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438/439页



在裁减厢军的同时禁军数量也有所减少,因为火器等重要武器的发明,使得作战效率大大提高,除了大宋水师在不断扩张之外,陆军却是在相应的进行微量裁减,数量不多却是每年都在进行,分散到宋军的众多番号部队中就显现不出来什么了,大约每年有万余人左右的规模。麻雀虽小也是肉,何况正规禁军士兵每月的军饷是厢军的两倍到三倍,这也难怪大宋朝廷还愿意保持二十万左右的校阅厢军编制,而十几年下来却裁减了大约二十万左右的正规禁军。从表面上看大宋朝廷保留这二十万校阅厢军是多此一举,还不如趁早直接转化到厢军屯田中更为划算,但是看看禁军削减二十万就是相当于厢军削减四十万,仅仅剩下来的军饷就足以让大宋朝廷笑破肚皮了,更不要说与之相关的武器装备费用了,要知道厢军和禁军之间武器差异是极大的,就是校阅厢军和正规禁军相比也是相差甚多,仅仅武器磨损消耗和重新装备费用一年下来就差上了很多。

大宋工部、军器监等与火器相关的部门在获得火器之后并没有停止对火器改进的步伐,因为武器先进与否对于作战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有了大批合格的士兵,若是再提供合格的武器装备,那大宋兵锋将会更加锐利。现在大宋士兵手中所使用的火枪、火炮还有着种种缺点,至少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为此还在努力改进当中。

王静辉也知道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能够制作出如此水平的火器已经实属难得,对于全天候使用的火器研制他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至少金属弹壳制作的火器弹药方面他并不精通。在火器上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硝酸甘油炸药了,不过这东西涉及到的原料硝酸生产条件非常简陋,更要命的生产效率实在是低的让人冒火,这成本则是让人吐血,但是它的威力却让大宋统治高层决心少批量生产,并且严密的保存在汴都开封,并没有下发到边境地区的军队手中。

现在的硝酸甘油非常不稳定,有了王静辉的建议,在制造出硝酸甘油之初便混合面粉之类,以保证硝酸甘油能够正常存储。毕竟这东西产量极低,关键环节还是在硝酸的生产上。现在硝酸甘油所制造出来的炸弹威力大大超过了燃烧弹,在经过演示之后便被封存起来,一共有两个作坊来生产硝酸甘油炸药,每个月的产量也不过才几十斤,不要说大宋强干弱枝的军事指导思想,就是大宋统治高层想要把这种强力炸弹装备到前线部队也要先等突破产量这一关。

这次宋辽战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向辽国展示大宋的强横武力,所以杨崇岳的中路军内还是携带了四百斤硝酸甘油炸弹,而这批强力炸弹的最终使用目标便是辽国的都城大定府。先前大宋统治高层在决策上并没有打算动用杨崇岳的精锐部队,杨崇岳镇守析津府手中不过才三万火枪兵,这也是大宋守边部队中拥有火枪兵数量最多的,也是唯一一支在汴都开封之外的成编制的火枪兵。王静辉不打算打倒辽国让别的游牧民族占便宜,但是对于从陆路出发一支军队进攻大定府确实非常赞同,是以他推荐使用硝酸甘油炸药来给大定府的城墙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也好让这座塞外名城成为大宋武力的纪念碑,这样对心中轻视大宋的那些游牧民族一个强悍的震慑力。

杨崇岳的军队就是抱着这个战略目的在滦河以北经过大战后继续向北前进,沿途不断将辽国的散兵游勇击溃。辽国朝廷在得知滦河大战惨败的消息后,立刻收缩防线,将在外的大军不断的向大定府方向收缩,企图想用士兵人数上的优势来挡住大宋前进的脚步。

当大宋承天二年十月初十那天,斗大的一个“杨”字战旗耸立在距离大定府不过十里的地方。大宋立朝百年以来,这是大宋军队最为接近辽国统治中心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定府城墙上的辽兵,而对于辽国也有百年家仇的杨崇岳心中更是激动万分。此时辽国朝廷已经出城向北逃亡,正在前往辽国上京临潢府的路上,由于出逃仓皇,大量的车队堵塞在路上,若是宋军能够快速攻破大定府的话,再去北上派出骑兵追击的话,那一定可以把辽国统治高层给截留下来。

对于攻城战大宋已经非常轻车熟路了,各种武器装备都非常齐全而且后勤补充也非常充分的杨崇岳部自然是摩拳擦掌。同样是一国都城,大定府的规模根本不能够和大宋的汴都开封相提并论,甚至连大名府的规模都要比它大上许多,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城池,里面却有三十万辽军在守城,另外还有十万在城外的草原上伺机而动。当然辽国到现在还能够聚集这么多兵力已经是倾全国之力了,年龄只要超过十五岁的男子全部都被强征从军,士兵数量是挺吓人,但到了这个时候辽国士兵手中的武器连刀都不能够做到人手一把,盔甲等防护用具更是稀缺,很多辽国士兵的穿戴还都是从家里面带出来的平民服装。

从宋辽两国聚集在大定府周边的士兵士气上来看,辽国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大宋的这次第二次北上伐辽就像榨油一样,将辽国自上次宋辽战争结束后苦心经营了十年的家底再一次给打光,不过这一次大宋则更为苛刻,连辽国的都城大定府都要拿下,以彻底打击辽国朝廷残存的信心。

整个十月份,杨崇岳率领宋军将大定府团团围困住,他并没有想着尽快拿下大定府,而是不慌不忙的将大定府周边的辽军全部收拾干净。在这段时间里,大宋皇帝赵顼、宰相王安石、枢密院文彦博、郭逵和辅相司马光等大宋统治高层也都来到了大定府城下,大宋汴都只留下了范纯仁、冯京等驻守。同在大定府观战的还有来自高丽、大理、倭国、渤泥、吐蕃诸部、占城、真腊等国的使节,他们都是常驻大宋汴都的外交使节,这一次也都被应邀北上同来观战。就连被定西军压制的都快奄奄一息的阻卜人部落也都派出了众多部落人员到此观战,尽管他们都不愿意,但在王顺的刀锋下他们不得不屈服,而辽国东京道的女直节度使也派来了使节前来观战――他们是最为尴尬的,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辽国的统属。

所有前去大定府观战的外国使节心中都明白,这次大宋是想借着攻破辽国都城大定府的威势来威慑他们,对于这一手吐蕃诸部的使节心中最为清楚,毕竟王韶在攻打灵州的时候就用这一套给他们上了一课,致使吐蕃诸部眼睁睁的看着宋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得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如果当初吐蕃诸部没有被王韶的火器威力所吓倒的话,主动和宋军抢夺河套平原,大宋和吐蕃诸部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但是灵州城内隆隆爆炸的火器声让吐蕃诸部选择了后退,直到大宋轻松的攻占了整个西夏全境灭亡西夏王朝后,经过数年的精心治理,吐蕃诸部这才想着在底下搞些小动作,已经实在是太晚了。正是因为吐蕃诸部当时是被大宋所吓倒的,这才让他们心中感到更加耻辱,不过现在大宋在军事上如此强盛,这也使得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退让。

攻打大定府的过程对于大宋统治高层来说并不陌生,也许周围的人还在对大宋火器的威力感到惊讶,但是大宋统治高层都是在数年以前便观看过大宋火器演习的,对眼前这一幕并不感到陌生。尽管如此,在火炮隆隆的进行一个时辰的炮击之后,大定府城头已经满目疮痍,宋军士兵出动了四两马车快速向大定府城墙驶去,在到达事先的制定位置后,点燃引线后便快马奔回,负责点引线的宋军士兵还在半路上,辽国城墙便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被一片黄尘所淹没――这四辆马车上装载的正是硝酸甘油炸药,也是大宋两年来三分之一的存货。

大定府城墙的爆炸声被永恒的记载在各国使臣对皇帝的奏章中,四百斤的硝酸甘油炸药物有所值,不仅将大定府城内辽国的守军的胆子给吓破,在长时间的慌乱之后便出城向大宋军队投降,并且还达到了震慑大宋周边国家的目的。

从大定府攻城战打响到结束,总共不过花了三个时辰不到,三十万辽国守军中除去在一个时辰的炮击中阵亡的四万辽军之外,其余二十六万辽军全部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成为大宋的俘虏,这也是大宋自立国以来历年战争中第一次在一场战斗中便俘获如此多的敌人。

大宋攻占大定府是一个非常意义的政治事件,它标志着远东格局的巨大变化,虽然没有擒住辽国的统治高层,但是经过这一次战争辽国已经彻底成为一个二流国家,今后它定都临潢府。在这次战争过后,高丽彻底放弃了辽国,一心承认大宋为他的宗主国,而辽国东京道的女直各部也开始进行兼并战争,同时也不断的在和高丽发生冲突。不过和高丽一样,女直各部虽然没有成为一个像高丽那样严谨的国家,但是各部却放弃了辽国向大宋皇帝称臣,而且女直部落也开始壮起胆子开始对辽国的残余的劫掠。

辽国虽然经过了大宋两次北伐战争过后,国内元气大伤,丧失了大面积的领土,但是护送辽国皇帝北上的辽军还有十余万,加上临潢府的本军,至少还有二十万的精兵。尽管此时辽国的精兵已经不能够和二十年前相比,但是对付起周边的游牧部落军队还是有自保的能力的。这个时候女直各部才刚刚开始有统一的苗头,各个女直部落之间也有很多兼并战争出现,就这些女直部落而言,辽国虽日暮西山,但想要凭借这些单一的女直部落还是无法拿辽国怎么样的,定多是占些便宜就撤退,而辽国也限于国势疲弱无力对女直展开报复。

大宋在攻占大定府之后还是放弃了最先的计划,将大定府归为大宋的版图,尽管在治理起来还是非常困难,但是至少作为一个前哨站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大定府距离锦州并不是很远,在大宋得到锦州之后,王静辉便率领大宋的财团投资锦州的港口,除了军用之外,便作为一个面向女直部落收拢东北资源的商业港口。

承天三年三月,大宋军队攻占了辽国的东京辽阳府,与其说是攻占不如说是辽国失去了对这里的控制能力,在大宋情报局的运作下,辽阳府守将耶律库野向大宋投降献城,至此大宋拥有了一个前往东北的前哨站,而且辽阳府可以依托辽河对北方进行防御,城池也是辽国东京道最大最好的,战略意义非常,以后辽阳府便可以依托辰州、开州和锦州作为对东北女直人的防御阵线。

得到辽阳府、锦州和大定府也使得大宋拥有控制女直人的本钱,女直人想要统一,但是大宋的商人却可以见缝插针卖给双方各种物资,但是这种商业贸易是在大宋枢密院和大宋情报局的指导之下开展的――强势的一方进行遏制,对于弱势的一方进行有限度的支援,从此辽国在失去对东京道的控制之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直人部落最终也没有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连稍大一些的势力也是群雄并起,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承天六年三月,大宋皇帝一共在这里册封了八个女直节度使,更是从形式上彻底的绝了女直人的统一愿望。

辽国朝廷在逃亡临潢府后,于承天五年六月,魏王耶律乙辛和宰相张孝杰发动政变,可是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很快便被军队保护起来政变未遂,耶律乙辛和张孝杰逃亡大宋,被大宋所软禁,其通过马人望秘密转移到大宋的十一万两黄金被大宋所充公没收。当年八月辽国皇帝为庆祝大宋皇太后寿辰,在送上贺礼之后趁机向大宋索求引渡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大宋皇帝准其,当年十月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在临潢府被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所杀。

尽管耶律乙辛和张孝杰被杀,但是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没有子嗣终究是辽国最大的隐患,随着耶律洪基年龄的不断增大,这个隐患就像被压制的火山一样越积越大,迟早会把辽国最后一丝强国的希望所击溃。

后记

元佑二年三月,已经年近五十的王静辉站在结满同心结的定情亭下看着烟波浩渺的西湖,身边的赵浅予紧紧的依偎着他,尽管岁月在他们两人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是站在这定情亭下的他们还是像当年那样恩爱无间。

前年八月,神宗赵顼在汴都开封去世,赵熙继位称帝成为大宋帝国的第七位皇帝,而王安石和司马光则早赵顼四年相隔不到五个月去世。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去世之后,大宋宰相由文彦博担任,枢密使则由两次伐辽的杨崇岳为首,大宋政事堂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恢复了太府寺任参知政事,由此整个政事堂正副宰相人数又恢复到了十二人。赵熙继位之后就不断的调整这个帝国的政策方向,总算在继位之初的一年当中将国事理顺,从其所作所为看来,将会是一个英明的君主。

“圣上已经连发五道密旨,希望夫君能够回汴都开封……”赵浅予说道。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浅予,圣上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他的身边有文彦博等重臣辅佐,国外有无外敌入侵的压力,而国内政局稳定,粮食连年丰收,工商发展迅速,朝廷财政收入每年都可有近五千万贯的结余。我在圣上身边不会有什么作用,若是朝廷有事我又岂能坐视不理?不过是为夫奔波一生,亏欠你实在是太多,晚年就是想在这西湖别院中多陪陪你安度余年罢了……”王静辉笑着说道。

“看着熙儿就像当年的王兄一般,可惜……”赵浅予与赵顼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赵顼的去世确实让赵浅予黯然神伤,可惜王静辉终究不是神仙,赵顼的病根本就不是药石能够根治的,所以在赵顼的葬礼完毕之后,王静辉便带着赵浅予回到了杭州,免得她在汴都开封触景生情。

“圣上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大宋百年来除了太祖皇帝开国之功除外,便数神宗皇帝功勋最高,远超过太宗皇帝。尽管大宋现在还有着很多弊病,但是他已经尽最大的可能来减轻这些弊政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为后来者打下基础。也许圣上也有很多错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他执政时期的大宋百姓,远比生活在其他时代的百姓要幸福的多!”王静辉安慰道。

赵浅予听后在他怀中点点头:“这也是夫君几十年来悉心辅佐之功,皇兄在临去的时候还是非常遗憾没有让夫君成为他的宰相,其实现在熙儿来旨也是多半劝夫君进入政事堂,毕竟现在文彦博实在是太老了,没有这么多精力来治理国家。”

“呵呵,庆历老臣之中到现在为止,文彦博已是最后硕果仅存的一个了,无论是富弼、韩琦还是欧阳修,甚至是司马光和王安石,他们都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他们代表了大宋昔日光辉的一代,不过我更相信今后的大臣一定会创出比他们更加辉煌的业绩,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嘛!文彦博之后的范纯仁、薛向之,甚至是再以后的李慎等人都显示出其难得的才干,他们都是大宋明天的栋梁,文彦博之后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的!”王静辉笑着说道。

“我相信大宋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今天如此,以后亦是如此!”

王静辉日后虽然归隐西湖不出杭州,但是大宋并没有因为他的淡出政坛而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秉承熙宁和承天年间的辉煌,更多带给后人的是种种治国思想上的启示,正如王静辉所言的那样,薛向之、苏轼、苏辙、范纯仁、李慎先后都担任了大宋的宰相。在赵熙执政的二十年间大宋的势力已经拓展到整个东亚和远东,元佑十年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故去,大宋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彻底灭辽,不仅仅是完全的消灭了这个王朝,并且还继承了辽王朝在最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大宋的国土也是在宋军的脚步下直至向西延伸到花剌子模海(今咸海),兼并了黑汗西支,以纪浑河为界和塞尔柱为邻,向北则击溃了辽国上京道以北的辖嘎兹和擀郎改,将国土面积拓展到了北海以北(今贝加尔湖以北)。

元佑十三年王静辉上呈密折,提出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治理方案,皇帝赵熙则在十四念三月天圣节之际连封草原部落六十四王,在女直八节度使之上又加封三十六王,从而实现彻底分裂草原势力的目的。

也正是借着大宋连续四十年的强横武力,皇帝赵熙才得以将这个计划实施下去,此后两百年间大宋主力军队再也没有成二十万规模开拔草原,平时只是密切关注草原部落局势的发展,适时的挑拨部落之间的矛盾或是通过经济手段直接进行制裁便可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不仅王静辉所知道的金朝没有出现,就是元蒙也没有机会崛起――元蒙的发祥地阻卜部距离王顺驻扎的河套平原实在是太近了,在王顺执掌河套平原定西军大权的五十年间中,阻卜人被定西军逼得四次大迁移,每次迁移对阻卜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各个部落之间的联系更是缺乏,至于给后世大宋带来沉重打击的元蒙建立者铁木真更是没有出现过。

元佑十八年一支船队从东部返航,这支船队惊动了在杭州隐居的王静辉――这支船队在茫茫大海的东部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从船队所带回来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相当多的农产品来看,王静辉知道这支船队发现的大陆正是他期盼已久的美洲大陆。至此在王静辉的大力推动下,大宋在南洋开始栽种橡胶,并且在全国普及种植玉米等抗旱农作物。而橡胶的出现则使大宋的机械水平又提高了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蒸汽机的原型动力机构开始出现了。

当前:第438/43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