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第432/450页


  类似的战术进行的同时,通往盐湖镇的铁路修建速度也不慢,之前准备充分的铁路公司,一旦施工之后,短短一个月内,向前修筑了三十公里,每天一公里的速度在推进。同时步兵跟着铁路往前走,一公里修一个坚固的碉堡,作为护路队的栖身之所。
  这种搞法虽然效率不高,但是胜在稳健,土著只要敢于来破坏铁路,就会遭到沿途碉堡的打击,同时配合装甲列车的来回巡逻,确保修好的铁路不至于被破坏。
  看上去这个方式太慢了,但是要这么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著和欧洲人的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差,这种战争打的越久,对大明殖民者来说,优势自然会越来越大。武力讨伐的同时,分化拉拢收买这些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土著也不是一根筋要跟大明搞到底的。墙头草才是主流,一开始不接受,不等于后来不接受。被收拾了一顿之后,很多土著就老实了。更重要的是冬天来了,因为对大明殖民者的战争,导致土著没有足够的时间储存过冬的粮食。这一点实在是过于致命了,随着冬天的来临,大明殖民者在战场的局势彻底扭转了。
  依靠充分的准备和有计划的行动,大明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土著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继续战斗下去明显是不明智的,剩下的选择就简单了,多数部落做出迁徙的决定,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迁徙。这个时代的迁徙过程,无疑不那么轻松,一路上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另一个选择就是归附了,为了让这些土著彻底就范,每一个归附的土著部落,归附之后立刻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安置在广袤的北美大地上的殖民点,让这些土著变成少数人,然后给予一定物资上的救济,让他们习惯规则之后,来年春天殖民点的官员会教会他们怎么耕种。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在北美多年的官员,个顶个都是心狠手辣之辈。土著要是不服管教,肯定会很惨。
  这种融合毫无道理可言,就是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都得按照我说的来做。整个冬天下来,大约五万土著选择了归附,更多的土著部落在战斗死伤惨重之后,或者南下,或者往东,甚至还有往北的。反正北美够大,发现干不过这些殖民者之后,土著也不会硬拼。当然也有一些部落被没打击到,他们留下来了,继续要跟殖民者战斗,保卫自己的家园。
  站在北美铁路公司的角度看,整个冬天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战争的问题,还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好在大量的俘虏缓解了这一问题,这里头更深层次的问题就不去说了。不是有一句话,“某某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体么?”现在的局面,不过是换了一个字眼而已,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就是**裸的人吃人。不是吃人者,就是被吃者。
  1675年冬天的第一个月,一艘蒸汽货轮在金山码头靠岸,从码头上下来的是一群衣衫破旧的日裔,在大海上漂泊了一个月之后,他们来到了北美这块希望之地。一共两千八百名日裔移民,在拥挤的船舱内生活了一个月,吃着猪一样的食物,途中因为生病死去的人十三人,最终抵达了目的地。
  大岛敏作为一个日裔移民,孤身一个人上路,因为年轻力壮,这一路扛了下来。站在码头上的时候,多少显得有点眩晕之后的茫然,人流在慢慢的穿过出口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人举着喇叭声嘶力竭的用东瀛方言喊话:“洛杉矶市热情欢迎阁下,出门之后往右拐,有吃的,有穿的,还有免费的车马送到目的地。”只有一个包裹的大岛敏犹豫了一下,出门之后右拐。

  第八百七十九章 巨大的人力缺口

  “洛杉矶移民招募处”的牌子很醒目,但是更醒目的是马路对面二楼一块长达十米的巨大广告牌,寥落的原野上一条铁路伸向远方,说不出的诗情画意,顶上有一行字:北美铁路公司面向全社会招工,移民优先,有文化优先,待遇从优。这一对比之下,洛杉矶移民招募处的牌子,就像一个婴儿面对一个狰狞的彪形大汉。仅仅这样好不算完,热气球在两边拉起来,铁路公司待遇月薪二十元起步。
  月薪二十元是个什么概念?一个大明北美步兵师的士兵,每个月的薪水是三十块钱。如果在国内,一个士兵的薪水是二十五元。在东瀛当过兵退役后打零工为生的大岛敏,对这个价格实在太敏感了,他在日本当兵步兵的时候,月薪不过八块钱。退役之后,在警察局干了一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没有给上司送厚礼,这份差事也没了,只好打零工为生。
  想都没有向,大岛敏就走过马路,站在只有几个人排队的队伍后面。
  “总裁,不能在加薪了,这么贵的人工,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办公室里的招募处主任,正在向来视察的陈璞抱怨。铁路上缺人啊,缺什么人呢?有文化,熟练掌握战斗技能的人。这个跟北美陆军扩充有关了,大批士官的缺口,直接导致护路队人员紧缺,当初答应的好好的,陈璞也只好硬着头皮把人送出去了。你不能挡住人家的前程不是,一个士官就算是班长,月薪也是五十块,还有晋升的机会。这一次扩军,金山总督府与所有军官签署了协议,给他们办理养老金制度。这个养老金的钱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从政府税收中来,不这么做,北美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人。为啥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呢?其实很简单。土地太多了,人却太少了,直接导致想扩军的北美政府,不得不拿出高薪制度。还要老有所养。每一个士兵服役三年后退役,可以选择继续服役,到时候薪水要逐年增加百分之十。军官则是从服役的那一天起,薪水就跟着职务走,退休的时候能拿到五千元的养老金。顺便说一句。退休年龄五十五岁,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很老的人了。多数军官估计都活不到这么长,活到就是赚的。
  军队这么搞,铁路上的监工和护路队就缺人了,陈璞一看这局面也急眼了,没人监工那些土著不会老实干活啊,怎么办?招人呗。以前还惦记着大明本土的移民,现在连尼玛日裔都不放过了,朝鲜人来了,只要有文化。懂汉语,照样收人。
  即便如此,大多数移民到了这里,看都不看这块牌子,尼玛一个日裔或者朝鲜移民50亩地等着去种呢,谁愿意干这个什么狗屁铁路。就算是明明知道铁路移民也是有土地分下来的,也没人愿意干什么铁路,万一地没人种呢?你还真别说,朝鲜和东瀛这两个地方的百姓,骨子里跟大明百姓相似。有一种浓重的土地情节。
  缺人的北美就是这样,到处都在招募人手,各种手段都用上来了。整个北美那么大一块地盘,现有人口不过六十万。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可见这些年的移民效率有多低,真不是不想移民啊,实在是太远了。尤其是很多人到了北美之后,当了地主或者矿主,他们都会从最近几年兴起的人口市场买一些土著或者戈麦斯从非洲抓来的黑奴。
  所以说,就算是铁路公司自己不断的从国内招募人员。一年半载的也无法解决人员不足的局面。技术人员好解决,总公司强行派遣就行了。但是这个其他人员就不行了,只能想法子解决。走出门口的陈璞无比郁闷,雄心壮志被各种现状打击的很受伤。看着门口稀稀拉拉的排队,很想捂着脸逃走。
  不过他看见大岛敏的时候,下意识的看了一眼赶车的石,又看看大岛敏,招手道:“你,过来。”身穿一件旧军装的大岛敏赶紧上前来鞠躬,灰色的军装穿了多年,打了好几个补丁,颜色也掉的很厉害。但是军人就是军人,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腰杆挺直的汉子,在不多的人中间非常的醒目。
  “日裔?退役军人?”陈璞问了一句,说的是汉语。在军队中学会汉语的大岛敏,立刻鞠躬回答:“是,原东瀛国陆军第一步兵师上等兵大岛敏,向大人阁下致敬。”在东瀛当过兵,还能混的这么惨的人比较少见啊。陈璞觉得这家伙肯定是那种不会钻营的一根筋,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于是笑道:“为啥想进铁路公司,要知道就算是日裔,也有五十亩地可耕种。”
  “回大人阁下的话,我的野武士家庭出身,不会种地。这里的薪水很高,我很满意。”大岛敏的回答让陈璞眼前一亮,对啊,这点薪水对北美的移民没有吸引力,如果专门去军队找那些即将退役的日裔或者朝鲜裔呢?不过话说回来,陈璞觉得朝鲜裔差点意思,滑头多。不像日裔,纪律性更强,服从性更强。
  “石,带他回去,安排好吃住,休息两天,明天带来办公室见我。”陈璞觉得找到了解决人手问题的办法,大部分移民都是来种地的,不等于对大岛敏这样的人有吸引力啊。
  大岛敏稀里糊涂的跟着上了马车,他只能坐在前面副驾驶位置上,到了住所,陈璞下车去忙活了,石则把大岛敏交给一个日裔女子,让她招呼好大岛敏。
  日裔女子叫橘子,属于第一批来北美打拼的服务人员,这些女子在北美挣的不少钱,也不愿意回国内去被人看不起,就在北美留下来。橘子在这里开了个旅馆,就在北美铁路公司总部的边上。这个旅馆里有不少被橘子从日本忽悠来发大财的少女,石经常光顾这里。混熟了之后,一些接待业务也放在这里做了。
  大池汤里舒服的泡着,还有香艳擦背服务,这种待遇在东瀛的时候,大岛敏这种社会底层也是很少享受的。大刷子伺候一趟,身上的泥垢能有小半斤,然后冲洗赶紧。下池子里泡着,爽的浑身都要散架了。边上还有一个人捏背,那就更爽了。尽管这个服务员不下三十岁了,但是在海上漂了这么久的大岛敏。还是兴致勃勃的冲动了一会。
  等到他回到住宿的房间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上了母鬼子的当,这地方还有更好的货色啊。房间里的服务员,都是十六七岁的日裔少女,只要两块钱就能过夜。有点贵。江户的风俗屋只要五毛钱。但是这一次,有人买单啊。大岛敏还是一种很古老的武士心态,安心享受,将来给主子卖命。至于什么土地,什么薪水,哪有抱一根大腿活的滋润。日本的传统武士,都是这个路子。尽管日本已经不存在了,大岛敏这样的人还是有很多很多。
  吃喝住睡一条龙服务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岛敏还是早早起来了,在院子里嗨嗨嗨的叫着打磨身体。这是三十年来从不曾放下的事情。在东瀛的时候,退役之后打算结婚生子的,结果尼玛干了半年就失业了,讲好的老婆也飞了。往事不堪回首啊,东瀛那个地方人家价值无法体现。还好来了北美啊,这个老板看着就是一个很大方的主子。
  一晚上没怎么睡好的陈璞,坐在办公室里忙碌,石带着大岛敏出现的时候,正在批阅文件的陈璞扫一眼道:“先等着。”大岛敏就那么站着,笔直的不动。这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过去了,陈璞这才抬头道:“你这样的日裔退役军人很多么?”
  问题很突然,大岛敏精力高度集中,立刻鞠躬道:“回大人阁下。具体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日裔退役军人优先进入警察局工作,生活还是有保证的,就是薪水比较低,新人每个月只有五块钱。”这个答案把陈璞都弄傻了,没有搞错啊?东瀛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这么低?
  “这么说。在东瀛的时候,警察的生活很困难咯?”陈璞又问了一句,大岛敏立刻回答:“还算不错的,一家三口的话,吃杂粮五块钱肯定够了,还有一块多一点的盈余。我做警察的时候,派出所还有职务津贴。每个月能有一块半,服装和鞋子都是免费的。”
  “等一下,东瀛陆军退役之后,没有退伍金?”陈璞突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立刻追问了一句。大岛敏一头雾水道:“退伍金?军官才有,士兵没有,一直都没有。”到底有没有?毫无疑问是没有的,这个事情真是大大的出乎预料了。
  陈璞满怀悲愤的看着大岛敏,心说早知道日裔军队的士兵待遇这么差,老子早就下手了。这就是消息不对称造成的错误啊,还好发现的及时。
  “很好,你正式被北美铁路公司录取了,顺便问一个问题,读过书么?”陈璞还是有点不放心这家伙的水平。大岛敏颇为惭愧的鞠躬道:“在东瀛的时候读过一些大明的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只读过论语和孟子。因为从军了,在军队里读书的时间比较少,真是不好意思。”
  陈璞看他一脸的抱歉,赶紧忍着乐开花的心情,板着脸道:“好了,我对你能读多少书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根据你的知识面来判断,担任北美铁路公司人员招募点负责人足够了。”说完拉了拉铃,进来一个职业装女子,陈璞交代道:“幸子,给他一份丙级合约。”
  大岛敏看见合约有点不知所措,不是抱大腿跟主子的么?拿着合约看看陈璞道:“主公阁下,怎么还要立文书么?在下是想做您的家臣啊。”陈璞反应过来了,忍不住呵呵笑道:“这里是北美,不允许养家臣。不过你放心,只要你在这份合约上签字,并且在本公司做够二十年,就会得到一笔不菲的养老金。好好干,如果你做的好,还可以升职。合约也会变成更好的,放心吧,北美铁路公司的待遇,在全世界都是最好的。”
  不是当家臣啊,大岛敏有点失望,不过还是很爽快的签约了,薪水都没仔细看啊。
  “幸子,你带他下去,按照我交代的话,跟他说清楚。”日裔女文秘向大岛敏招手,领着他出去之后,陈璞长出一口气。真是麻烦啊,没想到修铁路修出这么多问题来。铁路上的工人缺的太厉害了,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使用那些战俘和奴隶。葡萄牙人抓来的黑奴还不好用,就算用鞭子抽打,学会一些技术活的速度也很慢,真是要人的命啊。所以呢,战俘也好,黑女也罢,都不是铁路上最合适的工人。其实最佳的工人还是大明工人,只要干上一段时间,没有学不会的。今后有了日裔的人员,稍稍培训一下,一个人带十个奴隶或者战俘,总能带的过来吧?
  “回东瀛?”大岛敏大吃一惊,幸子笑着解释道:“是的,这次回东瀛,你跟我一起走。到长崎之后,先设一个办事处,然后大明本土会派一个经理过来负责东瀛的全部事务。工作熟悉之后,你还要去江户,独自设一个办事处,地点可以选在原来的租界。”
  “那我们回去干什么呢?”千辛万苦的来到北美,又要回去。大岛敏都没心情去关心薪水了,先问回去干啥。幸子道:“招人啊,北美公司需要大量的铁路工人,我们在长崎和江户招募人手之后,把他们送到北美就行了。”
  这一下大岛敏反应过来了,原来是回去招募人手啊:“哎,这个活好做,我有很多战友,他们读书不多,回家之后不是种地,就是在码头上当苦力,我回去就联系他们。对了,待遇怎么样?”幸子连连翻白眼,这家伙真是够傻的,现在才想起来问这个。

  第八百八十章 依法治国

  资本的重要属性就是有利可图,没好处的事情谁会干?多少年以后铁路在欧美发达国家落伍的事情,现在根本就没人会想到。这个时代的大明帝国,在陈燮的指挥棒下,就一个姿态,扩张,不断的扩张。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罪恶的时代。
  比起资本在美洲的铁路事业来说,国内的资本对于铁路的热情依旧高涨。粤汉铁路立项,陇海铁路立项,这两条干线铁路的资本,全部来自民间。还有诸多支线铁路先后立项,其资金也是来自民间。任何铁路都必须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之下。
  就在这个高、潮来临之际,辽东铁路集团宣布京汉铁路通车,从京师到汉口。同时又宣布了另外一个令人费解的消息,开启从迪化到西宁的铁路勘探工作。这个时候国内的视线才发现,在遥远的西部重镇迪化,一支孤军的存在,安西都督府居然成立了。当年那支军队是被打发去的西域,谁也没想到好几年之后,一条消息传了回来。
  为什么要做这个赔本买卖?辽东铁路集团没有答复,也没有解释的义务。报纸上只能是各种猜测,安西都督府让人想起的自然是盛唐雄风。不过,时代变了好像啊,现在是属于大海的时代。很多人不怀好意的猜测,那地方今后就是流放地了。
  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这个消息一闪而过,就算是辽东铁路集团,也提不起大家的兴趣。这地方怎么说呢。太远了,沙漠多,甘肃和宁夏在人们的记忆中,就已经是边陲的边陲了。迪化是什么地方?在地图上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不管怎么说,那些有亲人在这个队伍中的人,还是很激动的。至少国家没有忘记那些人。仅此而已。
  吸引民众视线的宠儿还是北美,迪化那边就算封了一个侯爵。也没人过分的注意。1675年的冬天,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北美移民浪潮出现了。十万移民登陆北美,其中大明本土只有三万。日裔移民高达五万,朝鲜移民两万人。
  三个月内把十万人送到北美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还是冬天。这个时候最耀眼的不是什么北美铁路,而是蒸汽轮船证明了自身无以伦比的优越性。造船厂接到的订单,都能排到后年了。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星星之一,就是一个轮船客运公司。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家客运公司不是那个私人老板的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所有赢利。理论上都是国家的。
  这要放在过去,一定有人叫嚣与民争利。但是现在的报纸上却完全是另外一个论调。“北美自金山发现一来,移民不断。然其效率低下。十余年不过移民五十万。而今国企一出,效率倍增,不由不令人深思。”《明报》此文一出,一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议论纷纷出台。现在就没人去议论这个与民争利的事情,很简单的道理,交给民间做。你做不好。
  为什么这一次移民的效率高?反思随之而来了。首先是国家政策,其次是宣传到位。再次是准备周全,最终是运输得力。很快人们把默默无闻的大发银行朝鲜分行、东瀛分行给挖出来了,如果不是他们作为担保,配合当地部门资助移民百姓,这一次的移民效率能这么高么?为何在朝鲜和东瀛能做到的事情,在大明做不到呢?
  有的报纸则比较诛心了,直接写到“在大明基层,有人对移民持反对意见,千方百计的阻挠移民。他们的目的何在?”这一矛头指向了大地主们,资本家们倒是没事,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时间往前推移五年,东南沿海各省发生的上百次争夺人力的事情都被挖了出来,整理之后列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看看吧,这就是大明的地主们。先帝年间,多年大旱,这些地主都在干啥?不思救济,抬高粮价,兼并土地,大肆蓄奴。结果导致国家形势急剧恶化,流民遍地,烽烟四起。相反,工商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失地百姓,有了一个做工吃饭的地方,客观的起到了稳定地方的作用。
  谁也没想到,这种事情发生的如此突然,传统的大明士绅们,内陆地区还是民间主要力量。这几年粮食价格一再升高,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地主们抬高价格造成的。至于东南各省的,粮食减产是因为工商业的大发展,反倒没有被人揪出来骂。
  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内陆省份大批百姓的移民行为遭到了地方政府和士绅的阻挠,给报纸媒体捅的全国都知道了。《江南日报》直接晾数据,据查,仅江西一省,过去三个月,就有万余百姓被当地政府设卡滞留,这些地方官僚想干啥?
  这个消息被捅出来之后,更多的报纸跟进了。很快更多的问题出现了,不仅仅是江西一声,大明内陆各省多地的移民办事机构,严重存在不给百姓办理移民手续的现象。根据大发银行内陆省份分行统计的数据显示,至少有十万大明百姓的移民手续没办下来。
  1676年春天,针对地主士绅和基层官僚的风潮来的很突然,始作俑者为媒体。现在的大明不是崇祯末年了,报纸各地都有,过去那种言论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时代不再了。媒体人的节操比资本家好不了多少,尽管现在没有狗仔队,但是大明百姓过的日子摆在那里的。一旦媒体真的去挖了,没什么挖不到的。
  越来越多的消息被捅到了世人面前,就像当年报纸掀起的女权风潮一样。这一次再次搞出了巨大的动静。“某地官员,勾结士绅,拒办移民手续。殴打前来说项的银行人员。”“某某士绅,强行拘禁属地百姓,扬言其就是王法。”之类的新闻报纸上整天都是,突然之间,大明基层的代表士绅们,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还有就是那些相关部门的官员也被揪出来反复的骂。闹的最凶的时候,各地办理移民的部门遭到了百姓的冲击。一些地方士绅连家门都不敢出。面对这股烧遍全国的大火,内阁的反应意外的慢。一直到河南某地的移民办事处被一把火给烧了。并且发生了大规模的打砸抢事件之后,内阁才有所反应。
  风潮自正月底开始,一直烧到三月末,全国发生了冲击移民部门事件。打砸士绅住所的事件多达五百多起。四月初,内阁总算发出了声音,全国的大报纸,在一夜之间都停止了负面的宣传,刊登大明帝国内阁总理陈燮发出的声音。“自正月底开始的关于移民被阻引发的集体事件风潮,由于各地部门的不作为,时态愈演愈烈。直接导致全国诸多移民部门遭到冲击,无法正常办公。严重的破坏和影响了国家正常的法律秩序,内阁要求各地必须立刻停止此等作为。针对报纸上报道的诸多时间。内阁会组成调查组,进行严格的调查。如果发现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将根据相关法律进行严惩。最终郑重告诫大明之民。大明是一个有法律的国家,任何行为都不得越过法律红线,违者必将依法处置。”
  陈燮的一番言论发表之后,内阁立刻做出了反应,各地官府也纷纷响应,个别地方甚至调动驻军维护秩序。一个以为法不责众者。浑水摸鱼的行为,首先得到了惩治。被地方官府抓起来。丢进监狱,等待法律的审判。
  一场风潮开始的很突然,结束的也很突然,但是余韵并不短暂,甚至可以说是深远。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各地的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浑水摸鱼的行为,被官府看在眼里很久了。这次内阁发声之后,抓人的动作很快也很干脆。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官帽子,当然不会手软了。其次是大明一些士绅,因为非法拘禁、私刑等行为,被抓候审。再次是一些官员,因为渎职或者受贿被抓,被抓的人中间还有一些趁机兴风作浪的媒体人,他们做的事情比较操蛋,有的根本就不出门,躲在家里就编出了一段新闻,混到了不少稿费。这种造谣的行为,当然要抓。谁都没想到的是,一些工商界人士也被抓了,原因是他们在幕后操纵了集体事件。被抓的人中间,甚至还有好几个议员。
  这个结果真是跌碎了满地的眼睛,因为都是官方的消息,真实性靠谱。打击面这么广,真是谁都没想到的问题。那么,大明内阁那个掌握实际权力的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大明内阁喉舌《大明时报》四月底发表了一篇文章 ,标题为:大明,法治国家。
  这篇文章 的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当下大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雏形初现,三者之间不得以任何理由互相干涉。民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法律,法律是红线,是个体行为准则的最低标准。任何人都不得超越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陈燮执政一来,内阁第一次发出的纲领性的声音。这个时候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反应过来了。事件频发的时候,内阁为何不及时发生制止。拖了两个月,绝对不是不想管,而是在谋划着最终怎么收场。整个过程中,受到打击的对象有四种,地方治安不安定因素者(混混、流氓),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基层传统势力(绅权、宗族、基层官员),新兴的势力(资本家),所有这些受到打击的人,都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违法。
  那么回过头仔细的琢磨,真的仅仅是因为违法么?其中受到重创的,绝对是传统基层势力,他们作为这次风潮中最大的损失者,难道就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么?
  再看同样受到打击的资本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最大的收益者。经过这次风波后,整个大明人员的流动性大大活跃了起来。土地对人的束缚里受到了重创,新兴的资本势力需要的劳动力问题,大大的缓解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某地某士绅被官府抓了,宣传机构立刻跟上,告诉大家为啥被抓。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避免发生更大的群体事件。大明的农村,宗族是了不得的势力,全村人对抗政府执法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才会有调动军队的事情发生。什么勤劳善良的人民这些话,千万不要信。只要是人,为了个人利益变成“刁民”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的在法律的框架内体现出公平。你要做不到做不好,“刁民”就会越来越多。自身不正,怎么能要求人民遵纪守法呢?怎么能要求人民配合你的工作呢?这不是扯淡么?
  此次事件,在随后的历史中被多次解读。各种版本都有,官场的版本是“吏治”,民间的版本是“法律”,历史学家者拔高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由此引发出来的后续,奠定了大明未来的国家机构的执政标准。”

当前:第432/45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