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侠》第3/203页


  7.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汉族,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8.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9.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10.焦芳(公元1434~1517年),字孟阳,明代泌阳人(今河南驻马店地区泌阳县城南草店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弘治初年移霍州知府,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不久,又迁南京右通政,后又迁礼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十月迁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武英吏部左侍郎大学士。正德四年晋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焦芳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明太祖之后不设丞相,大学士地位相当于丞相。正德五年五月致仕(退休)。终年83岁,是明代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
  11.朱寘鐇(?-1511年),甘肃省庆阳人,其祖为朱秩炵,靖王庶第三子,封安化王,后因叛乱被杀削爵。
  12.朱宸濠(1479-1521),明代藩王,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的庶子。初封上高王。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他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袭封宁王。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北京,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
  13.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4.李廷相(1485~1544)字梦弼。山东濮州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世传李廷相是宋朝文状元李迪的后人。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李廷相被改为兵部主事。直到刘瑾被诛才官复原职,升任春坊中允,充经筵讲官。武宗称赞他为真学士。历官南京吏部侍郎,与父亲李瓒同朝为官,人皆以为荣。官至户部尚书。李廷相字梦弼,明濮阳开州人。弘治进士。官南京户部尚书。好藏书,卒谥文敏。著有《南铨稿》





正文 武侠浅谈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4-4-18 11:36:32 本章字数:710

最近拜读别人的武侠作品,我思考了很久、很多。以前我脑海中一些不大明晰的东西,现在我能够想得比较清楚,在这里我希望能跟我的各位读者分享。
  梁羽生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但是在我看来,世间本无侠!江湖中更没有“侠”!
  什么是侠?不以利益为目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称之为“侠”!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为国为民者是完全发乎本心、不在意丝毫外在利益的吗?不见得!有人为国为民是为留芳青史之美名,有人为国为民是为子孙后代之福利,再怎么清正廉明的清官谏臣、再怎么保家卫国的名将悍帅也摆不脱这“名利”二字!因此我并不认为真的有人能够抛开自己的主观感受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行侠仗义!更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存身的世界做些什么,这些是我们的义务,难道我们做到了贡献社会就可以称之为“侠”了吗?当然远远不够!
  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别忘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就有纷争!古龙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清楚的看明白了这一点,因为只有利益才会让人“身不由己”!在这样的利益的江湖中存身,还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我不相信有人能够做到!
  但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反对侠义之道,相反地,正因为这世间缺少真正的“侠”,我们才应该弘扬“侠”文化,在文学的领域中创造出现实中所没有的“侠”精神,使之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正确方向上的指引!
  只不过写“侠”的人已经很多了,不缺我这一个,因此我的文字只写“武”,不写“侠”!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文字写出贴近人性的江湖,写出不是侠者的“大侠”!







正文 倭寇史料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4-4-18 11:36:32 本章字数:1312

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着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后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也是《沿海御倭》一卷的背景。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明朝正德年间,亦是日本战国时代的起始期。1508年既是明武宗正德三年,亦是日本后柏原天皇永正五年;既是刘瑾大肆排除异己,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年,亦是足利义材勾结大内义兴,废掉刚刚过世的细川政元生前扶持的足利义澄的一年。
  纷争不外乎利益,而大内义兴和细川政元所执掌的两个家族的根本利益争端在于——对明贸易……
  除此之外,在这个年代,日本国土上还出现了一位威名赫赫的人物——北条早云(1432–1519)。他出身卑微,全凭自己的“本事”白手起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一时间的风云人物,下辖关东八州,开创了连续五代的霸业。这位草莽英雄胆大心细,精通谋略,工于心计,把握机遇,拉拉打打,惨淡经营,一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关东王”。如果把关东的群雄比作寒蝉,那么北条早云即是螳螂。这只螳螂几乎将关东的寒蝉全部吞下。而丰臣秀吉则可比作黄雀,最后将肥壮的螳螂变成了自己的盘中餐。如果没出现北条早云这个人物,今川义元和德川家康很可能被甲州的武田信玄打败,武田氏极可能将关东公方家(足利氏室町幕府势力)消灭。这样一来,就既不会有安土桃山时代,更不会有长达260年的德川幕府,日本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北条早云,这位“大器晚成的稀代枭雄”,这位“后北条家”的创始人,这位有着浪人本性的战国大名,对于明朝东南沿海的巨大“蛋糕”又会有怎样的觊觎之心呢……
  请见第五卷——《沿海御倭》







正文 倭寇命名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4-4-18 11:36:32 本章字数:537

相信一些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了《沿海御倭》这一卷出场的这些倭人的名字是那么的熟悉,没错,他们正是从《灌篮高手》中穿越而来的海南、湘北、陵南篮球队!
  之所以这样取名,一是由于我实在不怎么会给人物取名,连中文名字都常常头疼、需要改变身边同学的名字,更别提绕口又无趣的日文名字了!我总不能真弄出个“梅川内酷”来吧!二则是因为,《灌篮高手》是我最喜欢的两部动漫之一,其中满载着我少年的回忆,因此特意在此向其致敬!
  北条三郎——湘北:樱木花道(先锋、第一高手)、赤木刚宪(大将、战场指挥)、木暮公延(掌管情报)、三井寿(干将)、宫城良田(侍从长)、流川枫(使臣、护卫长)
  细川澄三郎——陵南:仙道彰(第一高手、刺客)、鱼住纯(护卫)、植草智之(战场指挥)、越野宏明(掌管情报)、池上亮二(使臣、护卫长)、福田吉兆(军师、大将)
  大内义国——海南:清田信长(第一高手、刺客)、牧绅一(大将、战场指挥)、高砂一马(干将)、神宗一郎(护卫长)、宫益义范(使臣)、武藤正(侍从长、掌管情报)
  结局:大内义国、大内信长以外国使节的身份前往京城朝见天子;细川澄三郎、细川彰蛰伏在福建沿岸伺机再起;余者尽殁





正文 武宗厚照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4-4-18 11:36:32 本章字数:1390

《明史》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 - 1521),在位16年(公元1506-1521)。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可武宗又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崇八虎,修豹房,有皇位不要,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此期更名为朱寿),有皇宫不住,住自己修的镇国府。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也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是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死后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明武宗朱厚照,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颇为熟悉的。此人在明朝诸多皇帝中的知名度恐怕只在朱元璋之下,即便与朱棣、朱由检相较也难分高下。一提起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李凤姐、想到“游龙戏凤”这一典故,想到他的不堪与昏庸,而他在影视剧中的艺术形象也几乎没什么正面的。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个吊儿郎当的皇帝颇有其自己的优点和独到之处。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乱,应州大败小王子部,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于艺妓,亲自接见第一位来华的葡萄牙使者皮莱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
  武宗一生所为之事,最让我称赞的,当属他在军事上的作为。武宗虽有着放荡不羁的本性,但他在内心里一直盼望着能够像太祖、成祖那样立下显赫的边功。他之所以听信江彬的鼓动游幸宣府,与这种想法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德十二年十月,武宗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寇关来袭,武宗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即“应州之战”。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
  自古君王凡能征战者大多是开国之君,而明朝至朱厚照时已是十世,但此君仍有亲历沙场之勇、前线指挥之智、誓死杀敌之气节,我以为这已是殊为不易!并且,明朝两百余年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却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武宗朱厚照立下的这场边功不正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极佳代表吗?!如此看来,这明武宗还不算昏庸之至哩!
  ——————————
  写本书前,我曾经多次思考过武宗的定位。若是太昏,写了有何用,还不如不写;若是太慧,则离史实太远,我亦不愿。后来,我思索良久,终于决定从朱厚照此人的好色而痴情、贪功而有术、沉迷享乐而心存社稷入手,塑造出一个我心目中理想的朱厚照来,至于是否成功、读者是否喜欢,却不是我今日可以预料的了

当前:第3/20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