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座不孤城》第3/98页


  今天外面的气温十二度,他只穿了暗色竖纹衬衣和休闲裤,手上拿着一本东西,很随意地走下来,朝二楼看了看。
  当看见大客厅单独亮着一盏台灯,唯有一个穿着黑色毛衣的女生坐在光源边,手边一本书加一个玻璃水杯,十分的清简,他有些意外,正好那女生抬眼和他对望,瞬间让他有了错觉,好像隔着一片海,视线中浮现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他止步,然后来到墙的一边,顺手帮她开了头顶的两盏灯,正要离开,听见她开口问道:“请问你,你也是来参加周五的读书交流会的吗?”
  他转过身,回答她:“不是。”
  “是吗?但我看你手上拿着一本书。”
  “嗯,这本是教材。”他解释了一句。
  “哦,是我弄错了,不好意思。”她觉得自己贸然搭讪实在欠些火候,仓促间收回了目光。
  却没料到,他在她的搭讪后,很自然地走了过来,来到她的身边,礼节性地保持一个距离,借着光看她手边的那本书,目光安静地停留在那蓝白相间的书皮上,像是看一件尘封已久的东西,光默然地照亮了他那极为好看的侧颜,在这样一个清雅宁静的角落,一道修长的剪影定格在墙上,一种温和的气息悄无声息地服帖在她衣服上。
  然后他缓缓地把手上的教材放在桌上,坐到她对面的座位,举止妥当,礼貌地说:“其实我没想到近期办的读书会这么冷清,结果只有一个人,不管怎么样,谢谢你捧场。”
  柏子仁想了想说:“我觉得这里的环境很好,路程也方便,离我的学校很近。”
  “你在这附近读书吗?”
  “对,我在工业大学读研一。”
  他微笑了一下,但丝毫没有进一步打探她隐私的兴趣,而是拉回了主题:“你平常都喜欢读些什么书?”
  “其实我基本不怎么读书。”柏子仁拿起手头仅有的书,“除了这一本,不过也是很久之前买的,最近在重温。”
  他看着灯光下的书名,说道:“看得出有些历史了。”
  “怪我没有好好保养。”柏子仁放下书,看了一眼他携带的教材,外面包着牛皮纸,猜不出是什么内容,但凭此可以知道他是爱惜书的人。
  “你说你基本不读书,那是凑巧找到这里的?”
  柏子仁沉默,在他墨色瞳孔的注视下,内心意外地起了一种以往从未产生过的变化。
  “我是上网搜到的,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其实我找来这里的目的只是想找一个人交流。”
  他安静的神色表明正在耐心倾听她的话,并且不觉得她有多么异类:“很正常,有些话对陌生人反而更容易说出口。”
  “真的?那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
  “有,我猜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
  柏子仁看看他的脸,又看看桌上那本包着封皮的神秘教材,慢慢地问:“这本是什么内容?”
  “哦,这是一本哲学教科书。”
  “啊?”她始料未及。
  他伸手拿起那本有些厚的教材,坦然道:“其实是和我的工作有关。”
  “你的工作?”
  “我是一个教书匠,教的课程是哲学。”他说,“平常在这里做兼职。”
  “哲学。”她轻叹,心想自己对哲学的了解仅限于课堂上那些最基本的定义,除此之外一无所知,于是费力回忆了一下,“是对世界本源的研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记得没错的话?”
  他没兴趣在课外纠错,稍微思考了一下后温和直白地说:“哲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词源是爱智慧的意思,简单地说是一门能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同样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
  “那是我记错了?”
  “不,关于哲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他说,“你说的也没错。”
  柏子仁双手交叠在自己的书上,沉吟道:“嗯……听起来很有趣,可惜我读得太少,知识浅薄。”
  “每个人的兴趣方向不同。”他说着又看向她手里的那本书,目光如宁静的浩瀚星辰,“就像是你喜欢的,我可能也一无所知。”
  顺着他低下来的目光,柏子仁慷慨地把《漠漠的河》推至桌子中央,简单介绍:“这本书是我高一时候读的,算是青春类文学,大概讲的是一个少女休学后周游各地的故事。”
  他伸手拿起她的书,垂眸详细地凝视封面。
  正好让她看清楚他按在书上的那只手,修长干净,骨节有力,看起来十分舒服,重点是他拿书的姿态从容雅致,好看得让人移不开眼睛。
  他仅看了一会,并没有翻开,只是问她:“你觉得很好看?”
  “嗯,里面有很多风光的描写,像是青岛的海,西北的大漠,还有坝美村和孔雀湖。”
  他慢慢点了点头,认真的“嗯”了一下表示回应。
  “还有里面的爱情,友情和亲情。”柏子仁琢磨着寻找各种措辞,“怎么形容呢?我觉得很真实,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读过去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从头到尾都会被人物的情绪感染。”
  他一直听,却始终没有翻开,只是看了看书封,指端游移在书名上,一会后礼貌地递还给她。
  看出他对此没多大兴趣,柏子仁也没失望,毕竟他看上去就不像是会读这类书的人。
  柏子仁收好自己的书,找了一个话题:“你能推荐我一本书吗?你最近读的一本就好。”
  “我最近读的是一本游记随想,有兴趣读这类型的吗?”
  柏子仁点头,很快拿出自己的便签本,认真记下他接下来说出的书名,一边记一边偷看他一眼,发现他在低头检查她写的字,一联想他教师的身份,她握笔的姿态都很庄重。
  写好书名,她又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慢慢扯下来递给他,鼓起人生最大的勇气:“这是我的名字。”
  “柏子仁。”他读了一遍,抬眸看她,“记得以前吃的中药里有这一味。”
  “对,就是那个,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名字是一味药名很奇怪,但胜在好记。”
  还未等她开口要求,他已经很自然地拿过她的笔,大方地落在纸上,在她的名字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
  “这个是我的。”他写完交给她,“很高兴在这里认识你。”
  她低头看纸上舒缓绵延的三个字,在心里默念:“程静泊。”
  若说以前不太在意人如其名这事,这一刻倒觉得挺玄妙的,在她见过太多的名字后,唯独他的名字和他本身最熨帖。
  “你在这里做兼职,每天都在?”她试问。
  “这个不一定,如果没要其他紧事的话,周五晚上会过来。”
  “请问你平常在哪里教书?”
  这个问题他没有立刻回答,似乎在迟疑有没有必要把真实的个人情况告诉她。
  她等了好一会儿,猜想是要不到答案了,才听到他出声:“财经大学,和这里的高校区正好是一南一北。”
  一瞬间,她心头涌上一种别样的情绪。
 

☆、第三章

 《漠漠的河》的主人公何漠,在高三休学后的某天留给家人一张纸条,独自背包出门远行,游历山水,风餐露宿,前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在路上,平安归家后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里有真实的陈述,也有虚构的情景。
  对当年只懂得闭门读书的柏子仁而言,何漠的游历更多的是一段猎奇,然而让她心有触动的是何漠和周围人之间的感情,真实质朴,没有任何矫饰,爱人是温柔又忧郁的,时近时远,飘忽不定,朋友是慷慨又义气的,漫漫长路,兼走一程,家人是坚定又永恒的,风风雨雨,常在身后。
  第十七页,何漠在离家三天内第一次打电话回家,在电话里求得父母的谅解,她保证会注意自身安全,定时和他们联系,父母虽然对她很失望,但也知道劝不回她,相比责难,更多的是忧心,她大哥何言提醒了一句,他手机二十四小时开着,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
  第八十一页,何漠写道,每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第一件事是找到当地的银行,然后就发现家人的及时汇款,因此她从不为钱的事情犯愁。
  第一百十五页,何漠发短信给何言,说她想家了,何言回复,想家就回来,她说还不到时候,只是真的很想吃家乡的腐乳肉粽,何言问她要了地址,三天后,她在小旅馆收到一个包装很严实的小箱子,打开后发现除了她索要的,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从头至尾,何言扮演的是一个默默支持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亲生妹妹快乐,远离烦恼。
  何漠谈及何言时,很庆幸地说了一句,她感谢爸爸妈妈先拥有了他,感谢他先来到这个世界摸底,再告诉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当前:第3/9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