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第374/440页


  ……
  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还有人道:“我现在认识很多字,还看了很多书,等以后,我也要去写小说。”
  其他人纷纷鼓励,也起了心思。
  能写小说的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厉害的,谁不想写小说呢?
  这些人都是负责装订的,虽说认识些字,简单的文章连猜带蒙也能看看,但看长文有些困难,这会儿又非常忙,没空去看手上的书,因而虽然知道他们装订的希望月报上有天幸的文章,但并没有看过。
  但出版社的编辑之类,却都看过,这会儿这些编辑还都在讨论着。
  “天幸先生的这本书,怕是又要惹恼日本人。”有人皱眉道,想到之前编辑部被砸的事情,就有点担心。
  “惹恼又如何?不惹恼又如何?日本人反正对我们没好心。”另一个人道。
  “这小说我看了,里头怕是写了不少真事……是该让人看看的。”又有人道。
  穆琼的这部小说,起名为《特务》,而文章名字下面,第一行字就是“本故事纯属虚构”。
  不过,虽然上面写了这么一句话,但看看文章内容,却没人觉得这是虚构的。
  穆琼近来看了很多山东那边送来的情报,其中很多情报的书写者文化程度不高,是用国文来写山东话的,弄得他写小说的时候,也带着一股子方言的味道,再加上他确实按照自己收集到的情报写了一些真事,看起来就更真实了。
  “确实!那些日本特务,实在太可恶了!”其他人纷纷点头赞同。
  第二天,新一期的希望月报,就被送到了报贩和书店老板的手里。
  书店老板已经很有经验了,拿到书翻了翻目录之后,立刻就找来红纸,写下“天幸先生新作”几个字,让人张贴到门口去。
  果不其然,刚张贴出去,立刻就有人来买书了。
  天幸之前的那部《换身记》虽然在那些思想古板的人看来不讨喜,但故事绝对新颖有趣,大家还是喜欢看的,现在他有新作品问世,自然要去买来看看!
  郑润泽一大早去工作的路上看到消息,就马上去买了,然后毫不犹豫地翻到《特务》看起来。
  “主角竟然是个日本人……”郑润泽看得眉头一皱。
  作为一个爱国青年,故事的开篇,是让他有些不舒服的。
  幸好,主角虽然是一个日本人,但天幸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丝毫洗白,倒也不至于让人对文章有意见。
  《特务》的主角常胜西给自己起名为胜西,是“胜过西边”的意思,简洁明了,而他到了山东之后,就以中国人的身份活动起来,并且第二天,就设计了一场惊马,让自己的马车撞了一个德国官员的马车,并借此认识那位德国官员……
  按照常胜西的说法,如果安排的,是救了那个德国官员之类的事情,说不定会让对方怀疑他别有用心,这样主动去得罪对方,再借着赔礼道歉拉近关系,才不会被人防备。
  当然,前提是要对那德国官员有所了解。
  这故事的节奏很快,而且跟天幸之前的小说靠着新奇取胜不同,这里头计谋一个接着一个,主角可以说是阴险狡诈至极。
  郑润泽买书之后边走边看,看的并不详细,看了一段之后,就不得不回过头去看前面,这才能看懂主角到底想做什么。
  这样的一部书,看得郑润泽毛骨悚然。
  可惜,正在他看到紧要关头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
  郑润泽拿着书,愣在路上。
  有这样的感觉的,不止郑润泽。
  在现代的时候,宫斗宅斗各种斗的小说不用说,权谋类的探案类的小说也多得很,但在这个年代,这类小说是很少的。
  而穆琼写这么一部小说的时候,不仅参考了各种经典案例,还用了一些他在现代看过的侦探小说里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弄出来,这故事就显得更高大上了。
  “这常胜西实在阴险!”
  “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的手段可以用!”
  “日本特务在我国竟如此猖獗?”
  ……
  众人议论纷纷。
  而这个时候,一大早出门,又对天幸非常关注的高盛希,也买到了希望月报。
  他跟周围人一样,最先看的,就是天幸的文章,而他刚看,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主角的名字,让他觉得怪怪的……他的名字,就是“胜西”的谐音。
  而等他接着看下去……
  小说主角做的事情,跟高盛希自己做的事情,还是有所区别的,但高盛希看着,却依然觉得不对,甚至于主角的某些做法,在他看来太熟悉了!
  他自己,就会做这样的事情!
  高盛希跟郑润泽一样,停在半路,仔细看起这篇文章来,等看完,他又看了一遍。
  而等将之看过两遍,高盛希立刻就去找了他的国家安排在上海这边的联络员。
  “立刻给国内发电报!告诉他们,组织里有内奸!”高盛希想也不想就道。
  虽然只看了一个开头,但他已经感觉到不对了。
  他的组织里,一定有内奸!
  还有,这个天幸……莫非不是什么医生,而是特务?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特务》这部小说的内容,智商不够编不出来了


第218章 间谍
  新一期的希望月报售卖的前两天, 穆琼又招了一次学生。
  现代的学校,一个学校的学生动辄几千人, 大学更了不得, 一所大学,因为人多,甚至是可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
  但在这个时候, 学校都很小,学生也很少,有几间屋子几个老师百来个学生的小学,已经不算小了,偏远地方, 一个老师都能办起一所小学来!
  偏偏穆琼的三所学校,招生招得特别多。
  男子职业技术学校, 最后招满了一千人, 分成二十个班级上课,女子职业技术学校也同样招了一千人,启蒙小学招的要少一些,却也招了六百人。
  这样的办学规模, 堪称巨大,钱自然也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好在有霍英支持,很多东西都能低价购买,穆琼倒也负担得起。
  比如说学校用的课本, 去外面买是很贵的,但霍英手底下的出版社自己印刷, 就便宜多了,还有粮食,霍英手底下的船队帮他们从外地买来的粮食,比外面要便宜很多。
  当然了,穆琼也在努力节约开支,比如说让学生在学校的空地上种菜种土豆什么的。
  他们国家后来的开国领导人,在革命期间还自己种地呢,他手底下的这些孩子,自然也可以这么做。
  这还能推广一下土豆。
  上海这边的农村,这会儿种土豆的人是非常少的,但在穆琼看来,土豆真的是一种很不错的农作物,产量还高。
  就算上好的田地舍不得拿来种,屋前屋后种一点也是可以的,又能当菜又能当饭,多好?
  穆琼对学校的学生,要求挺高的,尤其是技术学校这些学费全免的学生,他们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六点就要上课,第一个小时自己复习,接下来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学语文一个小时学数学,学完了再去学技术,下午则要做工,晚上还要上思想教育课……一天下来,是没有什么空闲的。
  但这些人里,抱怨的寥寥无几。那几个抱怨的,还是原本家境不错父母还很宠爱的,这样的人,穆琼直接让他们回家去了。
  他这学校的定位很明确,是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底层百姓的。

当前:第374/44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