华美舒适的县令府。
此刻,郡守府外有两人有些驻足不前。陈馀看着高朋满座的郡守府,嘀咕道;“陈涉刚得一郡之地,便如此贪图享受……”
张耳打住陈馀的话,道:“不要去想陈涉如何了,他能旬月得一大郡,定有常人所不及的地方。而今你我处境不妙,赵歇虽说安安静静,但其暗地里的动作我也有耳闻。越是安静,其后反噬越加强大。而今你我侥幸脱身,尚可全身而退。一旦赵歇一举反击,只怕你我就有身死之忧了!”
这两人,便是曾经的魏国名士,赵国王族家臣。陈馀、张耳两人。这两个想要反客为主摄取故赵王族大权的家臣越发感受到了桑乾县内的暗波涌动。赵歇隐忍不发,竟然勾搭上了桑乾县县令夫蒙骨,想要彻底将两人从**上消灭。
得了消息的陈馀张耳连忙找了个机会逃脱出来,一路南下,最后道了邯郸郡。靠着两人以前的消息渠道,竟然得知了陈胜在大泽乡起事的事情。消息敏感的两人决定从陈胜之上找到一个机会重新崛起。
于是一路南下,参加了此次陈胜吴广举办的宴席。因为两人魏国名士的身份,很快便被陈胜得知,极力要求。
“进去吧!”张耳扯了扯陈馀的衣袖,两人入了郡守府。
一顿繁文缛节和歌舞美酒自不言表,然则陈胜待众人歌舞酒肉趁兴时,开口提到:“本将毅举义旗,蒙苍生不弃,得克大郡,救一郡之百姓于暴秦水火。近日思来想去,多有彷徨,不知诸位遗贤,可有何策,教于陈胜?”
一众乡老互相对视交流眼神,都是起身齐声道:“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意思大体就是。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这么大的功劳,不给当个楚王说不过去!
一众人更是附和。
“正是,将军大功,若不封王何以救济苍生?”
“楚国当兴,将军以此公义,自当封王。”
…………
众人讨论热烈,实际上就是为陈胜歌功颂德,极力劝陈胜称王。陈胜心中暗自大乐,实际上他先前已经表露了许多意思。在大泽乡时,便有“大楚兴,陈胜王”的篝火狐鸣传出。不同于那些愚夫愚妇所想是天地旨意,这一郡之中能来参加宴席的,哪一个会是笨人。都知道那篝火狐鸣怕是有人做的鬼怪,其嫌疑,端坐佐贰之座的吴广最大。
可这些人都是聪明人,知道是搞怪,也知道其来由,前后一想都是明白。可他们就是不说,陈胜而今威风无量,声势滔天。这些人支持其复楚,也想着在新政权之中大捞一笔,获得利益。自然,真心实意为陈胜吴广考虑或许有,但绝对不多。无论怎么说,顺着陈胜的意思,歌功颂德让其封王便是了。
风险让当了“王”的陈胜担着,就算日后秦军杀来,只需要斩了陈胜麾下的守将,打开城门便可。便是数十年前秦军王翦、蒙武举国之兵杀来的时候,不也是这般处理?
一众人说得热烈,陈胜吴广也皆是面有得色,其部将更是兴高采烈,但两人岿然不动,赫然便是魏国名士陈馀、张耳。
这自古,就少不了闲人。有人见陈馀、张耳不说话似乎是在装比,心中不爽,出言道:“将军,陈馀、张耳两个先生乃魏国名士。何不,请两位先生畅谈一番?议日后策略?”

当前:第348/51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