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第413/450页
尹杰这边情况稍稍好一些,但是也好的有限。这一场战斗达到击溃的目标不难,难的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军。远征军是异域作战,所以对地形缺乏足够的了解,埃及这个地方不小心钻进沙漠里,那真是要出大麻烦了。
还有一个就是。手里的地图不是很完整,就算有足够的兵力,也不敢轻易进行战略迂回。别看这些士兵以日裔为主,单单是运到埃及来,就费了不少的工夫和力气。非战斗损失,能够避免必须避免。盘算再三,各方面的情报综合下来,尹杰还是放弃了进行大迂回作战的想法。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正面击溃,然后凭借行军能力。追上敌人并消灭。
计划制定后,尹杰还是很稳妥的采信参谋处的计划,正面投入兵力三四步兵师的兵力,两个步兵师作为预备队。等待战局焦灼的时候投进战场。
埃及的八月,早晨起来还有点凉意,但是士兵们都穿上了短袖的军装。不然等到中午再脱,那就太麻烦了。各部队于早晨七点整出动,按照指令,摆出一个锥形集团推进的态势。主动向土耳其军队发起了攻击。
土耳其军队营盘绵延数里,如果站在冷兵器战争的角度看,这几乎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阵营。更不要说,防御一方的兵力远远多于进攻一方。
获悉明军发起攻击的时候,穆斯塔法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而他的助手伊布拉欣则表情淡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值得惊讶的。这个表情被捕捉之后,穆斯塔法忍不住问:“难道你一点都不震惊么?我们的兵力,至少是对手的两倍,他们选择了进攻。”
伊布拉欣摇摇头:“帕夏大人,我建议您还是先下令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吧。不论是迎击还是防御,都必须尽快做出反应。”很现实的建议,穆斯塔法收起了问询的表情,开始有条不紊的下达命令。
两个小时后,穆斯塔法再次为明军的推进速度赶到震惊。两军相聚二十公里的距离上,对手的推进速度之快,超出了正常的理解,一个小时行军五公里不算太快,但是连续这个速度行军这么长的是时间,两军相遇之时,以步兵为主的明军,还有多少体力投入战斗?
更为震惊的是,对手居然摆出了一个全面进攻的阵势,难道不担心强大的土耳其精锐步兵发起正面的强攻么?对手哪里来的自信?
面无表情的尹杰,一直在关注战场上的变化,望远镜中那些小短腿的日裔士兵,虽然背着与身高相近的步枪看着很不协调,但是他们的动作丝毫不慢。作为军官,尹杰深知这样的士兵都是好士兵,尤其是这些日裔士兵对命令的执行近似刻板的程度,深受各级军官的欣赏。
“怎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还没有动静么?”尹杰完全是把对手当成与自己的军队同级别的态度来看,自然无法理解土耳其军队行动迟缓。两个小时过去了,应该在己方有多动作的初期,就该做出反应了。如此说来,对手是打着稳守反击的算盘。
殊不知,穆斯塔法手里的十万大军,调度起来并没有尹杰这么顺利,有电话和没电话,完全是两个概念,尽管尹杰只能指挥到师一级。但是电话已经达到营一级的远征军,在军队调度和指挥上,远远的甩开了对手不知道多远。
时间接近正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还是没有出击的意思,尹杰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实际不是穆斯塔法不想出击,而是他发现对手的行动速度超出了自己的预计,贸然出击获胜固然可喜。一旦失败将手里为数不多的精锐搭进去,战局就很难挽回了。而且穆斯塔法判断,明军能够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肯定是有所依仗。
穆斯塔法的判断接近了事实。但是又与事实有所不同。日裔军团在推进到距离敌营不足三公里的距离上就停止了前进,并且不顾疲劳,摆开了战斗队形。结果发现对手没有出击的意思,上报之后尹杰下令各部队,做好戒备。抓紧时间休息,午饭后发起全面进攻。
道理说穿了很简单,既然对手不出现,意在决战的远征军,自然要发起主动进攻,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各部队有序的进入集结地,短暂的休息后,身材不高的日裔士兵,以班为单位,聚在一起享用战前的一顿午饭。这顿饭很特别。不再是食如嚼蜡的压缩饼干,而是每人两个饭团和一条咸鱼。阵地上在午饭时,发出了欢呼声,就为了这两个饭团和一条咸鱼。
在埃及的这段时间,压缩饼干加午餐肉罐头的组合,已经快把日裔士兵逼疯了。苏伊士港口不大,城市人口不多,抢到的新鲜物资陆军还得大方的将多数让给海军,毕竟那帮家伙担负着陆军的补给线。尽管很不爽,但这是现实的压力。
军官们能每顿都享用一些新鲜的食物。士兵们就只能两天才能吃到一口新鲜的馒头和鱼。所以呢,压缩饼干和午餐肉罐头这个臭大街的组合,已经被广大官兵深恶痛绝很久了。尤其在决定要开打之前,能吃上一个热饭团这种家乡的口味时。欢呼不可避免。
作为上尉连长,李建很不理解这些日裔士兵,饭团这玩意真的有那么好吃么?为了保持军官的尊严,他还得板着一张黑脸,带着警卫员在三个步兵排和一个机枪班之间走动,给那些士兵们打气。说实话。这些日裔士兵真的很容易满足,纪律性和服从性好的令人诧异。
相比之下,纯大明人组成的监制单位,在服从方面要差一些,下面的士官和士兵,习惯跟上级讨价还价。当然了,作战方面依旧很勇敢。尤其是那些指导员,可以说是每个连队不可或缺的人物。李建连队所在的指导员叫孙慕远,曾经是一名复兴社的成员。大明内阁制度改革之后,军队中的复兴社成员被要求脱离政党。尽管每一个复兴社成员都不想脱离这个改名为复兴党的组织,但这是陈公爷的命令,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至于什么是军队国家化,当兵的不理解,他们只知道,大明跟以前不一样了。这一切,都是公爷带来的。
就在一场决定埃及归属的大战爆发之前,大明发生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大事。
身在华亭新区的陈燮,听到这个事件的消息时,嘴巴长的很大,半天都没有合上嘴。
海外联盟事务总理陈子龙的表情更为震惊,在震惊之余,担心的看着陈燮的反应。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这要从兵部组建的大明新军说起。大明新军之前有两个步兵师的标本,但是随着陈燮主动撤出内阁之后,兵部在全国推行新军制度。每个省根据税收多少,编练一个混成旅或者一个步兵师,富庶的山东和浙江两省,更是直接编练了两个步兵师。
京师作为国家核心,直隶方面有财政部的大力投入,先后将之前的两个步兵师的军官都调走,从皇家讲武堂抽调毕业生,填入军中。高级军官,则以旧武将取代打着陈氏烙印的军官。在这个问题上,陈燮没有在意,反正那些高级军官,年龄大的可以退休了,年轻的可以送到印度去指挥远征军。力求对外扩张,对内逐步改良的陈燮,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妥协,助长了内阁的皇室的野心。
事情发展到年中的时候,直隶和京师驻军,一共编练了六个步兵师。辽东各军工企业固然发了一笔军火财,但是也埋下了隐患。自以为掌握了军队的内阁,开始对不太合作的议会指手画脚。现任内阁首辅洪承畴,得到了杨廷麟之外的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
这两年内阁和议会屡屡发生争端,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商谈解决问题,年初的时候,内阁做出了一个决定,多次小御前会议时,内阁几位排名靠前的大臣与皇帝反复磋商,最终于月前达成了一致,取消议会,收回监督权力和立法权力,监督权力还给皇帝朱慈烺,立法权力由内阁收回。杨廷麟虽然竭力反对,但是毫无效果,称病在家不出,但是也没有泄露这一消息。因为行事极为机密,每次御前会议时,太监都不能靠近五十步之内。所以,影子在事先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8月15,兵部下达命令,驻守京师的大明皇家陆军第一、二师,突然发动,封闭城门,封锁消息,皇帝下令取缔议会之后,一个内阁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
第八百四十五章 执念与迷茫
14
影子京师站费尽心机,折了三个好手,这才把情报送了出来。估计这个当口,朱慈烺的密旨已经发往天下各地的督抚手里。看见这个情报的陈燮,真不知道该说朱慈烺才好了。
利用内阁夺权之心,掌握京师固然不难,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偏远省份的督抚,得了皇帝的旨意后,名义上顺从京师号令也能做的到。但是要他们派兵前往京师,估计是没什么指望了,顶多有几个死忠分子,带着少量的部队进京。
这么做的后果难道朱慈烺就没想过么?陈燮认为他肯定是没想过的,不然不会看不到山海关就驻扎着联盟第一骑兵师,更不会看不到,大沽口还有联盟第三步兵师,大沽港还有一支近海舰队。人啊,利令智昏而已!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当今大明,新儒学当道,群臣不会甘心回到太祖时期,武勋贵族也不会放弃到手的利益。那些所谓的从龙之众,不过是在做清秋大梦。”陈子龙不紧不慢的开口,首先分析一下局势,铺垫的同时,缓和陈燮的情绪。
别人不知道陈燮的性子,陈子龙可是很清楚的。大明眼下的格局,都是陈燮一手铸造,别看他对内阁一再妥协,却始终没有越过底线。这条底线说穿了很简单,那就是限制皇权。皇帝这个位子,只能是内阁的提线木偶。当初在京师,陈燮对皇帝掌握宣传部和廉政公署的事情袖手旁观,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希望内阁能够看清楚一些事情,意识到皇权必须被架空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内阁权利。届时,内阁主动提出,陈燮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提出廉政公署作为一个权利**的机构存在。
总体来看,陈燮心目中的大明,应该是一个皇帝作为国家象征。内阁掌握实际的政权,司法**,立法**,政权**的一个架构。这样一个权利架构。至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可惜,内阁群臣毫无这个意识,白白浪费了陈燮打造的模式不说,还打算借皇权废除国会,控制执法权力。正所谓欲壑难填。自掘坟墓。
“卧子,不必多言,这未必就是坏事。”陈燮缓过来之后,笑着摆摆手。年过六旬的陈燮,依旧龙马精神,看着也就是四十出头。在大明呆了四十年,现在的陈燮对于任何变故,都能做到波澜不惊了。京师之变,对于他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大事。反手灭了就是。
陈子龙听了这话,放宽了心,知道陈燮不会因此大开杀戒,至少是不会行废立之事。作为前朝臣子,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陈子龙也能对得起先帝了。总的来说,对于大明的传统文臣来说,权利不会放手,大明正统也不能丢。一边要跟皇帝争夺权利,一边有死死的抱着正统的牌坊不放。这就是文臣的传统政治理念。也是执政基础。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名正言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即便是“我大清”这种匪类入关,坐了江山之后。也不敢不按照这一套来。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谁来都无法阻挡。但是陈燮四十年的大明经营也不是白给的,君权在不断的削弱后,如今对于大明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联盟各部分,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
最关键的,还是陈燮手里的军队。这就叫枪杆子里出政权。
“公爷,既然如此,子龙不再赘言。”陈子龙拱手之后,退回位子上坐下,拿起毛笔,看着陈燮,准备记录命令。
“南京绝对不能乱,传令王启年,第一、二师立刻进入一级战备,长江舰队加强巡逻,禁止任何船只携带大炮进入南京以下的水道。告诉王启年,南京无事,东南无事。急报王贲,山海关骑兵立刻沿铁路线进军,配合步兵第三师,控制天津。随后调集不少于三个步兵师的兵力,乘火车入关,压迫京师。”陈燮停了下来,陈子龙诧异的问:“就这些么?”
“这些就够了,皇帝的旨意,到了地方督抚手里,顶多就是产生一些个墙头草。在我军与京师驻军未分出胜负之前,没人敢轻易做出选择。如此一来,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根本就不用费心去招呼。京师一定,各路督抚传檄而定,不在话下。”
一番话把当今天下文臣和各路军头的心思分析的清清楚楚,各省新军的权利不在督抚之手,而是听命于兵部,如今京师生变,领军者自然是静观待变为上策。说的难听一点,只要陈燮还在一天,这天下的军队就没有敢于跟陈燮的军队掰腕子较量的底气。
至于京师驻军为何听命于朱慈烺,关键还是皇帝这个名词的号召力加上野心的组合。还有就是京师新军的领军人物,多为皇帝朱慈烺自讲武堂选拔而出,这一点不能不说传统的力量还是很强大,兵部在讲武堂的问题上,迟迟没有能实际掌握。
“命令联盟一号即刻点火,八远待命,本公爷亲自走一趟京师吧。”陈燮淡淡的抛出这么一句话,陈子龙重重的叹息了一声。这个时候,再不明白陈燮心里所想,他就白在这里干这么久了。毫无疑问,陈燮下了决心,这一趟进京,不会再给任何人留面子,必然是以铁腕确定天下格局。从今以后,原本就已经极度衰弱的皇室,将彻底的泯然众人。
军令如山,港口内响起急促的钟声,半个小时后,停泊在此的“联盟一号”战舰,立刻冒出浓烟。定远、镇远为首的八艘战舰,也都各自进入战备装备。谁都不知道,当今大明战舰都以地名为主的时代,陈燮为何还要坚持保留八远的名字。旧的战舰退役了,新的战舰继承这八个不同寻常的名字。眼下的八远,根本就不是过去那种一千吨级别的帆船了,一水的两千吨起步,钢架龙骨,配备了新式大口径火炮。战斗力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海军内部都知道,八远在体系内的地位极为特殊。更新换代总是最快的,并且长期驻泊华亭新区。现在联盟内部有呼声。直接把新区**出来,恢复曾经的上海县,脱离松江府的管理。驻扎在此的八远舰队,从来都是联盟海军青年俊彦们梦寐以求的岗位。
正常情况下。八远舰队都是分成两批,轮番出港训练,保持作战状态。但是今天的港口内气氛凝重,每月初定期出海巡航一周,其他时间都在港口内驻扎的“联盟一号”点火了。眼下也是月中,大家都忙着准备中秋节呢。加上八远舰队挂起的战备旗,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不难猜出,这是出大事情了。不然也不用联盟一号和八远舰队一起出动。
陈子龙曾经问过陈燮,八远这个舰队到底有什么意义?陈燮的回答很明确,八远是一个时代和深蓝的大海有关的梦想。陈子龙的理解是最初登州水师的怀念,根本想不到在历史上,会有一支舰队和一代人的梦想联系在一起。这个梦想破碎之后,一直到百年之后,深蓝的大海上。才能出现一支尽力迈向深蓝的海军出现。
时间已经是黄昏了,但是不妨碍一支车队来到军港内,码头上的海军官兵列队相迎,一声敬礼之后,每个人都用敬仰的眼神,看着那个依旧精神抖擞的老人,稳步往前,面带微笑的招手示意,登上号称联盟海军第一战舰的“联盟一号”。实际上这艘战舰的续航能力无法跟帆船相比,沿途必须停泊靠岸。补充燃料。其前甲板上的四门105口径舰炮,加上12门775口径副炮的火力,在这个时代也不能算最强的,但是其水线之下铺设的铜板厚度。确保其作为这个时代防御能力最强的战舰。
汽笛长鸣,“联盟一号”缓缓出港,回合先期出海的八远后,以六至八节的航速,缓缓的北上。帆船受季风的影响,蒸汽战舰则没有这个方面的担心。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一直非常的明确。但是就目前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战舰,只有这么一艘,其他的顶多算是武装商船。把为了军事而研发的技术,首先用在民用上,这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京师戒严已经半个月了,这个城市内发生的事情,无法隐瞒太久。确定彻底掌握了京师各门之后,朱慈烺的心情并没有太多的好转,最初的激动渐渐淡去,更多的不安涌上心头。对于朱慈烺这个皇帝来说,这些年的日子太过憋屈了。群臣把持了朝政,他能发挥的地方不多。军队方面,多亏了先帝打造的皇家讲武堂,这里头不少年轻俊彦,身后的家族甚至自己,都存了忠义之心,这才有了京师之变的基础。
内阁大臣们自京师之变后,纷纷称病在家不出。冷眼旁观着朱慈烺的作为,本以为振臂一呼就会望风景从的文臣们,这一次集体沉默。唯一竭力上串下跳的,都是宗室。先帝留下的辅佐臣子,东宫那班人,现在都死的死,老的老,没有可用之人了。唯一还在内阁的杨廷麟,朱慈烺连下了三道旨意,也没有出山组阁的意思。
这个时候,朱慈烺才发现自己的情况非常不妙,母亲那边的两个弟弟,很买力气的奔走,但是这俩可都是酒囊饭袋,让他们掌权等于给自己挖坑。
京师暂时只能依靠军队来维持秩序的同时,驻扎保定的第三、四两个大明皇家步兵师,第一时间就下了旨意过去,按说半个月的时间,爬也能爬到京师了,可惜现在依旧找各种借口按兵不动。密云、通州两地的第五师,天津的第六师,情况类似。也就是说,实际上掌握在手里的军队,只有区区两个新军师。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慈烺的不安逐渐加深。这个时候把各路的情报汇集起来才发现,事情远远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心中的执念,成为太祖一样的皇帝,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美梦。
焦虑不安的情绪日渐加深,深宫之内的朱慈烺难以入眠,在院子内盲目目的的走动着。脚步声似乎带来了希望,抬头望去,来的是东宫伴读邱致中,眼下暂时领着内阁的事务,主要还是以安定京师收拢城内各路势力为主要工作。
“陛下!”邱致中上前躬身行礼,面君不跪的规矩,如今深入文臣之心。即便是对朱慈烺忠心耿耿的邱致中,也没有跪下去的念头。看着伴读一脸的疲惫,深夜入宫来见,朱慈烺不免露出希冀的眼神道:“爱卿有何要事?”
从早晨起来忙碌至今的邱致中,此刻难掩困倦之色,打了个哈欠道:“回陛下,密云、通州、天津驻军新的回话来了,徐链、朱国忠两位师长,不但要饷银,还要军火。”
此二人都是勋贵之后,因为不是嫡长子,想出人头地只能另找出路。这两位都进了皇家讲武堂,毕业后曾在当初的第一、二师短暂服役,陈燮主动退出京师后,两人因为出身成国公和定国公府,得到朱慈烺暗中大力扶持。
没想到京师之变后,这两位居然立场摇摆,反观在京师的第一师长张竞择,则毫不犹豫的火拼第二师吞并所部后,控制了京师。两者相比,天差地别啊。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保定驻军,第三师长出身怀宁侯府的孙世忠,第四师长出身武定侯府的郭怀民,都在接到圣旨后找各种借口不肯率部进京。
就这些人,还指望他们能阻挡陈燮的军队进京么?
毫无疑问这都是坏消息,或者说自发动兵变,控制京师以来,就没有过好消息。这个时候朱慈烺忍不住举目南望,那个自己要称呼姐夫的人,如果在这个位子上,他会怎么做?
第八百四十六章 不可避免的流血
京师很大,人口百万,每天所需粮食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长期的封闭京师不可能。
又一个清晨来临的时候,京师各门悄然打开了,街道上依旧到处是军队,但是已经没有了兵变之夜的那份恐惧。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半个月不让出城的日子,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