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提高记忆力》第36/46页



  观察既然是"思维的知觉",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这种知觉就不是随意或模糊不清的。它是在综合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靠眼睛)得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的过程,就叫做观察。

  观察方式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1)直接观察

  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的直接感知过程。

  直接观察往往跟自发观察紧密联系,没有中间环节,可信度比较大,有利于发现问题。但人们用肉眼或其他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的灵敏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人眼能勉强分辨15厘米远、0.1毫米的东西,分辨更小的东西就很困难,更不可能像老鹰那样从几千米的高空看到陆地上的猎物;人耳的灵敏度也不可能与蝙蝠和海豚媲美。

  (2)间接观察

  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借助观察仪器来间接获得对客体的信息的感知过程。

  间接观察往往和自觉观察相联系,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如调查、实验等,还可以运用工具如哈勃望远镜、隧道扫描显微镜、超声波、核磁共振等,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但它很可能造成错误观察,甚至是没有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各有利弊,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是正确的、科学的。

  此外,人们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观察方式进行了分类。如按照学科领域将其分为科学观察、社会观察、审美观察等;按照观察目的分为启示性观察、探索性观察、验证性观察等;按时间周期分为连续性观察、非连续性观察等。

  2.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

  简单地说,一个人观察的能力就是观察力。

  观察力就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水平,与这种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常常赞美那些观察力发达的人"心明眼亮",这里的"眼亮"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视力多么好,而是说他观察细致准确、思维判断敏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观察力是一种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能力,也是一种智力。

第35节:观察力的结构

 
  观察力的结构

  (1)感觉

  A感觉是什么

  感觉是观察力的一种形式。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来自体内外的一定刺激所产生的能力活动,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体对象(也包括人体)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能力。如视感觉就是眼睛对光线所产生的反映能力;内脏感觉就是由脑神经对体内脏器活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反映能力。

  B感觉的特征

  感觉性质是感觉的根本特征。列宁指出:"在感觉中不可避免地也会有质。"任何一种感觉领域内都存在着性质和区别。如视觉表现为红、黄、绿、蓝、白、灰、黑等;听觉有音响、音色和响度的区别;味觉则有酸、甜、苦、辣、咸等。

  感觉强度是感觉在数量方面的特征。它决定了信息的强度和感官的机能状态。一个人从暗室中突然走到明亮的室外,刚开始什么都看不清,几秒钟之后,才渐渐看清东西。这就是由弱向强的过渡。反之则为由强向弱的过渡。

  感觉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即为感觉的持续性。它主要决定了信息作用的时间和长度以及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具体表现为感觉的潜伏期及惰性。所谓潜伏期,是指当信息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生;所谓惰性,是指感觉不是随信息停止作用而立即消失的,也就是后作用,如脱离嘈杂的环境后产生"耳鸣"等。

  扩延性是感觉在空间方面的特性。它主要决定于信息作用的空间距离和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如视觉中的距离、听觉中的范围等。

  C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的感觉器,反映外界对象属性的感觉,它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它们分别是眼、耳、鼻、舌、身的机能。

  内部感觉:是由于感觉器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映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例如饥饿感、干渴感、昏觉、幻觉等。

  本体感觉:在身体外表面和内表面之间有一种本体感受器,能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如反映并辨别机体自身运动状态和健康状态的运动感觉,反映和辨别身体(主要是头部)的运动速率和方向的平衡感觉等。

  (2)知觉

  A知觉是什么

当前:第36/4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