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闲记》第36/239页
两人便就着大年要要准备些什么,大概会去哪府拜年的话题聊了聊。卫临尘就又提到了上次张府的夫人要过生日,想邀请母亲的事情。这事他上次已同卫临潇讲过。
“按理说,母亲去参加张府老夫人的生辰宴,是要带上府内的小姐的。只怕到时候姐姐也要跟去,不如这几天准备一下。”
卫临潇就笑道:“那也没什么好准备的,不过是到时候送些女红罢了。我又不擅长这些,叫沈妈妈准备着便是。我一向在女眷中没什么声名,也不会有人有心情来理会我。不至于会有什么应酬不周的事。”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这边话音刚落,惜竹在外面报:“世子爷,大夫人那边派了人来,叫您回去前院一趟。”
“说了是什么事?”卫临尘起身欲走。
“听说是张府的大公子为着张府老夫人的生辰,亲自来给大夫人递贴子,候爷不在家,大夫人让您去接待下客人。”惜竹说着,人就进来了。
张府的大公子?张治?
姐弟两人对望了一眼。
“姐,我这就去了。晚上再来看你。”
卫临潇点头,送走了临尘,便让惜竹叫了沈妈妈过来。
“妈妈,张府的老夫人过五十大寿,来请母亲,到时候我们三姐妹都得跟着去。你看,要准备些什么好?”这些事情,说到底卫临潇并不怎么懂。就让沈妈妈给拿主意。她是府里的老人,人情往来的事情,操办的多些。
她原本可以称病不去,可想着以后可能要在那府里生活,倒不如提前作好准备,多了解些张府的情况,也是好的。
沈妈妈沉呤了片刻,就笑道:“要是相熟的人家,长辈过生日,小辈的小姐们,送些亲手做的女红便行,可也不知道那张老妇人高矮胖瘦,冒然做了,到时候不适合反倒不美,又没有头小辈送长辈头面首饰的道理。倒是难办。”
关于两家将要联姻的传闻,沈妈妈也是知道的。何况两家素来没什么交情,这次那张大人却亲自来送贴子,可见这事,八九不离十,是要成真的。
见卫临潇凝眉不语,沈妈妈又道:“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那张大人家,是本朝的有名的书香门弟,这样的人家,想来对姑娘们的女红倒不是最在意的,大抵更看重小姐们是不是有些才学,听说那张老夫人素爱理佛,小姐不如就选本佛经,亲自抄了,送本过去。那老夫人见了必定喜欢。”
初五的生辰,这时候才开始抄写,时间上不一定够,毕竟再过两日就是大年了,即便不外出,族内的人情往来,应酬也会多些。再者,陶然风和张掖是上下级的关系,两府一向来往颇密,陶姐姐到时候必定也去。若她也送字画,岂不是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了?何况,她也不打算让人知道,她在书法上,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
卫临潇摇摇头,对沈妈妈道:“虽说心意最重要,可我的字,自家人看着还行,那张家既是书香门弟,眼界自是不同。真要抄本佛经送过去,怕也入不好张老夫人的眼。还是送些女红吧。妈妈说的对,衣饰是不行的。那老夫人既喜欢佛事,就让惜竹帮我绣幅观音像送去,妈妈觉得可好?”
这院里惜竹的绣功最好。
“小姐这主意更好。”沈妈妈连连点头。
就叫了惜竹过来,说了这事,卫临潇问她:“就这几天时间了,你看可赶得上?”
“小姐您想绣多大尺寸的?”
还是精致些的好,一来不招眼,二来赶工也容易些。
卫临潇笑道:“这些东西我也不太懂,我看就绣些小些的吧,看起来精致些,也不致于赶不上。至于具体尺寸,妈妈你来拿个主意。”
沈妈妈一想也对,就笑着说:“小姐说的是,我看长五尺,宽三尺,就足够了。”
事情这样定了下来,卫临潇就让惜竹去准备金丝和五色丝线来。又选了上好的绸料,惜竹选了画样,架好绣架,便开始动手绣起来。
沈妈妈干催叫了幼楠素妗还有问夏,找了些大红的纸,开始剪除夕要贴在门楣窗格上的福字。
一时屋里尽是人,卫临潇闲着无事,便歪在床上,边听她们嘻笑闲聊,边拿着陶晨芙送来的《山水记》翻看。
室内明亮温暖,看着沈妈妈同四个鬟坐在地上的椅子上闲话,时而欢笑,时而低语。卫临潇恍然间竟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这样琐碎平实的日子。
就算为了她们,也应该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把这叶快要倾覆的舟船,安安全全的渡到彼岸才是。
只要努力了,总有些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各人都为手中的活忙着,时间过的极快,转眼间天色就快黑了。
沈妈妈停了手,抬头看了一眼窗外,不禁笑道:“原来都已申时末了,我说怎么越来越看不清了呢。你们也都快收了手中的活吧。这字也剪的差不多了。惜竹,你也停下来,不急在这一时。”
几人便都停了下来,伸腰的伸腰,收拾东西的,收拾东西。不一会儿,原本桌上那些凌乱的剪刀和剪好的字,都被小心翼翼的放到了针线盒里。惜竹理好丝线,便同素妗一起,把绣架抬去了西厢房。沈妈妈带着问夏亲自去了厨房,看看晚膳准备好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