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范》第11/37页
(8)无论我面临什么样的障碍,我决不向失望与绝望低头。
进取心是不需要别人提醒,而能主动去做需要做的事情。虽然这是美国人的各种个『性』中最优秀的一项特质。
进取心不仅仅是"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应该说,进取心是一种"不满足"之心。进取心是一种对事业、对人生成功的不断追求。
不满足于现状,不为眼前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就是进取心。只有不满足才能继续奋斗,保有不以骄傲才能看清方向。做到了这两点,人生的成功就不难实现。
清华一学者讲过这样的故事:
著名的财务软件公司--用友公司总裁王文京就是一个不满足现状,具有不断进取精神的人。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在单位他还是个工作骨干。他负责起草的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会计制度一直沿用到1990年之后。在单位,王文京还曾负责实施了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会计电算化工作。
王文京在单位可算是个"红人",他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曾在全局干部大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如果在机关发展可能会很有前途"。但王文京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认为他还有很大的能量有待于开发。于是,在他24岁的时候,决定到实业界去发展,到经济生活的第一线去。王文京意识到办企业才是他个人的长远选择。他认为:"计划经济中机关是最好的单位,但市场经济中企业越来越重要。"
1988年下半年,王文京正式辞职下海。
辞了职的王文京,人事关系转在街道,他成了待业青年。所以,以最低的企业形式--个体工商户注册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
做企业也有做企业的难度,做企业也有做企业的苦衷,王文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心态:"做企业的人一睁开眼睛到的就是问题、困难和压力,但如果你认为问题、困难和压力是一个企业领导人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领导人的职责就是要外理问题,要解决困难,那么,你就不会感到辛苦了。"
1988年,王文京创办用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地软件会像汽车一样成为一个产业。"我只是感到软件是世界上很有前途,财务软件在中国会有发展的机会。"王文京对民族软件从来没有悲观过、失望过。"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起点是高是低和现在的 规模是大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绝对不要怕,哪 个企业都是从小发展起来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发展。"
王文京凭他的进取心和和智慧,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把用友公司做成了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2000年11月份,他被福布期杂志评为中国大陆50富豪之一。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进取是生命得以壮大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关于进取的赞美不知有多少,让我们摘录一些共勉吧?
(1)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满足了。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就是绝对不可停留在现有的地位。不满足于现状可以帮助你不断获取新的成功。
--〔美〕拿破仑 希尔
(2)如果你不断给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些未知的因素,你的生活就增添了许多调味剂,他也会变得更加充实、上进,而不会选择精神崩溃。
--〔美〕威廉 代尔
(3)人们应当是你们自己生活和行为的积极的主人,因此,从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讲,人们自己应当是自己最好的救星。
--〔美〕塞缪尔 斯迈尔斯
生命不进取中生息不止,事业在进取中蒸蒸日上,人类在进取中超越自我,创造卓跃。没有进取,恐怕社会无法前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应只是清华人的做事原则,也应该为大家所共识,才使生活中创造更美丽的现实。
清华风范 第3章 发展源于创新
世界在发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壮大起来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不断的发展才战胜了历史,战胜了自然,得以生存并拥有了今天这种发达的文明社会。凡事如果停滞不前,最终会被大自然所淘汰,会被世界所淘汰。而发展就其本身来说,又是与创新不可分离的。发展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一步,也就是出现了新的东西。而如果没有创新的话,也就不会出现新的东西,当然也就无从去谈论发展了。创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清华人以求实创新为清华的精神来弘扬,可见,清华人对创新别有一番见解。
人生范本:蒋南翔--坚实的创新者
创新是清华的校训,是清华精神。清华人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地进取,不停地探索,走着一条新发展之种,蒋南翔,便是这样一群人中的一个坚实的创新者。
蒋南翔(1914-1988)江苏宜兴人,著名教育家。1932年秋,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党组织领导下参加"社联"、"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主编《清华周刊》和《北方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爱国进步思想,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学委书记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北方局青委委员兼任北方局宣传部干事、中共长江局青委书记、全国学联党团书记、中共中央青委宣传部长、中共辽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兼任教育局长、中共东北局青委书记等职,是一位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南翔当选为团中央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后任收记处书记,主持创办了《中国青年报》。1952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后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4年内,对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努力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注意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50年代中期,他高瞻远瞩,积极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清华陆续创建了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等一批新技术专业和学科,对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和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教育规律出发,他在清华积极介导"少而精"、"因材施教"、"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努力引导学生沿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他重视教职工队伍的建设,提出教师和职工是推动学校工作的"两个车轮",要求教师"双肩挑"。在他的努力之下,原穿过学校的京包铁路段东迁,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蒋地翔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同时,于1955年起,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底后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委书记,仍兼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在教育部、高教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主持起草了"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文革"十年,蒋南翔受到残酷迫害。他虽身陷囹圄,仍以开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坚持斗争。1977年,出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任教育部部长。在任期间,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颁发执行。离任后,到中共中央常校任第一副校长。蒋南翔为真理奋斗了一生。他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8年5月3日病逝于北京。著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等。
蒋先生是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向前看,他深明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道理。怎样才能后胜于今呢?只有创新。他代表着清华的创新精神。
每个创业者都应具有创新精神。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每个人也应具有这种精神个人的进步,国家的北大,民族的振兴,同样离不开它。
变革创新是清华的一贯作风
穷则变,变则通。凡事只有不断地变革,摒弃自身的缺点和落后,不断接受新的东西,不停融入新的动力,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在清华的创建与变革直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清华,有着迥然的差异,这些,正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结果。
清华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