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淘宝穿成七零女配》第28/120页
苏慢:……该不会是头上这纱布太唬人了吧,刘老师,其实我还挺容易的。
骂够了之后,刘老师让苏向南把钱退还给三个学生。
苏慢推了苏向南一把:“钱还有不?”
收费给人写作业,苏慢觉得问题不大,关键在于他需要钱做什么,钱哪里去了?
苏向南从贴身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纸包,里面整整齐齐是十枚一分钱的硬币,他把硬币分成三份,退给三个学生。
苏慢看到他虔诚的神情和动作都惊了,要是苏向东这样做她还相信,可这是大大咧咧的苏向南,就算钱是好东西,他也不会收得这样仔细。
见他态度特别好,刘老师语气柔和下来:“苏向南,你收这些钱准备做什么?”
苏慢比刘老师更好奇。
苏向南认真地说:“刘老师,读书使人进步,我成绩不好,在课堂上已经很努力地学习。我还想攒钱买点课外书看,多学点知识,做个有文化的人。”
苏慢:……这还是苏向南吗?多学点知识,做个有文化的人,真是本年度最好笑的笑话。与看书相比,他更愿意搭鸡窝,下地,干各种体力活。
只是他说的特别诚恳,深深打动了刘老师。刘老师情绪翻涌,感动到说不出话来,沉默一会儿说:“想不到你有这样一颗追求进步的心。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书老师可以借给你。”
另外三个家长走后,刘老师特意把苏向南留下,借了他几本书,有科普书、作文书,他说:“看完了跟我来换别的书。”
苏向南很乖巧地接过书,鞠躬感谢:“谢谢刘老师,我一定把这些书好好看完。”
这小子真能装啊,苏慢敢保证他连翻都不会翻。
刘老师对苏向南的印象大为改观,对苏慢说:“只要苏向南追求进步,我会给他开小灶,好好培养他。”
苏向南怎么就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了呢,苏慢真心实意的感动,感谢刘老师之后她带着糖包离开学校。
傍晚放学回家,苏向南比以前乖,先是捡了点柴,然后去炭窑那儿查看一番,回来后瞄了苏慢几眼,就坐在桌边写作业。
姐姐在学校里并未训斥他,苏向南怕她要在家里收拾他,所以就主动表现好点争取宽大处理。
苏慢哪能不知道苏向南在想什么,正在做韭菜鸭蛋馅包子,面已经发好,馅拌好,就等着包。
见苏向南坐下来写作业,她坐到他旁边,揪住他的耳朵说:“苏向南,你真行啊,没那能耐还敢接活挣钱。我要是把作业写成那样都没脸给别人写,你说实话,你准备拿钱做什么,你别说什么买课外书,刘老师听不出来你是编瞎话我还听不出来,我都把你说的这话当笑话听。”
苏向南往一边偏头,嘴里吸气:“别揪了,再揪耳朵要像猪八戒了。”
苏慢放开手:“说吧。”
苏向南揉着耳朵,犹豫了一会儿说:“我听说有个中医能治各种疑难杂症,我想攒点钱去给糖包看看,说不定糖包能治好,她就又能说话了。”
苏慢沉默,想不到苏向南平时看着对啥都满不在乎的样子能有这份心。
正在水井边打水的苏向东听到这话也停下手中的活计,朝这边看过来。
糖包正在喂鸡喂鹅,听说她的事情,仰着小脸听着,爬到苏向南膝盖上,乖巧地听着哥哥姐姐说话。
苏慢问:“你一分钱一分钱的攒,准备攒多少钱,攒到啥时候?攒一年能有一块?”她拍拍苏向南的肩膀,“你得好好学习,像你跟刘老师说的,做个有文化的人,才能多赚钱。”顿了顿,她接着说,“再说糖包不说话不是因为身体问题,她是心理问题才不说话,看大夫也没用。”
这年头应该没有心理医生吧。
苏向南并不气馁:“那也要试试。”
苏慢看了苏向东一眼,沉默两秒后问苏向南:“那个中医在哪,等周日的时候我们一块去看看。”
周日一大早,四人吃过早饭,把家里的事情忙完,苏向东开拖拉机,苏慢三人坐在拖拉机车斗里,一起朝大槐树生产队出发。
糖包觉得坐拖拉机特别新鲜,坐在苏慢怀里,兴奋得小脸通红。
苏向南可不愿意老老实实坐着,一会站起来迎风站着,一会儿想要跳下车坐到驾驶座去,苏慢怕出危险呵斥他好好坐着。
路程并不远,十多里地,苏向南所说的中医就在大槐树生产队的卫生点,估计确实是比别的生产队的村医强,因为苏慢他们前面还排了两个慕名而来的病人。
轮到他们,老中医先给糖包做了最基本的检查,然后问糖包突然不说话的原因。
苏慢从原主的记忆里知道一些信息,但她不知道具体情况,就跟苏向南说:“你跟大夫说。”
苏向南的记忆特别清晰,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然后说:“自从发过高烧后,糖包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苏向南的语气很平静,可还是把苏慢气坏了,那人忒恶心,总有一天要让她受到惩罚。
她说:“大夫,糖包可以发出声音,应该不是高烧烧坏声带,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再开口吗?”
老中医点头说:“她没有丧失语言功能,解铃还须系铃人,糖包是因为受到强烈刺激才不肯开口,再遇到类似的刺激没准她就又开口了。”
苏慢可不想糖包再见到那人,更不想她再受到类似的刺激。不过她想既然中医也说她还可以说话,只要多爱她呵护她,让她摆脱心理阴影,没准她又愿意说话了。
老中医提供了免费咨询,没有收钱,苏慢几人谢过他之后,就往回走。回程路上,苏向南一改之前上蹿下跳的样子,安静得像只鹌鹑,他情绪低落,说:“姐,都是我不好,是我做的不好,害糖包变成这样。”
苏慢安抚他说:“不,你别自责,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苏向南的眼睛亮晶晶的:“你不怪我?”
苏慢说:“自然不怪你,你二哥也不会怪你。”
回到家之后,苏慢号召两兄弟给糖包做一些玩具,苏向东去山上砍了些野生蓖麻回来,准备把皮剥下来拧麻绳,给糖包做秋千。
苏向南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堆鸡毛,清洗后晾晒上,做鸡毛毽子用。
苏慢给糖包做了个沙包,鼓励她去找小朋友玩。
糖包非常开心,看着哥哥姐姐围着她转,感觉幸福极了,乐得小嘴都合不上。
平静的日子过得很快,就在苏慢计划着手头还有一百块钱,先还给某个急需钱的债主的时候,生产队的牛老头去世了。牛老头也是她家的债主,就在苏慢穿越过来第一天讨债的人群里就有他。
苏慢想不如先把他家的债还了,想等过几天他家人没那么悲痛之后,再去找牛大婶。结果她还没上门,牛大婶的儿子大漏带着借条来了。
“苏慢,你手头有钱的话就先把钱还给我,我家连买个脸盆的钱都没有。”
苏慢接过借条看了看,确实是苏寒山的字迹,她说:“我写文章挣了一些钱,正想还你家的钱。”大家伙几乎都知道她投稿赚钱的事儿,拿这个当借口不错。
就在她想一手交钱一手交借条的时候,脑子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一件事。当时来她家讨债的是牛老头,可现在带着借条上门的是大漏。
要是别人家还好说,这牛老头家的情况不一般,他家人口并不多,是生产队里少有的父母在世就把家分了的人家。也就是说,牛大婶跟大漏现在算是两家人,要是借款人跟持有借条的人不一致的话,那她这钱还给谁就是个问题。
苏慢说:“咱不着急,我要先去看看牛大婶。”
大漏眼见到手的钱要飞,急扯白脸地说:“你去我妈那干啥?”
苏慢不多说话,带上糖包去找牛大婶。不能把钱还了把借条要回来就完事,她也想不到还得先弄清楚债主到底是谁,有点小麻烦。
牛大婶正在纺线,她有纺线织布的手艺,平日里接活,也能赚些钱补贴家用。
苏慢跟牛大婶寒暄两句后说:“牛大婶,我爸当时借钱,是跟牛大叔借的,还是跟大漏借的。”
牛大婶耳朵发背,她说:“你爸借了一百,跟牛大叔借的,咋了,你有钱还啦。”
苏慢提高声音:“大婶你得把借条给我,我看着是我爸写的没问题就把钱还给你。”
牛大婶:“啥,借条你得跟我大儿子要去。”回头一瞅,大漏正满脸不高兴地看着他俩。
苏慢说:“牛大婶,得你跟大漏要借条,要不我这钱没法还,还给你吧,拿不到借条,还给大漏吧,你肯定不乐意。”看这样子,钱是牛老头借的。
她说话声音很大,牛大婶也能听清楚,她放下手中的活计,从织布机边站起来,走到大漏身边,伸手就去打他的脑袋:“是你偷的借条,你把借条给我。”
大漏捂着脑袋边躲边说:“啥偷的,借条在我这儿,钱就得还给我。”
母子俩扭打作一团,苏慢不想掺和,拔腿就往院子外走,这件事情告诉她,还钱也要慎重。
被牛大婶打得头上长出一个大包的大漏追了出来:“苏慢,你必须把钱还我,欠条在我这儿,你不还钱的话我去法院告你。”
苏慢站定,微微皱眉跟大漏说:“可以,你最好是去法院,这样我才知道钱到底该还给谁,避免纠纷。”
大漏不吭声了,他知道去法院不占理。就在这时,二漏来了,高声说:“苏慢,你可千万别把钱还给大漏,那是我爸的钱,他就想独吞。”他扭头骂大漏:“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呢,偷妈的借条,你看我不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