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假千金后(科举)》第112/167页


  要知道,洪水之后瘟疫出现的几率高达九成。
  皇上越想心里的怒火越高,身子都开始摇晃起来。
  “陛下,知府大人他、他已经自杀谢罪了!”小兵颤声道。
  皇上怒及反笑:“自杀谢罪?自杀有用吗?自杀能让大水退去吗?朕要是没记错的话,去岁暑夏时,朕刚刚拨了二十万白银用以修固水坝,怎么可能莫名其妙炸裂?”
  “说!把你知道的从头到尾原原本本的给朕说出来。”皇上咆哮起来。
  “镇南这段日子一直下着暴雨,连着下了两个月。好不容易有一天放晴了,知府大人就说带些人去看看水坝,顺便加固一下。”
  “结果、结果不知道为何,水坝突然炸裂,蓄了半年的大水全部冲了出来,将第二道大坝直接冲断,距离锦河最近的固县百姓死了八成……”
  小兵说到最后已经泣不成声,大殿上一片安静。
  偌大的一个县竟然只有两成的人活下来,如此惨烈,足以让最冷血的政客动容。
  百官不吭声,大殿上只能听到皇上喘着粗气的“嗬嗬”声。
  “废物!”皇上直接将手边的印章摔到金銮殿上,引得百官跪了一地,齐齐叩首,“皇上息怒。”
  “那现在情况如何?”
  摔了东西后,皇上的心情平复了很多,开始追问这个小兵更多的细节。
  “镇南还有七八万的灾民没有安置,臣代表镇南数十万百姓恳请皇上允许开官仓赈灾。”小兵砰砰的磕着头,没大一会儿额头便渗出了血。
  “……”
  听到小兵这么说,原本十分愤怒的皇上却突然不吭声了。
  “镇南位置特殊,与百越之地衔接。而百越虽然以我锦朝为尊,但也会时不时的骚扰边境。官仓中的粮草是为军队准备的。若是用来赈灾,万一百越人趁机该怎么办?要知道镇南下暴雨,百越自然不会免俗,他们今年地里也没有收成,必定会来我朝打劫。到时候打起仗来,军队的粮草供不上,酿成大祸谁来负责?”
  皇上不说话,自有明白他意思的人站出来。
  说这话的是朝廷的兵部侍郎,掌管全国的兵马粮草等调动,向来是皇上的心腹,他说的话不无道理,也正是皇上所担忧的。
  可小兵不懂这些弯弯绕绕的关系,他只知道自己肩负着整个镇南的希望,要是不能劝得皇上松口,那镇南的百姓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皇上,臣带来了镇南百姓的万民书以及固县县令的信函,他们只是想让皇上将官仓里的粮食暂时借给他们,等他们度过这一劫后,会如数还给皇上。”小兵说完,从兜里掏出一沓厚厚的纸。
  自有太监下来将万民书呈给皇上,万民书上密密麻麻的手印让人看着就觉得心酸。
  “锦河发大水,万亩良田被淹,就算日后大水退去,良田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往的产量,你们拿什么还?”兵部侍郎不为所动。
  “难道大人要眼睁睁的看着镇南的万千百姓送死吗?”小兵也急了,顾不得尊卑质问道。
  “臣万万没有这样的想法,镇南的百姓固然可怜,但外族不可不防,还请皇上三思啊!”兵部侍郎义正词严地说道。
  “皇上!”
  小兵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皇上打断了,“此事兹关重大,朕一时半会儿也做不了决定。爱卿奔波数日,想必也累坏了,不如暂且休息一晚。放心,朕会给镇南百姓一个交代的。”
  小兵能被寄予厚望的派到京城来,自然不是什么蠢人。之前那般样子,也不过是担心镇南的百姓。见皇上如此作态,哪还不会懂意思,虽然心中着急,却也只能听令。
  发生了这样的事,朝会自然也开不下去了,顾瑾玉的官职授到一半也没有授下去,不能算是正式入了翰林。
  在这赈灾的档口,顾瑾玉也不好去寻礼部的人问明白,只能暂时赋闲在家。
  很快的,镇南的事情就解决了。派去赈灾的官员顾瑾玉也认识,正是他在府城考试时因为纸锅烧水而结识的刘学政,不过现在应该喊钦差大人了。
  不过想想也正常,刘学政工部出身,本就擅长水利之事。而且因为名声不好,没有亲近的人,不会有结党营私的事情发生,最是适合赈灾,也更能让皇上放心。
  顾瑾玉对刘学政的印象很好,听说是他赈灾,还专门打听了一番。
  镇南的受灾面积实在太大,皇上终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让他完全的开放官仓赈灾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商讨之下皇上下旨让离镇南最近的六个县分别运送一万石粮食,再由朝廷拨三万石粮食运往镇南,还有一万石粮食从当地的官仓拿。
  顾瑾玉在心里算了一下,锦朝的一石粮食换算成现代的单位是三十斤。一个成年男子勒紧裤腰带的话,大概一个月能消耗一石半的粮食。
  这十万石粮食勉强够十万人吃一个月,毕竟十万人里还有不少老弱病残,吃的并没有成年男子多。
  顾瑾玉算明白这笔账后松了口气,老百姓其实是最容易满足的。不管在什么朝代,只要能让他们吃饱就可以了。
  这样想得顾锦玉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九万石的粮食都是从各地调来的,各地的官员虽然不能违抗圣旨,但若是想往这批粮食里掺点沙石增重什么的,却是十分容易的。
  因此说是九万石的粮食,能有五万就不错了。


第九十七章 晋江首发,感谢订阅……
  半个月过去了, 镇南那边便传来了好消息。洪水已经褪去,灾民们也被刘学政妥善安置好。
  消息传到京城,皇上龙颜大悦, 下旨要亲自为刘学政设宴奖赏, 京城上下一片欢欣雀跃。
  可还不待宴会的场地布置好,镇南那便却传来消息:受灾最严重的固县爆发了瘟疫。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瘟疫可比洪水要可怕得多。后者只是冲毁良田和家园, 死亡的人在各种天灾面前简直不够看。而前者却不一样,不仅致死率高,传染性还非常强。
  前朝的时候便经历过一次瘟疫, 最开始先是家畜大量死去, 最后传染到人身上,传染了近十万的人。最后还是当时的皇上当机立断,下令将所有染病的人通通赶进一座城池,然后下令屠城, 这才制止了瘟疫的蔓延。
  当时那个年间, 家家户户都有人死去。在最严重的州县里,用十室九空来形容都不为过。
  也正是因为经历过,百姓们简直是闻疫色变。很多县并没有瘟疫,只是因为距离镇南比较近,都有不少百姓都选择离开家乡, 去往认为更安全的地方。
  长此以往, 绝不利于发展, 必须尽快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朝堂上,百官分为两派。一派保守,多是年轻人,主张尽快救灾。另一派则较为激进, 主张效仿前朝,将所有患病百姓困在一个城中封杀。还围绕着该不该让刘学政回京、要不要去镇南救灾、如果救要怎么救、如果不救要怎么给天下人交代、这几个问题争得是脸红脖子粗,差点没打起来。
  到最后,还是主张效仿前朝的一派占了上风,只因为激进派的李丞相说了一句:“既然你们这么想救灾,不如即刻向皇上申请前去协助刘学政,本官绝不阻拦。”
  这话一出,九成九的保守派官员都退缩了。
  他们可以在朝堂上为百姓据理力争,哪怕丢掉官职也不会退缩。但是到了危及自己生命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愿意将生死度之身外。
  作为保守派顶梁柱的江季中气了个仰倒,不顾同僚手下的劝阻,执意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去救灾。
  可江季中在文人的心中地位极高,这么一份摆明去送死的活计,皇上怎么敢让他去?
  可要是没人去救灾的话,天下人又该怎么看待他这个皇帝?
  皇上心中烦闷,脾气也差了不少,伺候的宫女太监都变得战战兢兢。
  在这种沉闷的气氛下,四皇子又进宫了。
  这次的谈话并没有外人在场,所以也无从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只是在四皇子出宫后,一道圣旨降临到状元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状元顾瑾玉,天慧聪颖……今特册封卿为镇南知府,享正五品俸禄。其必忠顺国家,扶植社稷,俾海宇宁静,以副朕命①。钦此!”
  宣旨的太监见顾瑾玉迟迟不接圣旨,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状元郎,怎么还不接旨,难道你想抗旨吗。”
  “有劳公公了。”顾瑾玉确实不能也不敢抗旨,尽管他知道这时候去镇南做知府九死一生,但圣旨已下,断无再更改的余地。
  宣纸的太监见顾瑾玉接了圣旨,脸色也好了不少,最后看在塞过来的荷包不算轻的份上,还劝了一句:“其实去镇南当知府也没有那么坏,起码状元郎你一开始就是正五品的知府,要知道历朝历代都没有这样的例子。”
  顾瑾玉听到这声安慰只有苦笑,命都要没了,就算当了丞相又有什么用?
  不过这话确是不好说出口的,要知道在官场上六品是一个槛,熬过去了就是平步青云。熬不过去,多的是在修撰这个职位上熬到死的状元。
  而顾瑾玉刚迈进官场就是正五品的知府,即便是在镇南那种偏远的地方,也比旁人的起点高了不少。

当前:第112/16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