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农家子》第4/364页


房子有些年头,据说有百多年历史,保养维护的很好。祖宅是根,隔几年就会修葺一次,目前看来很是坚固,不用担心哪天睡着睡着就垮了。

院子里铺着青石砖,屋内地砖成色更佳。祖辈传下的家业真心不错,怪不得记忆中那次分家折腾的人仰马翻,要不是有族长等人出面,他家还不一定拿的到祖宅。

家里就他一个闲人,剩下没事干的就只有五岁以下的小萝卜头,不过都不在。院子里静悄悄的,婶子们都窝在自己房里做针线,完成童氏交代的任务,余下时间就归她们自己,不管是出门唠嗑还是做点私活赚私房,都随她们。童氏虽然待媳妇严苛,在河湾村众多婆婆中,却还排不上号,可见儿媳妇有多难当。

第一次出房门,钟庆然也不敢拄着拐杖到处走,在院子里转了转,就找个地方坐着晒太阳。温暖的阳光照的人昏昏欲睡,没过多久他就歪在椅背上。

迷蒙中感觉有人搭了块薄毯子在他身上,等他不堪其扰,被小子丫头们闹醒时,果不其然,腿上覆着一条毛毯。

要说这些天钟庆然最熟悉的同辈,莫过于四妹钟磬,再就是五弟钟庆涵,以及四叔家的两个孩子,六妹钟晓和六弟钟庆成。其他人,和他并不亲近,有一些甚至还隐隐对他有敌意。就算嫡亲的龙凤胎大哥大姐,对他的感情也是淡淡的,仿佛应付一般,只偶尔过来看一次,其余时候连个人影都不见,看护的任务都交给刚八岁的四妹。

看来爷奶的偏心对待,让钟庆然非常不得人心,大人还晓得遮掩一二,孩子便容易暴露内心。

原主有受到爷奶偏爱也不是毫无缘故,那时他还很小,四叔刚娶亲,一大家子去给外曾祖母过寿,途经曲埠桥时,他死活闹着不愿过去。当时爷奶就对原主很是疼爱,看见三孙子哭闹不休,就让大队人马停在桥边,拿出当礼物的糖果糕点哄他,却怎么也哄不好。看到侄子都快哭的背过气去,其他有意见的叔婶也不说话了。

哭到声嘶力竭时,曲埠桥轰然倒塌,把钟家人吓得面无血色。朔江可不是一条小河,河面宽敞无比,曲埠桥这段是附近最狭窄的地方,周围十里八乡要到江对面,只有两种方法,要么绕远路走曲埠桥,要么坐船渡河。曲埠桥还是连通朔江两岸的交通要道,走这条路的外乡人也为数不少。桥垮塌时,桥上就有好些人,生还的还不足半数。

钟家人惊魂未定,童氏更是抱着哭累到睡过去的三孙子不肯撒手,老人家六十大寿不容错过,一家人心惊胆颤坐船过河,寿宴上也只勉强挂着笑脸应付。

打那以后,钟老爷子夫妇对钟庆然更加疼爱,爹娘叔婶们也关爱有加。那段时间是钟庆然过得最舒服的日子,随着时间流逝,除了爷奶爹爹以及少数几人一如既往对待之外,就连娘偶尔都会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更不用说其他人。

钟庆然倒是能理解,再多的恩情都抵不住长年累月的不公对待,看着自己儿女只能喝汤,他却吃肉,谁还没点小心思?

娘的想法很是现实,表现就是更加疼爱大哥。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大周朝非常严重,他都十二岁了,一天到晚还只知道玩耍,田里活半点不会,指望他还不如指望嫁出去的闺女。

这一点,原主压根没感觉到,他活的没心没肺,到了都是快乐的,也算是他的福气。

第3章

“三哥,这毯子是我和四姐一起拿的。”钟晓今年五岁,头发枯黄,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满眼写着求表扬,旁边还围着钟庆涵和钟庆成两小子,以同样的神情看着他。

钟庆然实在是有些无聊,倒是起了逗孩子的兴致,抬手拍了拍小丫头毛发稀疏的脑袋瓜子,也没漏过两个弟弟:“磬丫头呢?”

“四姐在河边,今天爷爷带人打鱼,哥哥姐姐们都去帮忙了,我一定会看好三哥。”钟晓拍着小胸脯保证。

胞弟钟庆涵也不落于人后,大声宣示着,连带才三岁的钟庆成都口齿不清地附和。

“能打到鱼吗?”

三个娃子齐齐陷入思考状态,这回被钟庆涵拔了头筹:“三哥,能的,能的,要是爷爷多打一些鱼就好了,自从上次吃过肉后我再没见过荤腥。”

“嗯,鱼,吃鱼。”钟庆成说着说着,口水都流出来。

钟晓也一副渴望的样子。

钟庆然听了,脸色有些不大好。这些天,他每餐都能进点荤腥,不是鱼,就是肉,再不然也有蛋吃,没想到家里情况糟糕至此。从他房间陈设和衣食住行倒是看不出来,常接触的弟妹们脸色虽有些黯淡,却也没太过,他就没往这方面想。

“真是馋嘴的丫头小子,那么想吃鱼,等三哥腿好了带你们去抓。”

谁想三个小家伙一副嫌弃的样子,还是钟晓为他解了惑。

“三哥,你每次带我们出去,都玩的忘乎所以,哪里有工夫抓鱼?”

钟庆然脸皮厚,被小孩子看扁,他也不恼。原主不过十二岁,在大周朝心性是长的慢,放到现代也就差不多这样子。何况他自己也是心大的,要不是环境突然大变,他也不会如此观察入微。往日行事完全凭本心,看人都依着本能,谁让他自小就有这份本事,活到现在,还没看走眼过。

“三哥保证,下回一定好好陪你们抓鱼。”

“三哥,你保证过很多次了,每次还不一样自个儿玩的乐呵。”

“呵呵,下回一定,下回一定。”

这头钟庆然一个劲跟幼弟妹赔不是,那头钟老爷子正带着三个儿子和大孙子跟他二弟三弟两家一起配合下网捕鱼。

钟家只有一条小渔船,分家时说好了,归三老爷所有,算是田地少分的补偿。其他两家最多一个月使用三次,其余时候就要去借。这次三家一起行动,另花钱租了一条。渔船本就不大,单靠一条船下网,收获很小,两条船一起拉网,捞到鱼的机会就大上许多。

河湾村位于清河弯道处,往东南几十公里注入朔江,村名由此而来。捕鱼是村民一大收入来源,因占收入的比重不小,河段都是按村划分,没人敢跨界作业。

捕鱼这事经验和运气都很重要,有时候忙活一天,只捞到些小鱼小虾的也不少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当前:第4/36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