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第875/981页


  “窦总管请坐!”
  杨元庆极为客气,对一切有利于他统一天下之人,他都会以礼相待,尤其是关陇地区,他必须要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
  正所谓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他杨元庆当年是关陇贵族的死敌,在他建立新隋后,也同样被关陇贵族所敌视。
  可当他的实力足以灭掉李唐时,关陇贵族们的态度就变了,开始争相向他投靠,说到底,就是‘利益’二字使然。
  两人坐了下来,杨元庆笑道:“我对窦总管的印象,还是十几年前那一面之缘,可今天见到窦总管,竟然发现窦总管一点没有变,还是原来的模样,窦总管驻颜有术啊!”
  杨元庆倒是说对了,这一直是窦抗很自得之处,他今年五十岁,可从三十岁就起是这副模样,几乎没有变过,让很多人都为之惊讶。
  窦抗捋须微微笑道:“关键是我这蓬大胡子,二十年来,形状一直没有改变过,所以大家都以为我驻颜有术,可把这胡子刮去,估计没几个人能认识我了。”
  “呵呵!窦总管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说实话,我真的很感兴趣。”
  窦抗眼睛里闪过一道亮光,随即又眯起眼睛道:“殿下和十几年前相比,倒是变化很大,完全不一样了,这威仪,让我想到了当年的高祖。”
  窦抗极善于溜须拍马,他竟把杨元庆比作文帝杨坚,也就是暗指他有统一天下之相。
  两人聊了半晌,其实就是为了缓和气氛,为接下来的谈正事做铺垫。
  此时大帐的气氛已经十分缓和,两人聊着当年之事,虽然当时有着仇恨尴尬,但事隔十几年,如今谈起来,倒有了几分怀旧之感。连本来是刻意讨好的窦抗也生出了唏嘘之叹。
  “先帝如果不打高丽,集中兵力平灭各地乱匪,再与民休息,及时赈灾,真的不至于落地后来的悲惨境地,可惜……”
  杨元庆微微一笑,“如果真是这样,也没有我们二人此时坐在一起的机会了吧?”
  窦抗一呆,他竟然忘记了杨元庆是最大的得利者,一时间他的笑容有些尴尬,摸了摸后脑勺,“真是抱歉!
  “只是开个玩笑,不必介怀。”
  杨元庆淡然一笑,便转入了正题,“不知这次窦总管前来,是为了……”
  他戏剧性地刹住了后面的话,笑容满面地望着窦抗,等待他给自己一个答复。
  窦抗沉吟了片刻,从怀里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推给了杨元庆,“这是窦氏家主的亲笔,一切要说的话都在这里。”
  杨元庆接过信,拆开慢慢看了一遍,随即将信反扣在桌上,岔开了话题,“李元吉在巴蜀怎么样?”
  “他还能怎么样,白天打猎,晚上玩女人,除了这两件事,他其他都不感兴趣。”
  “难道他对军权也不感兴趣?”杨元庆似笑非笑问道。
  窦抗一愣,心念急转,他忽然有点明白杨元庆的意思了,他脸色露出难色,苦笑一声道:“殿下的想法可能会落空了,李元吉虽然花天酒地,但他对军权却看得很重,而且现在巴蜀也没有什么兵力了,六万军队都被太子调走攻打,巴蜀现在其实很空虚。”
  “我只是说说罢了,窦总管不要在意。”
  这时,大帐内的气氛又略略有些紧张起来,杨元庆已经看完了窦轨的信,闲话也已经扯完,下面该是他表态的时候了,窦抗脸上还带着笑容,可笑容里却有一种掩饰不住的紧张。
  杨元庆也低头沉思不语,窦轨在信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支持,愿意配合隋朝稳住关陇,但他信中对一些现实问题,比如钱粮、土地,却丝毫没有提及,让杨元庆有些失望。
  他希望窦抗能够明确表态,支持均田令的推行,也就是在土地上让步,但窦轨却回避了,不知他是刻意回避,还是因为初次接触,不愿过早提及此事,但不管怎么说,土地再说,甚至以后再收拾窦家也来得及,现在他需要先把窦家拉过来。
  斟酌良久,杨元庆才缓缓道:“窦家的心意我已明白,首先,我很感激窦总管亲自前来,足见窦家的诚意,我杨元庆只有一句话,我和窦家并没有解不开的仇怨,窦家愿意支持隋朝,我表示接受并且欢迎。”
  ……
  窦抗连夜返回长安,次日一早,杨元庆率军继续返回太原,两天后,军队离太原城已不足十里,武威雄健的隋军骑兵列队在宽阔的驰道上缓缓而行。
  不久前又下了一场大雪,道路和两边的田野又铺上厚厚的白棉被,两场大雪彻底解决了夏秋以来的连旱,使土地得到了极大的滋润,这是极为喜人的风景,虽然大雪覆地,寒气袭人,但每一个士兵都能感受到田间地头弥漫着的喜悦。
  很多农民站在田埂上,指着地里的大雪谈论着、憧憬着明年的丰收,这让杨元庆忽然想到了一句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大雪下面便是冬小麦的幼苗,现在算起来已经盖了两层被了,会不会再下一场雪呢?
  想到明年的丰收,杨元庆也忍不住感到一阵阵心旷神怡,向两边的远方望去,北方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太原西山,再近前一片片树林和村庄,在村庄前面则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
  这时,杨元庆忽然听到有人大喊:“站住!逆子,给我站住!”
  ‘逆子?’杨元庆顿时一愣,他向两边寻声找去,他很快便看见了,在南面的田埂上正一前一后奔来两人,前面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后生,身后十几步外是一名中年男子,后生低头猛跑,中年男子在后面边喊边追,他们奔来的方向,正好对准了杨元庆。
  杨元庆的亲兵们顿时紧张起来,一起冲上前,将这两人团团围住,中年男子却顾不上士兵,一把抓住了后生的手腕,恶狠狠道:“跟我回家!”
  后生顿时大喊大叫起来,“我要从军,爹,你不要拦着我!”
  这真是一对父子,杨元庆有了几分兴趣,便笑道:“把他们两人带上来。”
  片刻两人被亲兵们带了上来,有士兵告诉了他们杨元庆的身份,吓得两人一下子跪倒在杨元庆马前,杨元庆笑眯眯问老者,“你儿子从军是好事,为何要阻拦他?”
  老者磕了一个头,禁不住泪流满面道:“老汉姓何,原本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都从军了,但他们两人不幸在这次和突厥作战中双双阵亡,老汉只有这一个儿子了,不想再失去他。”
  老者的话让杨元庆肃然起敬,他点点头,对后生道:“隋军中有规定,独子不能从军,很抱歉,我不能收你。”
  后生大喊起来,“可是我想从军,殿下,村中年轻人个个都想从军,保卫边疆,抗击突厥,我也可以,求殿下收我为兵!”
  杨元庆见后生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期盼,泪水都流了出来,确实令人难以拒绝,他不由有些为难。
  这时,一名亲兵对杨元庆低语两句,杨元庆便点点头,对老汉笑道:“这样吧!可以让他为宫廷侍卫,我保证他平安无事。”
  当宫廷侍卫,老汉倒也愿意了,他连忙磕头,“多谢殿下照顾!”
  杨元庆对后生笑道:“既然一心想从军,那我就成全你。”
  他回头命令一名亲兵,“带他去晋阳宫找薛轨,就说是我的意思,可破例从军。”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危险之物
  无论历朝历代,战胜外族入侵都是一件极为振奋人心之事,在大隋也不例外,马邑郡大败二十余万突厥军的消息传到太原,传到河东、河北各地,举国欢庆。
  太原城内满城沸腾,人们自发上街,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来庆祝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
  胜利又激发了人们保家卫国的热情,仅仅五天时间,隋朝各地要求从军的青壮便超过三十万人。
  尽管隋军在隋突战役中伤亡惨重,但也并没有立刻大规模募兵,而是顺势开始全面推行民团制度。
  在杨元庆的授意下,兵部下达了民团令,命令各郡各县在年底前皆要建立民团,集中青壮在农闲时间训练,这实际上就是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征兵创造条件。
  当杨元庆回到太原城时,离战胜突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人们的热情已渐渐平息,因躲避战乱而聚集在太原城内的百万民众也都回了自己的家乡,开始重建家园,准备迎接新年,太原城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秩序。
  此时已是十二月中旬,离新年只有半个月了,城内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家家户户门口换了桃符,挑幡的竹竿子也早早竖起,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群群男子聚在一处捣元日糕,木锤翻飞,米香四溢。
  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奔跑嬉戏,欢乐地叫喊着,到处是他们堆起的各种各样雪人,太原城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前气氛,使人的内心格外宁静。
  杨元庆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从西门进了城,虽然只是离开了两个多月,可这一次,杨元庆却感觉到似乎离去了很多年,再看到不远处慈安寺内那座高高的白塔,杨元庆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尽管杨元庆进城时已经享受不到满城载歌载舞的欢迎盛况,但他还是体会到了和往日的一点不同。
  当路上行人忽然认出进城的这队骑兵竟然就是楚王殿下归来时,他们纷纷向两边闪开,让出道路,不少老人还跪下向他叩首行礼。
  晋阳大街两边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很多人都从家门奔跑出来,默默地站在道路两边,眼睛里洋溢着感激之情,他们用一种极大的诚意来迎接他们心中的皇帝陛下。
  大家默默地注视着楚王缓缓而行,这时,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楚王万岁!”
  这一声大喊就像一把钥匙,使沉默的人群激动起来,大道两边人群忽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喊声:“楚王万岁!”
  “楚王万岁!楚王万岁!”
  无数人振臂高喊,这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很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对他们而言,大隋战胜的突厥并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的希望,他们渴望着平静地生活,渴望着不要战争。
  人越来越多,大街两边已经积聚了数万人,黑压压的人群延绵数里,一支千余人的巡逻军也闻讯赶来,在将领的指挥下,在队伍两边护卫,替杨元庆挡住了激动万分,奔涌上前的民众。
  很多人跟着杨元庆奔跑,大声呐喊着,有很多人跪下了,用他们的大礼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敬仰。
  杨元庆不断向众人挥着手,默默感受着这一切,子民的热情和感激使他的眼睛也有点湿润了。
  他能感受他的子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但同时也感受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不要战争、不要饥饿。

当前:第875/98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