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之辅佐刘备》第18/37页


  关羽见韩飞的剑法犀利非常,不由的赞叹曰:“三弟,你的剑法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为兄实在是挑剔不出有什么漏洞之处呀!”
  “精妙,实在是精妙。三哥,这是子龙见过最精妙的剑法,攻则推锋必进,退则坚若磐石,子龙看来要向三哥学习了。”
  “哈哈哈,二哥、子龙,怎么样,俺没有骗你们吧!三哥的剑法可真是厉害,俺算是吃了大苦头了。”
  “我的剑法可没有你们说的这么厉害,要是和你们其中一个对抗,就算是剑法在高明也要挂了,我的剑法也就糊糊那些喽??什么还可以。”
  兄弟四人正在说笑,徐盛从院门走来说道:“二将军、军师、四将军、子龙将军,主公请诸位到前厅议事。”
  四人收拾一番,来到议事厅,刘备说道:“按照惯例,每两年进行一次各地的巡查,我想趁起兵前进行一次巡查。对各县政绩与民生做一次巡查,目的是充分其掌握军民政绩实际。”
  “大哥,既要例行巡查,子信觉得采用明察暗访的方法应该比较合适。”
  “嗯!有理,你和为兄想到一处去了,从民间了解百姓心声,从官署、军营了解士卒之心,体察民情、体会民意。”
  “大哥之言甚是,子信愿与大哥一同前往。”
  “关羽也愿随大哥前往,望大哥允准。”
  “大哥,俺也愿虽大哥前往。”
  “子龙亦愿随主公前往巡查。”
  “嗯!大家莫要争,我意是让子信与云长巡视各地,翼德、子龙、文向(徐盛的字)总领军马,调练军兵,我与宪和、文公先生处理日常政务。望各部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是,我等遵主公命。”
  故事待续,请大家耐心支持谢谢!





第一卷 初露雄风 第十九章 明察暗访 北上鬲县
狗狗书籍 更新时间:2010-6-29 11:06:35 本章字数:5773

  汉代注重“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察举制,是儒士董仲舒提出了让列侯郡守秩守二千石各自选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贤者,每年选择两名向朝廷推荐。
  但是,除了察举制度以外,就是东汉政府当时的规定的每两年实行的州牧太守巡视各地的制度。不过在当时的东汉政府的一种管理与常规,并不是一种较为正规的制度。在动乱的年代这种常规制度已经基本不复存在,只有少数奉行汉室为正统的刺史、太守,以及忠于汉室的地方政权都基本奉行这一惯例。
  公元一九零年九月,这是炎热的夏季已基本过完时,临近初秋时节。韩飞、关羽一行人等出平原城北门向北,第一站往鬲县进发。
  鬲县,与平原一样是邻近冀州刺史部的县,由于两县与冀州相邻。所以,两地的经济贸易频繁。冀州是当时天下最富庶,人口最多的一个州,它又盛产铁器,粮草丰厚,又是转运南北的要地,往塞北贩运马匹的商贩与士人仅冀州就占了半数,其中著名的天下四大富商世家甄家与中山国富商就名满天下。
  由于,鬲县相邻冀州,又是平原国从冀州输入铁器原料与其他物品的一个要道,韩飞与关羽商议过后,决定先前往鬲县瞧上一瞧。由于刘备治理平原数年,在整个平原国境内未有较大的匪患与草寇作乱。故此,也见不到有什么烧杀抢掠的痕迹。沿途的村落城邑也是处于一片静了生平的状态,要不是韩飞亲眼所见与亲耳所闻,自己还真不相信,在这种乱世纷争的时代就算是再致力民生高明的也绝对没有这样的和谐的景象。韩飞于沿途细心留意,见村落炊烟处处,田间百姓耕作频繁,的确是有一种太平治理的味道。
  众人身着轻装布衣,完全是士人与从人打扮,故此行路也不是那么的显眼。这也是韩飞特意要求的,目的也是掩人耳目,让人预料不到。韩飞、关羽一行人等来到鬲县的一个叫十里亭的一个地方(亭单位,用现代的角度来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或两三个村庄的大小。乡的单位与现在的乡镇的单位是基本一致的,没有本质的区别)。韩飞一行人等走在田间地头,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碧绿田野,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大海的波浪一般,波澜起伏、荡漾洪波。看着那绿悠悠的田野,让人想起了童年曾经在田间地头玩耍与嬉闹的孩提时代。
  一片绿幽幽的田野的丰收果实,也养育了无数的人们茁壮的成长。韩飞见眼前一个老者手提锄头、腰挂酒葫芦漫步的经过,他打马上前,说道:“老人家慢行,晚辈有事请教。”
  说完,下马来到这位老人的面前深施一礼,老者见这个身着士人服饰,腰悬佩剑的年轻人,叫住自己,并且如此谦虚。他微微一笑的说道:“未知这位公子有何事情?”
  “老人家,晚辈见鬲县百姓安居乐业,景泰升平,田间地头耕作频繁,看来这地方县令真是治理有方呀!”
  “年轻人,这个你说对了,这个要从刘使君到任平原相说起呀!”
  “哦!老人家,这鬲县的治理好坏与刘使君又有何关系呢!请直言相告。”
  “哎呀!年轻人,我看你不像是一般的士人呀!怎么连使君治理地方,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事情都不知道呀!”老人说完,拿起自己的酒葫芦喝了一口酒。
  酒葫芦刚到嘴边,一晃没酒了。老人嘟囔了一句:“唉!上年纪了,还是这么爱喝酒呀!”
  韩飞转身对张小虎说道:“虎子,把我们的酒囊拿来。来,老人家您尝尝我的这壶酒味道如何!”
  老人接过韩飞递过的酒囊,打开一闻,小品了一口说道:“嗯!的确是好酒,”
  “老人家,适才您讲到鬲县治理的如此之好,乃是与刘使君有关系,还请直言相告。”
  “既然,你年轻人爱听我这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头子唠叨,好那我就讲给听。自刘使君到任平原相呢!大刀阔斧的治理平原国各县的政务、军务,不断的打击那些不法的士族与官吏,鼓励我们老百姓耕田织布,也就是你们读书人说的什么劝课农桑、奖励耕种什么的。数年来,由于刘使君的奉公廉洁,平原国各县基本也是如此。就拿我们鬲县来说吧!我们的县令自到任两年来,兢兢业业的为我们地方的老百姓做事,从不贪赃枉法,在百姓的心中也算是一位好官。他鼓励郡兵衙役操练,也效法刘使君打击那些为祸乡里的士绅与豪强,老百姓都非常的感激他。”
  “哦!那说来,你们鬲县的县令还真的是一位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了。”
  “应公子所言,我们的县令也算是一位好官。不过・・・・・・”
  “老人家,怎么也算是一位好官,不过又待怎讲呢?”
  “据听说,我们的这位县令有事做事略带些猜疑不定,还与什么天下四大富商世家之一的甄家有瓜葛。”
  “天下四大富商世家,何谓天下四大富商世家,请老人家直言相告。”
  “年轻人,你怎地连这都不知晓,就连几岁的孩童都知道。这天下的四大富商世家呢!第一个就是我方才说的那个冀州河北邺郡的甄家,第二个是徐州彭城的糜家,第三个就是陈留的卫家,第四个就是西蜀成都的秦家,他们世代以经商为业,富甲天下。据传闻,他们的家产富可敌国,依托于当地的官员与幕僚,逐渐成为天下四大富商世家。”
  经这位老人这么一说,韩飞倒也想起《三国志》中的确也提过这样的想过记载,糜家不就是糜竺嘛!这可是个负的流油的人哪!甄家也听说过,卫家不就是资助曹操起兵的那个卫宏嘛!秦家好像是与那个益州著名的学士秦宓有些瓜葛。听完这些,韩飞心中也大体的有数了。
  这时,老人笑着说道:“年轻人,这纯粹是老汉我听来的与谣传的,你别往心里去呀!时候不早了,老汉告辞了。”
  “叨扰多时,老人家恕不远送。”
  “三弟,你说这为老人家说的是真的吗?”关羽问道。
  “三弟也不清楚是真是假,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嗯!好吧!我们还是赶往鬲县县城再作计议吧!”
  大约行走了一个时辰,众人来到鬲县县城。鬲县作为与冀州刺史部相邻的县,繁华程度与平原城大相媲美,因为平原各县选购的铁器与百工原料皆是从这两个县境内输入的。所以,城内也算是比较繁华的,虽比不上国都洛阳、冀州邺郡、徐州彭城那样的繁华的大城市却也是平原国较为繁华的一个县。
  韩飞、关羽等人在街市上转了几圈,也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他们绕过街道来到鬲县县衙。众人方要从转弯路上前往府衙,就见府衙前停下了数量马车,后边仆役随从约有几十人,各个带刀护卫随行。
  韩飞见到这个情景,心想:“好大的排场呀!难道果然如老人家所言,这个鬲县县令与冀州的甄家有瓜葛,还是他们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么大的排场也太显眼了,丝毫没有谦虚忌讳的一面。”
  韩飞见马车里的人进入县衙之后,回身对关羽说道:“二哥,你觉得方才进入县衙的几人有什么可疑之处?”
  “可疑倒是说不上来;不过,他们的排场似乎太大,就算是县令的家眷、好友,也应该避一下忌讳,像他们如此的铺张炫耀也要有些顾忌吧!”
  “如果他们要是出身于大富之家,有这样的排场也是合情合理;但是一个俸禄不过三百石的县令能够结交有如此出身、背景的士绅,不是有所图谋就是以权谋私、牟取暴利,就算是私交也应该避一下忌讳。”
  “三弟,既如此,我们不可害人,亦要防人。”
  “嗯!就听二哥的,那我们不通报姓名,来个不请自到,直闯县衙看看他们有什么反映。”
  众人商议已定,来到县衙前,将马匹栓在县衙前的马栓上。韩飞、关羽大步踏前走进县衙,门吏见韩飞、关羽等人直进府衙,上前阻止的说道:“县衙重地怎能随便出入,你是何人,来县衙有何事?”
  门吏上前阻止,韩飞身后小虎与几个暗影特种兵上前制止住说:“能治得了你们县令的人,你说是什么人,不许喧哗,平原相刘使君麾下军师长史韩飞、武威都尉关将军到此,你们也敢如此。还不退下。”
  几个门吏见上来将他们扳倒的人身手如此厉害,又见关羽、韩飞等人相貌非凡,也不敢嚣张了。小声的说道:“不知军师、将军到来,请恕罪,是否容小的禀报我家大人。”
  韩飞说道:“你们站好你们的岗,我们自会去的,不必劳烦了。”
  “说,县令现在何处。”小虎不好气的问道。
  “我们・・・我们县令正在宴请客人。”
  “什么客人,是朋友还是亲戚。”关羽问道。
  “小的不知,只是说是远方的朋友,也或许是亲戚。”
  韩飞等人在一个门吏的指引下来到县衙的后堂,在走廊里韩飞就听见屋内有一个年迈的老人与一个中年人的对话。关羽示意让门吏退下。
  就听见屋内那个年迈的老人说道:“我儿于鬲县就任县令以有数年却未曾升迁,我们家大业大,一个小小的县令有何足道哉呢?”

当前:第18/3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