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诸问题》第1/21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目录



认识论问题

I.康德先验逻辑对形式逻辑的奠基

II.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m.康德的"能力"和"形式"

N.康德论因果性问题

V.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

二道德与宗教问题

I.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1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m.康德道德宗教精义

N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译本序


目录I


一审美与目的论问题

I.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n.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m.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
N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V.<判断力批判》中译本序


四 康德哲学总论
I."批判哲学"的归宿
n.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皿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N让哲学说汉语
一一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五 阅读与批评

I.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再探本

E康德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m.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

N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二)
一一关于"智性直观"

前言2

康德哲学正式传入中国大概要从梁启超1903年连载于《新民丛报》上的长文《近世第一大哲康德的学说》算起,恰好是康德逝世之后的一世纪。而从那以来,历史又翻过了第二个百年。回顾这一百年,国人对康德的兴趣从来也没有消失过,即使是在万马齐暗的"文革"时期,康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以及"新康德主义"作为"修正主义"的鼻祖,也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1980年代李津厚等人提出的"要康德、不要黑格尔",更是把康德哲学提到当代中国一大显学的地位。

加上海外牟宗三及其弟子借康德来张扬"新儒学"的思潮对大陆学术界的渗透和鼓动,到今天,即使是哲学圈外的人士写文章,如果不引用或胡侃几句康德,似乎就不上档次。但实际上,国内对康德的研究直到今天仍然是很不深入的,在我和杨祖陶先生合作从德文直接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于2∞4年出齐以前,国内有关康德的讨论不少都是根据英译本或从英文转译过来的中译本,经常令人有隔靴搔痒之感。我常常纳闷,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人肯多花一些力气来对'康德这样的人类思想巨星作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国际康德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当然,这种表面繁荣、其实底气不足的现象,与康德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有相当的关系。康德哲学确实难读、难懂,这是连康德的本国人都公认的;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还要加上一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

中国人历来不喜思辨,当然并不一定是缺乏思辨能力,而是不耐烦在思辨的概念层次上多加流连,总是一触及到思辨的层次马上就急于降到日常世俗生活中来,看它有没有"用"。如朱嘉所说的"其高极乎太极无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颐,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以这样的心态来读康德的书,会觉得他离题太远,枯燥乏味,岂不是如坐针毡?中国人谈哲学喜欢走捷径,就是讲"顿悟",凭感觉,重体验,最不愿去清理哲学中的逻辑思路,认为那样太烦难而无成效。不少人读康德的书,以及读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书,都喜欢采用"语录式"的办法,即从这些书中拈出一些名句来,自己琢磨其中的微言大义,然后"若有所悟"或者"恍然大悟"。但这些感悟其实都是他自己的想法,与研究的对象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毫无关系。其实,这正是中国式的思辨和西方理性的思辨的根本不同之处。我曾经指出,中国的"理"("天理"、"天道")并不是什么"理性主义",而恰好是非理性主义,即通过神秘的直接感悟与天道相通。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和一切研究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不讲过程,不问逻辑,只关心结果,特别是实用的效果。这种态度在今天已经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对西方哲学的把握。康德的哲学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典型代表。

当前:第1/2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