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图书馆》第20/392页


  见同学们已经到齐,越星文轻声问道:“大家都查了相邻的病房吗?”
  刘潇潇点头道:“我早上起来第一时间去看了,隔壁6床到14床的病人全都没事。”
  邹宇航紧跟着道:“我隔壁的19号病人死了,你们刚才出门应该看见了护工推着个病床往外走吧?盖着白布的那位,就是19号。”
  越星文昨天推理时锁定了两间嫌疑人病房,嫌疑最大的就是19、20、21号,三人都从事医疗相关行业。其中,19号是一位医学院的退休教授。
  越星文皱了皱眉,继续问:“右侧走廊什么情况?”
  柯少彬说:“44床不在了。”秦露补充道:“我隔壁36床老太太也没了。”
  越星文若有所思:“死了三个?”
  看来凶手有所收敛,第一天夜里杀掉5人,第二天夜里杀了3人。
  但是,19床病人的死让越星文百思不得其解。他昨天重点怀疑的就是19、20、21床的三位病人,结果19号居然死了?是凶手丧心病狂直接杀掉了隔壁床的病友,还是说,凶手就是医生,在随机作案?又或者,他的推理出现了失误?
  越星文拿出这几天整理的笔记,看着上面的资料陷入了沉思。
  既然19床已死,那么,嫌疑人的选项就只剩下四个――
  A、20床,55岁冠心病患者,名叫周衡,从事药学相关工作;
  B、21床,56岁患者许大鹏,曾经当过医药代表;
  C、主治医生萧文,长时间留在心血管病区;
  D、30岁住院医师马平,一年前调到这家医院,也符合长期作案的条件。
  这四个答案都是越星文推理出来的,只不过……他的分析真的全面吗?
  越星文总觉得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线索。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的资料。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顺着推理既然推不出来,那就从结果反推原因,也就是逆向思维。
  他找不到A/B/C/D这四位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又觉得凶手的行为十分怪异,但他知道凶手作案的结果,之前死了20人,这两天又死了8人。他可以从结果下手,寻找线索和证据,反推出谁是凶手。
  越星文脑海中豁然开朗,他立刻起身看向柯少彬:“柯少,去你的病房,打开笔记本电脑,不管什么嫌疑人了,我想直接从现有的资料里重新找凶手。”
  为免一群心脏病患者聚在病房会被医生骂,越星文朝周围的同学说道:“大家先回去吧,我跟柯少分析一下资料,有结果了再跟大家讨论。”
  同学们回去等消息。
  越星文和刘照青一起来到柯少彬的病房,他顺手将旁边的凳子拎到病床前坐下,问道:“柯少,你拷了医生办公室电脑里的全部资料,对吧?”
  柯少彬点头:“对,第一天就拷了。你要查什么?”
  “在所有资料中检索死亡病例,先把死在心血管病区的病人全部找出来。”
  柯少彬飞快地在电脑中输入信息,检索关键字。
  不出十秒,电脑屏幕中就列出了一大排病人的资料。除去今天凌晨死亡的3人和昨天死亡的5人外,最近一年,在心血管病区死亡的患者总共有48人。
  越星文凑过去看了一眼:“死于呼吸衰竭、脑出血,这些跟心脏无关的病例可以去除。还剩下多少?”
  柯少彬锁定了死因是心肌梗死的患者,说:“还剩33位。”
  越星文道:“做一下数据分析,将几天内集中死亡的病例挑出来。那种隔很久才死一个的,作为干扰项剔除。”
  凶手的作案风格是“屠杀”,他不会一次只杀一个人,那些隔了很久才死一个的,应该是真正死于突发心脏病的干扰项,和凶手无关。
  柯少彬根据死亡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病例排好,隔好几天只死一个的干扰项全部剔除后,他道:“还剩26位。”
  越星文说:“死亡时间在白天的,全部去掉,只留凌晨的。”白天病区人多口杂,凶手无法作案,但心血管病区也有可能出现意外死亡的患者,这些也都是干扰项。
  柯少彬剔除白天、傍晚时分死亡的病例,将死亡时间在凌晨的全部挑出来。他看向电脑屏幕,激动地说:“剩下的病人正好是20个,跟昨晚夜间考场的怪物数据对上了!”
  刘照青看着这些病例,紧紧地握住了拳头:“看来,这20个人,就是之前被凶手给干掉的全部受害者?”
  越星文点了点头,冷静地说:“从这20个病例当中,找出第一个死者。”
  柯少彬迅速锁定了死亡时间最早的目标:“是一位78岁的老年女性,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时间是6月1日凌晨2点10分。”
  越星文指着这份病例,笃定地说:“这位老太太,就是凶手杀掉的第一位受害者。”
  柯少彬和刘照青激动地看向越星文――他用资料库数据分析、反推理的方式,精确锁定了凶手在半年前杀死的第一个受害者!
  只有找到第一个死者,才能根据心理学的角度,反推出凶手的作案方式。
  越星文道:“我昨天的推理出现了失误,因为,凶手昨天作案已经不是第一次,他对心血管病区的环境早就了如指掌,不需要先杀近的、再杀远的。”
  越星文顿了顿,继续说:“第一位受害者死于半年前的6月1号,找出同期住院的全部病人和值班医生,再跟这两天住在心血管病区的病人、医生做一下对比。”
  既然凶手是长期作案,那么,第一次案件发生时现场的所有人员,和本次案件发生时心血管病区的所有人员进行对比――两次案件都在场的,就是嫌疑最大的。
  柯少彬开始飞快地检索。
  第一位受害者死于6个月前,当天病区住院的病人总共有40个人,值班医生正好是萧文、马平;而这40个人当中,跟这两天心血管病区的住院病人重合的,有两个人。
  一个叫朱远伯,目前住在VIP-1号病房。一个叫许大鹏,目前住在20号病床,是越星文昨天锁定的嫌疑人之一,并且从事医药相关行业。
  越星文道:“对照第一个死者的病床号,和这两位嫌疑人的距离。”
  柯少彬查出他们半年前住院的病床号,惊讶地说:“6个月前受害的老奶奶,当时住在10号床,两个嫌疑人,许大鹏当时住在40号床,而朱远伯……住在死者隔壁的11号床!”
  ――这才是就近原则。
  昨天,越星文的分析理论其实没错,只是他搞错了凶手第一次作案的时间,他锁定的嫌疑人是基于凶手“初次作案”推理出来的。但事实上,昨天并不是凶手初次作案。
  凶手真正第一次作案,是在半年前。杀掉的是隔壁床的病友。
  这道附加题,并不是只有A、B、C、D四个选项。
  被他漏掉的“E选项”,目前住在VIP-1号病房的神秘病人,或许才是真正的答案!


第16章 心血管病区11
  既然确定了附加题的选项,接下来,就是用“排除法”找到最佳答案。
  越星文看了眼笔记本电脑里的20份病历,朝柯少彬道:“根据死亡时间将病例重新分组,病人集中死亡总共发生过几次?”
  柯少彬迅速整理出一份表格,道:“一共有四次。6月1到3号死了5人;8月10到13号死亡7人;10月15到20号死亡8人;我们住院的时间是12月24号,两天内又死了8人。”
  越星文仔细看着四组病例,继续说:“把四次案发时留在心血管病区的病人和值班医生、护士,全部整理出来,找出重合度最高的名单。”
  柯少彬按姓名排序,通过表格一对比,答案就非常清晰了。
  越星文将刚才确定的五个选项记在一张纸上,分析道:“第一位,20床病人,过去几次案发时他都不在场,这回是他初次住院,完全不符合作案条件,可以排除。”
  越星文说着就将“A选项”干脆地用笔划掉,继续分析:“第二位,21床,56岁许大鹏,曾当过医药代表。6月1日、8月10日案发时他都在场,但10月15日的那次他并没有住院。也就是说,病人四次集中被害,他缺席了一次,他不是凶手……而是关键的证人!”
  “第三位,主治医生萧文,今年正好当住院总,几乎每天都在心血管病区,目前还没法排除他随机杀人的可能性,先待定。”
  “第四位嫌疑人,30岁住院医生马平,夜班时间不固定,6月1日、8月10日两次案发时他都不在现场,也不符合作案条件。”
  三人将目光放在最后一个选项上。
  E选项,经过数据库资料分析,找出来的潜藏病人。
  越星文看着这个名字,微微眯起眼:“最后一个嫌疑人,朱远伯,55岁男性,药厂退休职工。6月1日、8月10日、10月15日、12月24日,每次病人集中死亡时,他都住在心血管病区。第一次案发时,他就住在11号床位,距离第一位死者10床的老太太最近,他是凶手的可能性很大。”
  越星文看着纸上剩下的选项,用笔将两个名字圈起来,道:“萧文,朱远伯,凶手就在这两个人当中。”
  原本复杂的局面经过数据对比整理,局面终于渐渐明朗,答案也变成了二选一。

当前:第20/39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