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中的男人》第13/33页



当某个人变幻无常,脾气暴燥,对别人充满了敌意、憎恨和愤怒时,他是潜在地受了某种伤害,他的失意是在被拒斥的情感那里作怪。打破坚冰,透过愤怒和敌意的表层,你所发现的将是令人伤心的泪水;你的被保护的愤怒会冰雪消融,化为人类的伟大情感之一:同情和宽恕。

排泄愤怒是第三种方法,是将你的愤怒诉诸法律,求法律还你公正。

产生愤怒的目的是要防止自己再遭受第二次伤害,在你"放弃"愤怒之前,你必须明白如何避免第二次同样的伤害。下面是一些你控制、防止愤怒的具体方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你所信任的人,也要保持一定的戒心;

允许他人逐渐赢得你的信任;

要时刻睁大眼睛,保持警惕,发现是谁在准备伤害你,击败你;

一旦发现某人要伤害自己,立刻让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好应战的一切准备;

在他人面前要挺直腰杆,不要隐瞒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亿为,这叫正大光明,堂堂正正;

不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也即是说,不要把自己太多的情感能量或精力,寄托在某个人身上。如果那样,你便是冒了要将个人"淹死"的危险,他很可能要反抗、拒绝你;

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要避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而不幸的是,许许多多愤怒的"牺牲"者所理解的唯一语言,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坚决反击。生活中的确也有那么一部分人,敬酒不吃吃罚酒,把别人的让步和宽恕看作是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得尺进丈。世界就是这样,林子大了鸟儿多,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变幻『迷』离的万花筒。面对得寸进尺者,你只有挺直腰杆,捍卫权利,不惜诉诸法律。当你决定对他人实施反击时,请牢记以下几点:

将你愤怒的情感有意识地转化成为建设『性』的结果(也即自己要下决心战胜对方);

头脑要保持高度清醒。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愤怒情感,那么你的反击可能将是无效的;

实现了你的反击计划后,要立即将它忘到脑后,重新开始新生活。

请看下面事例:

乔尔特是一名16岁的男孩。他先天残废,智商不高。当面临上学问题时,他的父母、家人和其他的朋友尽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来帮助他试图通过为特殊人开设学校的入学考试,但遗撼的是乔尔特没有达到入学标准。公共学校有专门为像乔尔特这样的孩子设置的各种资助,但是,仅仅由于乔尔特的考试成绩距标准差一两分,他便无法进入那所学校,也无法享受应有的资助和教育。

乔尔特的母亲尽了全力,到其它的地方学校、县城学校,甚至更远的地方去申请、要求,但是每一次她都被拒之门外,失望而归。最后,万般无奈之余,失望挫折之中,她请来了一名律师作为顾问,毅然走上了法庭,状告不合理的教育体制。虽然这一行动的激烈的,但乔尔 特的妈妈完全是不得已,作为母亲她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继续成为牺牲者,变成文盲。最后她赢了。而乔尔特在学校的表现也很不错。以上是《纽约时报》所刊载的一个故事。

生活中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从表面看去似乎一切正常,心理很健全的样子。他们在公开场合往往左右逢源,谈笑风生,显得无忧无虑,若无其事。但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他们轻松自如的同度后面,常常隐含着淡淡的哀愁,他们在没有人的时候,甚至向隅而泣。也就是说,表面幸福的人未必心里就快乐。因为他们实际缺少人生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果让他们去看医生,那么心理专家可能很快很容易地发现,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胡瑞莲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瑞莲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她有一个8岁的儿子,有一个她钟爱的丈夫。她的工作表现相当出『色』,几乎无可挑剔,精明又能干。她拥有大学本科文凭,专业是心理学。因此她非常了解如何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身心感的自我保健。她的住房是一套三居室的公寓,条件相当优越。然而不幸的是,与胡瑞莲同甘共苦了十年的丈夫,却一朝离去,竟然与胡瑞莲最好的女友结了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一灾难『性』的事情对胡瑞莲的情感打击是难以估量的。从最基本的方面讲,胡瑞莲对爱的需求和对伴侣的渴望一下无法满足了。而且以后若有满足的话,也很难达到她第一次的程度。

胡瑞莲面临的需求是明显和现实的,而有些情况下需求却不明显,隐晦甚至是不自觉和被动的。



思索中的男人 13.为什么情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控制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并建立一套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的许多情感状态自动受到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抵抗和阻抑。这种抵抗和阻抑既能够降低愉快情感的强度,同时也能够降低不愉快情感的强度。下面通过两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一原理。

一名『妇』女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脖了上长了一个突出的小肿块,她一下子惊呆了,吓得不知所措。她或者坐在家里不断哭泣,或者在房间里心神不安地来回走个不停。这样过了数小时后,她慢慢恢复了平静,不再哭泣,准备照常去上班。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妇』女在心理仍然是紧张不安,甚至是异常烦燥的。只是她现在不像当初那样恐惧、失去了理智一般而已。她当初表现的症状通常与极度的焦虑有关系。在那中状态下她给医生打了电话,约定了一个见面的时间。几个小时之后,她来到医生的办公室。她看上去依然紧张、依然惊魂不定,一副可怜兮兮、很不幸的样子。医生给她作了检查后,告诉说根本不存在癌症的可能『性』,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那只不过是排泄不畅造成的一个分泌脂质腺而已,无需治疗便会自行消失。几分钟之 后,那位『妇』女怀着一身轻松、满脸的笑容走出了医生的办公室,向陌生人打着招呼,脚步迈得飞快,几乎一溜小跑。当她开始日常的工作时,那种高度兴奋欣快的状态渗透到所做的每件事情中。她表现得效率特别高、手脚特别麻利,一幅喜气洋洋的样子,而她平时上班根本不是这样。但是,时间不长,她的工作状态就完全是老样子了:松松垮垮、不紧不慢,失去了刚才的干劲和热情,这说明她的情感状态已恢复到从前。失去的是那种欣快感,原先那种惊慌失措的心情也一去不复返,她又是原来的自己了。

那位『妇』女最初的痛苦和恐惧情感,几个小时后被欢乐欣快的情感完全冲淡和抵消了。

下面谈谈马立克的吸毒问题。马立克当初吸食烈『性』可卡因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极度欣快感,他曾将那种感受描述为"我的生命急速地飞了起来!"但是,当继续吸食这种毒品时,马立克发现每次都很难有当初吸食的那种感受,实际上他根本达不到当初那种"飞起来"的效果。更严重的是,马立克注意到每次吸食的高愉悦感过去后,继之而来的失意消沉越来越难以忍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立克每次吸食的兴奋程度越来越差,而吸食引起的种种不良和痛苦反映却越来越严重。很快,马立克所关心和考虑的再也不是如何吸食可卡因以寻欢快刺激,而是如何去摆脱和逃避由于吸食可卡因而造成的那种刻骨铭心、如同百爪挠心的痛苦绝望情绪。吸毒到这一阶段后,马立克唯一渴望的,是回归到原来吸毒时的正常状态。从马立克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吸食毒品者有时也想摆脱毒品的折磨,但可能找不到更好的解脱办法,因此只好以毒攻毒,而最后越陷越深,最终导致毁灭。

人的神经中枢系统对某种行为的阻抑也可能起到健康有益的作用。比如人们在做跳高训练锻练身体时,最初的一跳可能是十分令人惊恐的。但随之而来的感觉可能是快乐和兴奋的。如果再继续努力的话,最初的恐惧感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变成快乐和刺激感。这样,跳高就成为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了。

可以说,动机与情感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的。

你是否曾经体会过,当正在做一件自己内心喜欢和乐意从事的事情时,你便不可能处在一种压抑或者是沮丧、无所适从、犹疑不定的情感。如果带着以上的心情去做事,那么十有八九会做得不顺利。保持心理卫生和情感健康的关键,是努力克服自己的行为惰『性』。所谓的行为惰『性』是指处在安定状态的人总是要力求维持和保持这种安定,不愿打破这种平衡。实际上,一旦克服了行为惰『性』之后,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活力无穷--虽然你有时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信念,心理学家将它称之为动机心理谬误。其内涵可以这样作一表述:"当我有想做点事的心情时,我应当只做那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全人类都按照这一规则去行事的话,那么整个世界恐怕嗄然一声便停止了,地球也恐怕不再转动。难道你没有心情就可以不去上学?不去上班?当你非常想躺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休息一会时,不是还需要首先出去把拉圾倒掉、洗好衣服或者是刷盘子洗碗筷吗?就像"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对大臣所说:"如果有一天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做皇帝能行吗?"这个例子当然是有些言重了。但是,如果我们对以上问题稍加注意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心情和想做或者不想做某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做不做这件事的必要前提条件。现象往往是不想做也得做、也要去做;而有时想做却又不能做或无法做。

人们的动机心理谬误往往是不自觉、潜意识地发挥作用。它一般在为你完全有自由选择自己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当你心绪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支配你。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一个人心情沮丧、痛苦或失意时,你的活动能力或者说话趋向也明显地降低和减弱了。这时你根本不愿做事,更不用谈自己不喜欢的活动。这样,便出现一个可恶可怕的循环圈:你越是不愿活动,你的情绪可能变得越坏,情『性』也越深。

实际上,失意低落、痛苦沮丧的情感完全可以通过人的某 些行为,比如对它们的存在淡然处之,谈笑自若,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等等,来加以稀释和消除。然而现在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有些研究者通过大量 的证据表明,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如果选择某些行为和活动,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忘掉和摆脱目前的忧愁与烦恼。比如,如果你的沮丧失意,情绪极坏,然而却表现出直面人生的态度:挺胸抬头,声音洪亮,面带微笑,精力充沛,那么你就会逐渐感到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道理听起来虽然浅显明白,无需过多的解释。但是,与情绪低落如影随形的人类行为惰『性』,却常常使得人们连极简单容易的事情都懒得做。行为惰『性』使人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李文森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曾做过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这些研究证明,当人们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时,他们 便不易受痛苦失意情绪的侵袭和感染,也不会去想那些事情。李文森同时也注意到,一旦人们变得情绪消沉、意志薄弱时,他们 的活动倾向和活动水平便明显地降低,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剧消沉情绪、减弱活动能力。总而言之,也就是说,当人们情绪低落失意时,他们便不会、不愿去做那些使他们心情变好的事情。而他们越不做,心情就变得越坏。

李文森教授相信,通过某些行为和活动,人们完全可以打破这种情绪低落的恶『性』循坏圈。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到心情、情绪坏到了极点,而又不愿做任何使自己心情好转的事情时,也正是应当自己强迫自己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为了打破这种情绪低沉造成的惯『性』或者惰『性』,心理学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叫做行为心理自动调节法。

这种调节法的内容,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改变自己的心情、处境,重新获得活力,通过以下人人都可能有过的经历,说明这种调节法的应用和功能。

当前:第13/3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