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品评忍经》第2/20页



才人"则天皇后"使唐朝几乎灭亡一唐朝武后,是荆州都督武土的女儿,太原人。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的美貌,把她召人宫中,封为才人。当时天下有支"武媚娘"的曲子已经成为谶语,于是她出家当了尼姑,当年二十四岁。后来唐高宗到寺庙中,看见并喜欢上她,把她接回宫中,封为昭仪。后来又立为皇后。唐高宗死了,太子被立为君,这是唐中宗。她后来把中宗贬为庐陵王,自己称帝,名为"则天皇后",改"唐"为"周",把唐宗室几乎杀尽。她八十岁时死了,唐中宗得以恢复唐朝。在这个时候,唐朝的国运由于武则天,已几乎灭亡,后来才又重新振兴,所以说:"中绝于昭仪"。

唐玄宗因杨贵妃而致中原祸『乱』一唐玄宗天宝四年,以原蜀州司马杨玄淡的女儿杨太真作为贵妃,专门宠爱她一个。杨贵妃又收胡人安禄山作养子,用锦绣做大襁褓,让人用彩轿抬着。皇上听见欢笑声,询问原因。手下人回答说是贵妃在给养子安禄山洗澡。皇上赐给贵妃洗浴赐给安禄山的钱十分丰厚,让他们尽情玩乐后才散去。从这时起,安禄山出人内宫,整夜不出来,皇上也不怀疑。后来安禄山当了营州都督节度使。大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人侵扰『乱』中原,最后攻陷了长安。唐玄宗侥幸逃往四川,到了马鬼驿,将土又饿又累,都愤怒起来,杀了杨国忠等人,也『逼』迫杨贵妃上吊死了。中原祸『乱』,是由于杨贵妃亲呢接近安禄山而埋下的,难道不是杨贵妃招来的祸患吗?所以说"天宝召寇于贵妃"。

陈灵公与夏姬私通导致举国上下道德伦理紊『乱』--《左传》载,宣公九年,陈灵公与二位公卿孔宁、仪行父与大夫御叔之妻夏姬私通,三人甚至都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戏笑。大夫泄冶因而进谏说:"公卿公开『淫』『乱』,百姓没有了效法的榜样。"两位公卿大怒,杀了泄冶。第二年,灵公和孔宁、仪行父在夏姬那儿饮酒。灵公对仪行父说:"征舒像你。"仪行父回答说:"也像你。"征舒是夏姬的儿子,听见此话很痛恨他们。灵公出来后,他从马棚『射』死了灵公。

关于当权者因『迷』恋女『色』导致国家权力旁落甚至朝代更替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以上所举的例子就表明,在历朝历代,有的人葬送了国家,有的人失掉了自家『性』命,大多是因为『迷』恋女『色』而造成的。所以白居易在《题古家狐》中有这样的话:"褒拟之『色』善盅『惑』,能丧人家覆人国。"西汉的枚乘,也著《七发》感叹:"皓齿蛾眉,是砍伐『性』命的斧子";"越国美女在前侍候,齐国女子在后奉迎,往来游宴,在曲房幽隐处任『性』放纵,这是把毒『药』当成甜食吃,是在和猛兽的爪牙游戏。"苏轼则在《韩子庙碑》中更是写下了如下的警句:"有时,匹夫能够成为百世宗师,一句话能够成为天下的准则。"



老夫子品评忍经 4.酒

夏禹尽管深感美酒的甘甜,但因为深诸"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道理,因而疏远了酿酒人仪狄。周成王为了社稷天下,更是严正告诫百姓:严禁酗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一律格杀勿论。郑国的一位大夫嗜酒如命,后因在酒窖里长夜饮酒而遭诛杀。唐朝李适之曾任玄宗的左相,每天起来就饮酒,就如大海中的鲸鱼吞吸百川的水一样。因此,切莫自夸自己饮酒有海量而甘愿充当一个遭人唾弃的酒徒。晋朝王异曾劝诫爱洒如命的孔群:"你常喝酒,难道没看见盖酒坛的布,时间长了就会腐烂吗?"孔群却回答道:"你没有见肉,用酒糟腌了保存时间更长吗了'此一问一答,明眼人一听就能知道什么是箴言,什么是狂语。司马子反接受了谷阳的酒,用来解渴,结果醉卧不起,贻误军情,招致斩首;西汉灌夫因饮酒过量,居然在丞相田蚣的婚礼上使酒骂坐,结果使自己酿成了祸患。

【处世忠告】

酒多必失,吉多必危

自古即有帝王对酒的危害『性』的防范--《史记・禹本纪》记载,在禹的时候,有个叫仪狄的人善于造酒,禹喝后开始也觉得很甜美,但同时也引起了他的警觉,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使国家灭亡的人",于是便疏远了仪狄。另据《尚书・酒港记载,周成王告诫康叔时说:"你要严格控制有放纵狂饮的坏现象。如果有人报告你们那儿有聚众饮酒的人,你一定要抓住他们,不要让他们逃掉,全部抓住送到周朝来,我马上杀了他们。"

酒多必失,犹如言多必危--自古以来确有不少以酒为乐的酒徒,但他们大多落得悲惨的下场。《左传》鲁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有喝酒的嗜好,他为此给自己修了一个地客用作夜里饮酒的地方。庚子日,子晰用驷氏的兵甲攻打他,并将他的酒窖烧掉。郑伯有逃到雍梁,酒醒才明白已发生了些什么事。后来驷氏带领国人来攻打他,郑伯有死在了羊肆里。

晋代孔群,字敬林,他生来就喜欢喝酒,王导劝戒他:"你老是喝酒,难道没看见酒家盖酒坛的布,日子长了会变烂吗?"孔群却不以为然,回答说:"你没见过肉经过糟腌后不是更长久吗?"此一问一答,难道我们还不明白劝者的好意与饮者的狂妄吗?

皮日休也在《酒箴》中写道:"饮酒的道理,哪仅止于填充肚子。消愁取乐啊!甚至能够使在上位的人沉溺于『淫』靡,在下位的人成为酒鬼。因此圣人用献酒来节制它,用告训来让人明白。可是还是有身居高位的人被酒『淫』溺所腐化,以致国家灭亡;普通的人因酗酒,导致杀身之祸。"

过于溺酒,既伤个人前程,又误国家大事一纵酒者不仅贻误国家大事,而且还遭致杀戮之祸。据载,春秋时,楚恭王与晋厉公在鄙陵打仗。这时楚国司马子反口渴要水喝,仆人谷阳拿酒递给他。子反说:"拿下去!是酒。"谷阳说:'不是酒。"子反又说:"拿下去!是酒。"谷阳又说:"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它。结果喝醉躺下了。楚恭王准备开战,派人召见子反。子反以心里不舒服推辞了。楚恭王直接走进子反的卧室,闻至酒味,说:"今天这场战斗,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亡我的国家而不体恤我的民众,不要再打了。"于是杀了子反,班师回朝。谷阳进酒,并不是嫉妒子反,而是衷心爱戴他,却使他被杀了。

又有一例。西汉时有个叫灌夫的,汉武帝时,他进人朝廷做了太仆。此人『性』情刚直,喜欢喝酒。元光四年,丞相田蚣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太后召集各个诸侯去庆贺。当时窦婴、灌夫都喝得烂醉。灌夫敬酒依次到了临汝侯灌贤面前。灌贤正和程不识在悄声说话,没有起来还礼,灌夫大怒骂灌贤说:"你平常低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为年长的人祝寿,你又像『妇』人似地嘀嘀咕咕!"田蚣劝灌夫说:"程不识和李广两人都是东西宫卫尉,现在当众羞辱程将军,你难道不能为李将军留点面子吗?"灌夫说:"今天就要被杀头,哪里还知道什么程将军、李将军!"窦婴见状,挥挥手让灌夫出去。田蚣很生气,于是就上折奏告灌夫在颖川肆意妄为,要弹劾灌夫。窦婴救助他,说灌夫是因酒醉而犯下了过失。皇上让他争辩,汲黯。郑当时都说窦婴说得对。可是太后很生气,不得已,就杀了灌夫和窦婴。



老夫子品评忍经 5.地质

不听邪恶的音乐者,为清高的人伯夷;将郑国的靡靡之音取缔者,是圣人孔子。魏文侯不喜欢雅乐,而沉醉于郑、卫两国的靡靡之音;唐明皇不爱听奏琴,而是拿外族音乐来解闷,致使两位君主成为后人讥笑的对象。《霓裳羽衣》这样的舞乐导致朝政疏离,祸『乱』发生;唐明皇的欢快之声不正是变成了一曲悲歌吗!《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歌曲,导致朝政松懈而亡国。陈后主一时的欢笑不是变成了永久的哭泣吗!作为权贵者整日享受荣华富贵,挥金如土,享受声『色』犬马,享尽荣华富贵,买来女子教他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但最后也落得自己被杀,并殃及父母兄弟与妻儿。这正是妖曲未尽,死期已到。声『色』如此祸国殃民,难道不应该拒绝它的诱『惑』吗!

【处世忠告】

妖曲未终,死期已临

拒绝不高雅的音乐是每个圣人都必须要做到的一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恶浊的颜『色』,耳朵不听恶浊的声音。"恶声,就是不正派的声音,但凡可以使人的心『性』变坏的声音都是恶声。伯夷是一名最清高的圣人。他是孤竹君的长子,让国位给他人而归隐于首阳山,出于讲忠义,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饥饿而死。

郑国的音乐是靡靡之音,这种音乐最能『迷』『惑』男人的『性』情,使男人沉醉于女『色』的诱『惑』。所以,孔子在回答颜渊提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就明确表示:"需要禁绝郑国的音乐。"

喜欢卑俗『淫』『乱』音乐的皇帝也会"贻笑于后世"一据时记・乐记》记载,魏文侯询问子夏:"我正襟危坐来听古乐时,不仅听不懂,而且还感受到恐惧;而当我躺着听郑卫的音乐时,却不知疲倦。请问古乐和新乐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不同的效果呢广'子夏回答说:"古时,天地合顺四季调和。现在你所喜欢的,是靡靡之音吧?""请问靡靡之音是从哪儿产生的呢于'子夏回答说:"郑国音乐喜欢毫无节制,放纵意志,使人心志变『淫』邪;卫国的音乐倾向于烦冗,劳人心志,都是沉『淫』于『色』,损害了德行,不可取。"与魏文侯类似,唐明皇还未听完一曲琴,就会急忙叫弹奏者终止:"快召花奴拿揭鼓来,给我解解闷。"所谓"花奴",出自汝阳王李进曾经戴着研硝帽奏曲,皇上亲自摘红槿花『插』在他的帽子上,并给他取名叫"花奴"。而"羯鼓",则是外族的音乐。

魏文侯、唐明皇两个君主所喜欢的,都不是古代先哲圣王的雅乐,只是喜欢卑俗『淫』『乱』的音乐。二人都因此而成为后来人们讥笑的对象,所以说"贻笑于后世"。

纵情于娱乐,非乐实悲,非关实哭一唐明皇在中秋之夜梦见罗公远游历月宫,看见仙女几百人,佩着白『色』的丝带,穿着宽衣,在广庭中舞蹈。唐明皇问:"这是什么曲子?"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明皇于是暗记曲子的音调,然后教官人学着唱用来娱乐,于是懈怠于国家政事,致使"安史之『乱』"发生。那时候,中原纷扰,唐明皇有幸逃到四川,所以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舞衣曲。"这难道不是"非乐实悲"吗?

陈后主天天与群臣孔范等人在后庭设宴饮酒,称呼他们叫"押客",让各贵妃与客人歌唱应和,歌曲名叫《玉树后庭花》,国君大臣酒酣歌舞,每每从傍晚到早晨。从此以后文臣武将涣散崩解。开皇四年,隋朝大将韩擒虎等来攻打,陈后主自己跳人景阳井中,那些当兵的从井口往下看,准备往下扔石头,陈后主大叫,被用绳拉上来,与张丽华、王贵妃一起,俘获到了隋,陈国于是就灭亡了。据说在陈国被灭亡时,晋王想要收张贵妃为妃子,高颖说:"周武王灭了殷,以后把姐己也杀了。现在不应该收纳张丽华。"于是命令杀掉她。所以胡曾写道:"陈国机权未有涯,如何后主恣骄奢。不知即人宫前并,犹自听吹玉树花。"这不是"非笑实哭"又是什么呢?

沉醉于美『色』,妖曲未终,死期已临一晋朝石崇,晋武帝器重他,让他当了荆州刺史。他在荆州任上横行霸道,并靠航运发了财。与富人王恺在奢侈浪费上比高低,另在河阳建立了一个名叫"金谷园"的别墅,这个别墅还有一个名字叫粹泽。用三斛真珠买来一个姓梁的女子,教给她唱歌跳舞。她擅长吹笛,因为是用珍珠买来的,所以取名绿珠。孙秀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来要绿珠。石崇不给,孙秀生气了,于是就藉以别的事端来诬陷石崇,并劝赵王司马伦杀掉石崇。石崇正在楼上宴乐,这时候赵王司马伦的兵来了,石崇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得罪了君王。"绿珠说:"我应该死在你面前来报答你。"于是跳楼『自杀』了。石崇被抓起来后,被押解到东市杀掉了。母亲兄弟妻子儿女都被杀了。这时难道不是"妖曲未终,死期已临"吗?另外,《陈纪》记载,陈后主自己谱制乐曲,弄来很多官人,教她们歌舞,由此而导致自己被杀,国家灭亡,不也是这样吗?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诗写道:"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老夫子品评忍经 6.食

吃喝是人的重要欲望。一个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个人渴了,喝什么都甜,这种感觉上的错觉正是因为饥渴所害的。饥渴可以使人的口腹感觉破坏,贫贱可以使人的心志遭到破坏。如果面对钱财仍能作出符合道义的选择,那么就可以成家立业并远离耻辱。子公只因用手指沾点甲鱼汤尝尝,很快招来祸患;华元因没有分羊肉汤给车夫喝,遭到惨败。瘐悦不给刘毅熟肉吃,是因为他还没有做官;罗友被人看做是讨饭吃的傻子,实际上他却有非凡的才能。诚如《易经》所言:"舍弃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却观望别人手中的食物,此封凶。"因此,喜欢饮食的人,人们就会认为他卑贱。

【处世忠告】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饥渴损及人的口昧,贫困卑下伤害人的心『性』一《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任何东西都是美的,干渴的人喝任何饮料都觉得是甜的。一个人不能品出饮料食品的正常滋味,是因为饥渴造成的。实际上,岂止口腹会被饥渴损害,人心也是如此。如果人们能够经常培养心志,不使其遭受口舌肚皮那样的饥渴,他就不会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忧心忡忡了。"我们每个人可能也有过孟子所说的这种体会。人在非常饥渴的时候,突然得到吃喝,即使不香甜也觉得很香甜。这是因为人一旦饥渴到这种境地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不但口腹会被饥渴所损害,甚至人的心『性』也会被贫困卑下所扭曲。一个人一旦在面对钱财利益时,没有时间选择如何利用它的正确道理,他就会胡作非为。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不为口腹饥渴所害,不为贫富变化而改变他的心志,那么就不会担忧自己不如他人了。

专讲吃喝的人,必遭人贬斥一宣公四年,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一只鼋。子公宋和子家正要见灵公,子公的食指动了动,指给子家看说:"哪天只要我食指动了,一定会尝到美味。"进人宫中后,厨子将要收拾鼋,两人相视而笑。等到吃到鼋时,郑灵公把子公叫来,却不给他吃。子公为此而非常生气,把手指伸人锅鼎蘸了一下,尝了一口后便出去了。灵公为此而很生气,想杀子公。然而,子公却与子家谋划好了。夏天时,杀了灵公。

宣公二年,宋国将要和郑国交战,宋国大将华元杀羊给士兵吃,没给他的车夫羊斟。等到交战时,羊斟说:"从前吃羊,都是你作主;今日的事,是我作主。"他擅自把车驾人郑国军队中,宋国被打败了。君子认为羊斟不是人,为报私仇而使国家遭受失败,人民伤亡。此事的起因实际上很简单,羊斟是华元的驾车人,因为没有分到羊汤而生气,于是把战车直接赶进了郑国军队中,因此华元被郑国所擒获。所以皮日休《食箴》写道:"羊羹不及,华元受其谋;鼋羹不均,子家肆其祸。"

当前:第2/2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