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小娘子》第3/230页


  她只在电视上看过这么破旧的屋子,真是没想到还有自己住上的一天。在现代的时候虽说爸妈出了意外早早就没了,但她有家里留下来的房子还有爸妈的积蓄,从来都没吃过生活的苦。
  看来老天是要自己尝一尝了。
  黎湘不是个娇小姐的性子,既然都决定了要踏实留下来过日子,自然也不会去嫌弃什么。若不喜欢这个环境,想办法去将它变得更好就是。眼下,还是先填肚子要紧,胃病的滋味她是再也不想尝了。
  出门前撩帘子的时候黎湘特地站在门边比了比,发现身高还可以,估摸着有一米四左右,十三岁还缺营养的状态下这个身高她已经很满意了。
  往后补补应该还能再涨涨。
  不过这个往后可能要很久……
  黎湘看着自家存栗米的缸子,嘴角微微抽搐了下。这就是个底吧,一早上估计全煮了都不够吃。
  回想下平日里爹娘好像也没煮多少,她不由得有些泄气。上一世的胃痛真是给她造成了不小的阴影,她现在一想到三餐不吃好的后果就头皮发麻。
  早上这顿只能将就将就了,等白日里出去再想想法子。
  黎湘拿了水瓢过来抓米,浅浅的一层被她一抓就露了缸底,真是多抓一颗她都有种犯罪感。
  光这样煮肯定不行,就一锅米汤能顶什么饿。若是有地瓜就好了,削两个胖胖的地瓜下去,甜甜糯糯好吃还顶饱。
  “咕咕~~~”
  肚子不争气又开始催她了。
  黎湘咽了咽口水,端着米和陶罐一起出了屋子。
  记忆里以前大家都是在屋子里做饭食的,不过前几年开始大家都时兴到院子里头搭个灶台做饭,不熏人是真真的好。
  黎家的屋子都是那样了,灶台当然也别指望有多好了,就只有两个用泥胚砌的坑,一大一小,一个放陶罐,一个放锅的。
  可惜黎家买不起锅,一直都还是在用陶罐做饭。
  黎湘正感叹着这家的穷,一出屋子就被眼前的景色震住了。
  天色才微亮,还看不到太阳,周围都笼罩在层层白雾中,隐约可见屋边坡下的江流和对岸的青山。空气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呼吸一口感觉身体的浊气都被排了出去。
  住在这样的美景里,穷不穷的她已经不想说了,在这儿住一辈子都行!
  “哟!阿湘这么早又起来干活儿啦,真是勤快。”
  突然的一大嗓子瞬间将这唯美的意境破坏的一干二净。黎湘循声看过去,发现说话的人正在自家屋前隔着两块地的地里。
  她对脑子里的记忆还不是太熟,愣了个神才想起来,这人正是自家对门儿的邻居乔婶儿。别看她刚刚说话挺和气的,实际上人却是不咋地,嘴碎还爱占便宜。村里那些和娘有关的风言风语全是她给散播出去的。
  还有家门口这两块地,原本是种了些菜的。平日父女两出去捕鱼,也没什么人经管,这乔婶儿便隔三岔五的来掐菜吃。有回被娘撞见了起了争执还推了娘一把。
  自家娘那体质是真真儿的弱不经风,一推脚崴了不说还受惊发了热。偏偏原身一家子老实木讷根本吵不过对门儿的,加上日后父女两还要出门,就剩娘一个在家,他们也怕真得罪人等他们走后娘在家里会被欺负。所以后来直接把菜田给清了,干脆啥也不种。
  当然菜还是要吃的,家门口这块空地已经围了两圈泥胚格子,种了好些菜,郁郁葱葱的甚是喜人。
  黎湘还是和原身一样跟那乔婶儿打了招呼,然后转去生了火烧水准备煮粥。烧火的时候她就近扯了几片白菜叶子洗干净放到锅里一起煮。
  虽然也不是很顶饿的东西,但总比光米汤来得好,而且白菜维生素丰富,味道又清香,这是她在现有的条件里能找到最适合的东西了。
  水很快开了,白菜的清香扑鼻而来,馋得黎湘直咽了好几口的口水。正煮着粥呢,对门儿的骂声又拉开了帷幕。
  “一个一个都跟猪似的!你看看人家对门儿的阿湘,天才刚刚亮就爬起来做事儿,人家多勤快!”
  黎湘:“……”
  你说你教训自己孩子就教训自己孩子呗,把她拉下水做什么。难怪乔婶儿那女儿每次看到原身都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老四!老四!个懒货,一天到晚没个正经的,给我起来干活!不然没饭吃!”
  房门被砸的砰砰响,里头的人却是一动不动,仿佛是根本没听到外头的动静一样儿。
  乔婶儿站在屋前用那大嗓门挨个儿将家里的四个儿子还有女儿都骂了一遍。不过说她骂倒不如说是在炫耀。
  她一口气给伍家生了四个儿子,这就是她的骄傲,她的脸面。她嫉妒着关慧娘有丈夫疼爱,也就只能拿这个戳戳关慧的肺管子。
  黎湘就当没听到,老老实实盯着陶罐里的白菜栗米粥。
  这是她来这里的第一顿饭诶!


第3章
  黎湘先将爹娘的都盛了出来。
  微黄的清粥混杂着新鲜的菜叶,光是闻着味儿她就已经馋的很了。
  这个时代好像没有大米,记忆中的粮食除了各种豆子就是粟米黍米,粟米也就是现代的小米,这东西熬粥最是养胃,黎湘是最爱吃的。黍米营养要差些,口感也更粘,有些类似现代的糯米,但是在这儿价钱却要比粟米更贵。
  因为它可以磨成粉做一些粘糯的糕点,而粟米却只能熬粥蒸饭。
  黎湘有些后悔早些年报了名却没去的糕点培训,要是当时去了,现下她就能转行去做糕点卖。镇上的糕点最便宜也要几十个铜贝一斤,成本大概才几铜贝,那可太赚钱了。
  可惜是真可惜,她没学糕点只是学了做菜。饼子包子这类她倒是拿手,但没有面粉……
  不过也可能有,毕竟原身跟着她爹卖鱼大多都在镇子里,难得进趟城也只是在码头转转,那些大点的粮铺她都没有接触过,不知道也不奇怪。
  “湘儿,想什么呢粥都要洒了。”
  关氏接过女儿手里的勺子,在她眼前晃了晃。
  “可是还难受着?今日且在家再休息休息吧。”
  “不用不用,娘我好着呐。”
  黎湘笑容精神满满,瞧着的确是没事的样子。关氏这才稍稍放了点心,转身去打了水来给父女两洗脸。
  简简单单的吃过早饭后,父女两便准备上船了。
  虽说脑子里有很多跟船捕鱼的记忆,但现实跟船捕鱼黎湘这还是头一回,难免有些兴奋。看着船下那清澈的江水忍不住就想伸手划拉划拉,结果她才刚伸出手,船便沉了下,吓得她赶紧缩回手抓住船舷。
  “大江叔儿,麻烦你了。”
  一道略显粗哑,明显是在变声期的男声。
  黎湘不用回头就知道这是对门儿乔婶儿的小儿子伍老四。他每日都会坐自家的船去镇上码头做工。
  一个才十四的少年,每日都要去码头搬货挑筐,想想真是有些同情他。
  别人家的老幺是家里的命根子,他么,和草差不多。从小没有名字不说,打四岁起就要给家里干活儿。明明伍家条件不差,那伍大叔跟着亲戚在镇上一家布庄做事,月钱也比打渔的要多的多,一家子都好吃好穿的,就这伍老四穿的最破吃得最差,干的却是最多。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不是亲生的。
  原身以前还问过爹娘这事儿,她娘说了,当年她和村里人是亲眼瞧见乔婶儿把伍老四生在地里的,那手腕上的红印错不了。
  黎湘下意识的抬眼去瞧那坐在船头的少年,一身单薄的麻布褂子,破旧的草鞋。大概是没睡好,一上船就抱着腿埋着头在小憩。手腕上的确有块铜钱大小的红印。
  看看他再想想伍家另个三个儿子,乔婶儿这偏心偏的也太过了。
  大概是察觉到了有人在看他,伍老四动了动脑袋抬起头,黎湘赶紧把头转了过去假装看江。
  船慢慢划了出去,江边的屋子也越来越小。
  从家里出发到镇上走水路其实快的很,她家门口这条江其实只是镇外安陵江的一条小小支流,逆着江水划出去不到两刻钟便能汇入主流,再划上一炷香就能到达码头。
  黎湘专注的看着周围的一景一物,把它们都记在心里。光凭着脑中的记忆她始终是没什么安全感,像路线这种东西她还是比较喜欢自己再重新记一遍。
  这里的山水景色真的好美,明月是最喜欢的,计划了好久去看桂林山水都是因为自己的病没有走成。
  想到现代的两个好友,黎湘的心情瞬间低落了下去,近二十年的友谊和陪伴,她是真的舍不得。

当前:第3/23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