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的爱人是祖国[快穿]》第42/422页


  宁馥能进他的书房,这说明老宁已经把这孩子当个大人看了。
  而且是有共同事业的成年人。
  魏玉华轻轻叹了口气。
  当年生了娇娇,她身体不好,不能再生了,老宁抱着孩子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咱们的女儿,将来我也一样教她,飒爽英姿五尺枪!”
  但又给孩子去了小名叫“娇娇”。
  这就是做父母的矛盾。
  想她做雄鹰做苍松,成龙成凤海阔天空,又想她一辈子平安顺遂有人疼宠。
  不过现在,老宁当年的话呀,说不定真要应验了。
  他们孩子,名字娇,人却渐渐长出傲骨。
  *
  书房。
  宁博远半天没说话,宁馥也不急躁,默默在旁边给他卷烟。
  宁博远喜欢抽卷烟,这是行伍留下来的习惯,平时都自己卷。这东西没耐心的新手是卷不好的。
  “行了,你放着吧。”他说罢,走过来一瞧,女儿卷的竟然似模似样,整整齐齐。
  宁博远略略惊讶,忍不住拿起一支来点燃,烟雾升起,过了好一会,他才道:“你是长大了。办事沉静了。”
  然后又想起刚刚被政审干部看见的宁馥那乱七八糟的形象,到底又加上一句:“还要再稳当些。”
  宁馥点头应是。
  宁博远又沉默片刻,道:“你想好了?这一门专业,要想学精不易,要想钻研很苦。未来的路不好走。”
  宁馥道:“想好了。”
  一支烟吸完,宁博远拍了拍宁馥的肩膀。
  “好好学习。”
  他只是这样嘱咐道。
  留了一句话没有说――让我为你骄傲吧。
  *
  1977年第一届高考成功的大学生,开始陆续走进他们渴盼已久的校园。
  这一年,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最后只录取了27万多人,录取率4.8%,是历届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届。这些崭新的大学生,从工厂,从城镇,从遍布全国各地的知青点考进高等院校。即使1977年的高考题目被之后的许多人认为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一套,也不能否认,他们是漫长中断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
  B城航空大学,一间挤满了人的教室里。
  系主任站在讲台前,对着一双双闪烁着渴望之光的眼睛,道:“实验班开学的第一课,由朱培青教授来讲!”
  台下一双双眼睛透露着茫然和懵懂。
  “朱培青”这个名字,在专业内是如雷贯耳,对于这些刚走进校园的青年来说,却是闻所未闻。
  他们选择了这个专业,但还不知道这专业意味着什么。
  他们还都年轻,不知道共和国将要给他们怎样的重任。
  朱培青在大家不算热烈的掌声中走了进来。
  他已经年近六旬,却精神焕发。
  重新回到校园,只是第一步。
  很快,他要争取回到科研的岗位上。他还不算老,还能再为国家烧一烧。
  朱培青感慨万千地望着讲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庞。
  然后目光顿住。
  ――这个女孩子,怎么有点眼熟?
  他清清喉咙,道:“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点个名。”
  系主任递上实验班的花名册,特地附耳道:“前面这几个都是好苗子,特别是这个,知青考上来的,但是理科成绩全满分!”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朱培青,有种夸耀自己挖到金矿的感觉。
  朱培青目光一扫,嗯,怎么看着像个女孩的名字?
  他开始点名,顺着高考的成绩顺序。
  “――宁馥。”
  “――到。”
  朱培青听见一个清脆脆的声儿。
  当初说,“我就算只检查一遍,也管保考个状元出来”。
  他摘了老花镜一瞧。
  ――还真是她!


第23章 以身许国(23)
  一时间教室里陷入安静。
  底下的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这位老教授只念了一个名字就停了下来,都有些好奇地等待着。
  他们不熟悉朱培青,却眼见系主任对他的尊敬与推崇,因而也在心中重视起来。
  这位已经鬓生白发,其貌不扬的老人,会给他们讲一堂怎样的第一课呢?
  系主任也有点摸不着头脑,走上去轻声提醒,“老师?”
  朱培青目光在那女孩的脸上停留几秒,终于慢慢重新垂落在花名册上,点出下一个名字。
  这年轻的女孩子,胆子还真不小呢。
  ――见他瞧她,竟毫不畏惧地将目光迎上来。
  宁馥:这位朱教授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呢?我再仔细看看……
  朱培青点完了名,将花名册放在手边,掌心盖在上面,珍而重之地道:“欢迎你们大家。”
  “你们每一个都是好苗子,国家正是需要你们的时候。“朱培青这节课并不讲专业知识,也不讲学科背景,他是来讲故事的。
  他祖籍福建,1923年生人,青年时代正是战火连天的时候。
  “那时候都号召捐资捐物支援抗战,我年纪尚小,整日里幻想――既然已有了大炮弹*,可将那些侵略者的飞机打下来,那为什么不能有飞得更远、个头更大的炮弹,一直飞到侵略者的老家去,教他们闻之色变胆寒,不敢来犯呢?”
  朱培青笑道:“当时已有这种大家伙,但我们的国家却没有。”
  “你说,这怎么行?”
  祖国羸弱,他年幼时便立下志向,要学有所成,造这么个“大家伙“出来。
  26岁留洋归来,新中国像母亲般张开怀抱迎接了朱培青。

当前:第42/42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