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娘敛财手册》第4/233页


  杨芷哭笑不得,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柔声道:“那你就哭一小会儿,哭久了眼睛痛,母亲看见又得难过……但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是一定不许再看了。”
  杨萱哽噎着点点头。
  她不看书也知道,有些人没有走黄泉路,没有过奈何桥,没有喝孟婆汤。
  上天特地给她重活一世的机会,让她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哭泣片刻,杨萱渐渐止住泪水。
  春桃另外换过一盆水,杨芷俯身绞了帕子给她净过脸,又将她发髻打散,重新梳头。
  妆台上的镜子里清清楚楚地显出姐妹两人的面容。
  她们生得五分肖似,都有圆圆的杏仁眼和笔挺的鼻梁,不同的是杨萱肤色好,白里透着粉,就像是春日枝头的野山樱般娇柔温婉,而杨芷肤色略显暗黄。
  可她头发长得好,绸缎般浓密顺滑,倒是胜过杨萱。
  杨芷很快给她梳成双环髻,鬓角两侧各戴一朵粉红色宫纱堆的绢花,笑着夸赞:“萱萱真漂亮,待会儿换上新裁的那件水红色袄子就更好看。”
  杨萱一直喜欢穿粉红、蜜合等鲜亮的颜色,可前世守寡六年,除了逢年过节能够打扮得稍微明艳外,其余时候都是穿天青或者湖蓝甚至老气横秋的秋香色都穿过。
  饶是如此,夏太太仍不满意,明里暗里说她不安分,成心想勾引人。
  夏府里,公爹夏老爷早就过世,剩下的主子不过是夏太太、杨萱、二爷夏怀宁还有大归的姑奶奶夏怀茹。
  三位女主子都是寡妇。
  能勾引的除了下人就只有小叔子夏怀宁。
  可她视他如蛇蝎,唯恐避之不及,怎可能去勾引他?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前世,她冤死在夏家。
  这一世,她要远远地避开夏家人,再不去当什么冲喜新娘,就是八抬大轿三聘六礼地娶她也不去。
  也不让杨芷去。
  她们要幸福安稳地活到齿秃发白。
  想到以后跟杨芷都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说话时候牙齿透风含混不清,杨萱禁不住弯起唇角,露出腮边小小两粒酒窝。
  杨芷好笑,亲热地点着她,“都多大了,还又哭又笑……”
  话音未落,就听院子里传来春桃跟素绢的请安声,“见过大少爷。”
  接着是半大少年独有的沙哑嗓音,“两位姑娘在吗?”
  杨萱忙整整裙裾,跟杨芷手拉手走出去,招呼道:“大哥下学了。”
  来人是杨修文的长子,杨桐。
  杨桐比杨萱大四岁,比杨芷大两岁,今年十二,在鹿鸣书院读书。
  杨家人都生得好相貌,杨桐也不例外,身材瘦削挺拔,穿件蟹壳青的杭绸长袍,面容还不曾完全脱开孩童的稚气,但已经有了少年的清俊儒雅。
  见到两位妹妹,杨桐脸上浮起温暖的笑意,递过手中的油纸包,“经过福顺斋,同窗说那里的芝麻凉团很好吃,买回来给妹妹尝尝……是糯米做的,别贪吃,吃多了不克化。”
  杨萱愣一下。
  福顺斋在金鱼胡同。
  前世的夏家就在金鱼胡同往北不远的干鱼胡同,夏怀茹最喜欢吃福顺斋的点心,杨萱为了逢迎她,隔三差五会打发人去买。
  因是吃惯了,杨萱也慢慢适应起那里的口味。
  而鹿鸣书院位于黄华坊的水磨胡同,中间隔着不短的距离。
  大热天,杨桐怎么想起来去福顺斋?
  杨萱狐疑不已,而杨芷已经打开油纸包,问道:“大哥,里头是什么馅儿的?”
  杨桐答道:“裹着白芝麻的是绿豆沙,裹着黑芝麻的是红豆沙,听我同窗说还有种凉糕也不错,今儿去得晚已经卖完了,等下次买来尝尝。”
  杨萱知道凉糕,也是用糯米做的,馅料酸酸甜甜非常可口。等入秋之后,福顺斋还会做双色花卷双色馒头等家常面食,生意非常红火。
  正思量着,杨芷已将杨桐让进厅堂,吩咐素绢将四只糯米凉团摆在甜白瓷的碟子里…
  杨萱掂起一只绿豆沙的,小心地咬了口,弯起眉眼,“唔,真好吃。”顿一顿,又含混不清地问:“娘那边有了吗?”
  杨桐道:“我刚从正房过来,母亲留了两只红豆沙的,给父亲留了只绿豆沙的……你先吃,吃完再说话。”
  杨萱腮帮子鼓鼓的,默默地嚼了片刻,咽下去,笑问:“姐跟母亲都爱吃红豆沙,我喜欢绿豆沙,大哥爱吃什么的?”
  杨桐回答,“我不太喜欢甜食,更喜欢核仁酥百合酥。”
  素绢沏了茶来,杨萱喝两口漱去嘴里碎渣,又重新斟了半盏,浅浅喝一口笑道:“我吃了大哥的点心,回头给大哥绣个扇子套还礼,好不好?”
  杨桐毫不犹豫地答应:“好。”
  杨芷抿着嘴笑,“大哥应得痛快,到时候萱萱绣出来,大哥可一定得随身带着。”
  杨萱这才反应过来。
  这个时候,自己才刚开始学针线,连张帕子都没绣平整过,又如何能大包大揽地给杨桐绣扇子套。
  可话已出口不能往回收,遂道:“我等练好了再绣,保准不让大哥丢人。”
  杨桐好脾气地道:“没事儿,绣得好不好都是萱萱的心意,我总是会带的。”
  杨萱得意地瞥一眼杨芷,“姐瞧不起我,哼,我肯定让你大吃一惊刮目相看。”
  杨芷乐不可支,“好,我等着。”
  前世,杨萱独居在田庄三年有余,每天除了看农妇们养鸡种菜,就是待在屋里或者绣花或者写字,还学过熏纸笺。
  绣只扇子套还不是小菜一碟?
  杨萱信心十足,可杨桐却沉声对杨芷道:“你是姐姐,理应帮着萱萱,怎么倒在旁边瞧热闹?”
  杨芷面色有些讪然。
  杨萱忙解围,“我不用姐帮忙,我自己能绣。等绣完扇子套再给姐绣张素绢帕子,再然后给弟弟做身小衣裳。”
  “好,好,”杨芷只是笑,根本不相信她的话。
  杨桐却耐心叮嘱,“扇子套我不等着用,这会儿天气热,等入秋凉快了再绣不迟。”
  可入秋之后,谁还会天天摇扇子?
  杨萱心知是杨桐的好意,甜甜地答应了。
  其实,杨桐算是杨萱的庶兄,他跟杨芷才是真正的一母同胞,都是王姨娘生的。
  辛氏十六岁与杨修文成亲,成亲三年都不见身上有动静。
  杨家人丁本就不兴旺,连着三代都是独苗儿,绝无可能在杨修文这辈断了根儿。
  辛归舟便写信让辛氏从陪嫁丫鬟中选一个伺候杨修文。辛氏思量许久,挑中了模样普通的撷芳,将她抬成姨娘。
  王姨娘自小伺候辛氏,跟着她识文断字,很有自知之明。
  论长相,辛氏比王姨娘貌美;论才学,辛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论身份,辛氏既是杨修文的正妻又是她的师妹,早在白鹤书院时就彼此有意,两人的情分绝非别人能比拟。
  王姨娘清楚明白自己的地位和情势,也就没有那些不安分的想法,白天她仍是在辛氏身边听使唤,夜里若是杨修文过来,她便用心侍候,要是杨修文不过来,也没有闹幺蛾子。
  许是佛祖见她本分,格外开恩,头一年王姨娘生下长子杨桐,过两年又生下杨芷。

当前:第4/23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