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别想我》第81/135页


  第二次见面,是四月末的周末。
  谢宝南同李铮一起,跟着义工组织去幼儿园为小朋友讲故事、做游戏。这并不是普通的幼儿园,而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学校。
  谢宝南和小朋友接触的机会很少,更遑论自闭症儿童。去做义工之前,她特意上网查询了很多背景资料,学习如何同他们相处、交流,然后还背了好几个童话故事,当作备选方案。
  当天他们到达学校的时候,园区里安安静静的。这些小朋友们不吵也不闹,谁都不说话,像一个个孤独星球,各自沉默。
  谢宝南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她向李铮投去求助的眼神。
  幸好义工组织里的志愿者大多参与了很多年,应付这样的场合早已得心应手。
  看着李铮和其他志愿者们耐心地尝试与小朋友对话,试图让他们高兴起来时,谢宝南心中生出无限感动。正是因为这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和老师,才能让这些孩子在孤独的世界里,寻找到生命中的光亮。
  志愿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放学后,有家长陆陆续续地来接孩子。
  经过了一整天的相处,谢宝南和一名叫小航的男孩熟悉了些。小航只有四岁,患有严重的自闭症。那一整天,他没开口说过一个字。
  谢宝南牵着他软乎乎的小手,等在学校门口。
  远远走来一个女人,她穿一身绿荷盘扣旗袍,大约四十来岁,仪态端庄优雅。女人走到面前时,谢宝南终于听到小航说了今天的第一句话,很轻很轻的两个字:“奶奶。”
  学校老师喊她“文老师”,他们交流了小航今天在学校的情况。
  等到文老师和小航离开,谢宝南才从李铮口中得知,这位文老师虽然看着年轻,但其实已经五十多岁了,小航是她的孙子。
  李铮道:“其实你也许听说过她,文婉,年轻时是钢琴演奏家,还在临桑办过音乐会呢。”
  谢宝南似乎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好一会儿才忆起,陈邺曾告诉过她,他小时候叫陈文邺,是父亲陈铭和母亲文婉姓氏的结合。父母离婚后,爷爷做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陈邺,但小名阿文却保留了下来。
  那天是陈邺二十六岁生日,他在餐桌前,似漫不经心地将这段往事说给她听。
  谢宝南并不知道他父母离婚的原因,问道:“那她现在在哪里?”
  陈邺淡淡地说了两个字:“死了。”
  她记得很清楚,那一刻的陈邺,脸上的表情很冷很冷。
  谢宝南从回忆中抽离,笑着同李铮说没有听说过文婉。
  那天的天气有些阴沉,像是有场大雨即将降临。她侧身一瞥,遥遥看见马路对面停着的那辆黑色汽车。
  风卷着她的长发扬在身后,空气里有风雨欲来的潮湿。
  她看不清车里的人,但知道陈邺一定坐在车里。他一定坐得很端正,骨节分明的手放在车位扶手上,侧过脸,无言地看着窗外。
  她想象着他眼里的温度,是腊月的风雪。
  事后回想起这一天,谢宝南想,那时也许自己是想见他一面的。
  六月初,谢宝南收到了一笔不菲的翻译费,于是打算去商场里给黄敏买身衣服。
  这些年,黄敏对她和谢振淮大方,唯独对自己节俭。一件衣服洗得都发了白,却还是不舍得扔。她已经很久没看见黄敏穿新衣服了。
  谢宝南在商场里兜兜转转,最后选中了一条酒红色的连衣裙。颜色不会太过鲜艳,也不会太过暗沉,黄敏应该会喜欢。
  她付了钱,心情明显轻快许多,想着再给自己买身正装。
  从前上班的那些衣服在分手时一件都没带走,下个学期就要开始实习了,她总不能穿着学生装去公司。
  陈邺那天来商场视察。嘉汇旗下产业众多,那家商场也是其中一个。
  商场经理领着他乘坐扶梯,热情地介绍最近的运营情况。陈邺认真听着,视线一扫,落在谢宝南的身影上。
  她一手提着衣服,一手捧着奶茶。商场光线明亮,可以看见她脸颊上浅浅的笑意。
  陈邺找了个借口,让集团业务总监跟着商场经理去巡查。他自己,则坐扶梯回到那一层,默默地跟在谢宝南的身后。
  他戴着墨镜,与万千的顾客没有什么不同,并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他看见谢宝南走进一家女装店,从货架上挑选了几件衣服。
  陈邺就站在另一边的衣架后面,摸着手中的衣服,看她在镜子前的倩影。店里的灯光是特意调过的柔光,像是一层温柔的滤镜,落在她身上,美目流转,莹莹含情。
  最后,谢宝南一件衣服都没买。她坦诚地告诉店员:“不好意思,太贵了,我买不起。”
  她说得坦坦荡荡,没有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自卑。
  店员笑笑,“没关系。”
  谢宝南离开后,陈邺把方才她试过的衣服全部买了下来,却又不由自主地犯难,要怎么才能不动声色地送到她的手中。
  范明宇给他出了个主意,联络到商场经理,弄了个抽奖活动。
  商场经理忍不住问:“范哥,这对方什么来头啊?怎么就入了总裁的眼了?”
  范明宇道:“少管闲事,一会戏演好就行。”
  幸好谢宝南给母亲买完衣服后,登记成为了商场会员。商场工作人员很快联系到了谢宝南。
  她来领奖的时候,眼睛里还有懵懂的天真。商场经理终于明白,这样漂亮的女孩,谁能忍住不动心呢。
  “谢小姐恭喜你啊!”工作人员笑盈盈地对她说,将一大包衣服送到了她的手中。
  谢宝南有些迷糊,有些惊讶,还有些不敢置信。
  她怎么就突然中奖了呢?
  仿佛一场梦,却是美梦成真。
  回到家,黄敏看着那条裙子,欢喜得不得了。立刻穿上,在镜子前看了又看。
  “好看吗?”她问谢振淮。
  谢振淮盯着她,心里觉得好看,嘴上却不屑一顾,“老来俏。”
  黄敏瞪他一眼,又对谢宝南说:“妈妈好喜欢,谢谢小宝。这应该很贵吧?”
  谢宝南笑道:“不贵的,最近我做翻译,赚了很多钱。”
  只不过等谢宝南回到学校时,才发现书包里被偷偷放进了一千块钱。
  一定是黄敏塞进来的。她有些无奈地笑笑,心里却生出无限的温暖。黄敏对她,真的比亲女儿还好。
  谢宝南顺利地完成了大二的学业,大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完了一半。
  而她和陈邺,分开整整两年了。
  他们在一起也不过两年时间。那时的日子,却好像永远比如今漫长。
  大三开学,开始分专业方向。
  谢宝南毫不犹豫地选了口译。孙倩选了文学研究,说要感受文学的熏陶,为她日后创作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李铮选了新闻写作,他说以后想当自由撰稿人,跟着义工组织跑遍世界各地。
  他们的人生开始转入分岔口,从此各有不同。
  临外和当地一家翻译公司慧译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大三开学不久,系里便开始选拔同学去慧译实习。
  谢宝南因为成绩优异,很轻松地面试上了。与她同去的,除了其他班级的两名同学外,还有丁亦珊。
  大一下学期,丁亦珊受处分后,一直安分守己,好好学习。前不久,还拿到了班上的二等奖学金。她这样优异的成绩,被选上也不足为奇。
  慧译里负责带谢宝南的是老员工罗正阳。四十来岁,人很和善,也是临外毕业的,算是她的学长。
  来慧译之前,谢宝南就无数次听人说起,同传是个体力活,吃青春饭的。过了三十五,身体体力跟不上,只能退居二线,做年轻人的后盾。
  可当她看见慧译的前辈,才觉得这些都是谣言。那么多四五十岁的前辈,经验丰富,身体康健,比她可好太多了。
  中午在食堂吃饭,罗正阳开玩笑地问她怎么选了这么个专业。

当前:第81/13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