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第251/258页
☆、第317章 未来
一 虽然在看海这件事情上有些尴尬,杨启泰一家还是在浦海度过了美好的一个礼拜――诊所那边已经是极限了,不能更多。
玩转了整个浦海,又带哥哥吃遍了心心念念想要分享的美食,这回诚诚总算没有留着眼泪不舍离别.所以说每个人都在成长,包括最小的诚诚。
两小只依依不舍地牵着手说悄悄话,“暑假你来看我,寒假的时候我就回去看你啦!”“好啊好啊!到时候我把好吃的都给你留着!”“嗯嗯,但是妈妈说了,我们要回来过年,因为奶奶很可怜,都没有人陪她过年……”
易慧芬也有话对杨小贝说,“我看你婆婆也不是个恶毒的,多半是有点缺心眼,你是年轻人,度量要大一点,别总是和她过不去。省的小周夹在中间难做!”她这也是老成持重之言。小贝的脾气她还不知道?典型的吃软不吃硬,周品正早就摸准了路数,只要好言好语都要商量,可是人家长辈会这样吗?
“我知道!那都是以前的老皇历了,你看我现在不是跟人家处得挺好的吗?”杨小贝耐心地说,果然,老妈的本色是不会变的,这就开始操心唠叨上了。
“知道什么啊?知道以前闹得都待不下去?”易慧芬恨铁不成钢,这是刚回来,人家也是看着孩子的份上各有隐忍,时间长了呢?过日子磕磕绊绊总会有的,她就是不放心小贝这个性子。
那边杨启泰也在和周品正说话,“你这回来了打算做什么?小妹也不能总在家闲着,她会很无聊的。”周品正点了点头说,“这不是刚回来吗,我也还在做调查,方向很多,一时之间还不好决定。至于小贝,她想上学咱就去找学校进修,要是想工作也可以想办法嘛!”
那些都不是个事,周品正自认为都能够做到,当然他最希望小贝在家休息,做全职太太享受就好――就怕小贝不同意。杨启泰特明白这一点,小妹是个有主意的,她想要做的,无论如何也要做到,不想做的,你帮她安排得再好她也不屑一顾。“那也挺好,看她吧!你们好好过日子,照顾好她!”
“放心吧哥!”周品正认真地说,“我早就说过的,绝对不会让她受委屈!”这句话他说起来最后底气,谁能够一去娘家住7年的?除了他还有谁?对于他杨家人现在自然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不过是出于哥哥的关心,例行叮嘱。
飞机带着杨启泰一家离开了,回去的路上,小两口也说起了这件事“休息还是工作?什么样的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讨论很久了。杨小贝还好说,一连工作了那么多年,基本都是全年无休的状态,这猛然一停下来,感觉好像放了一个大假,慵懒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她的工作也不显急迫,也许什么时候,她对什么又产生了兴趣,再重新上路也不迟。
周品正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初想的是回来继续进出口贸易的业务,谁知道这几个月看下来,好像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市场已经不像80年代初期那样有巨大的真空,国人是最擅长模仿和超越的,这几年一窝蜂地跟进,让市面上的商品从紧缺迅速发展到富余,甚至有一些盲目上马得太多,有糜烂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商品虽然还是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但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利润空间。最重要的是,时过境迁,以前的人脉、条件都已经不具备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优势不是很明显。
每次和杨小贝讨论的时候,她都会开玩笑地说,“既然回来了还做什么实业啊?直接圈地买房不就得了?”的确,这个时代还在土地改革的早期,在杨小贝看来简直就是白菜价,还不限购!
周品正总是不明白小贝常常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逻辑――要说房地产也是个新兴项目,可这是实打实的实业好不好,怎么就是贸易了?没有经历过后世房价疯狂飙升的人们,是永远也无法想象那过山车一样的上涨速度的,要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是什么?果断是房地产啊!
哦对了,还有股票。距离第一次浦海的股票认购证发行3年了,如果杨小贝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发行的时候可是无人问津,买的人并且坚持到最后的人好多都成为了国家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当然了,周品正这样的不算,他的财富累积太隐晦,几乎没有人察觉的情况下,他都已经身家……嗯,前一段听说过亿了?
不管会不会股票市场的操作,但是这个股票认购证总是没错的,他们又不缺钱,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不合算”的认购证到时候买买买不就行了吗?不过还是要控制一点,不要买得太嗨,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才好……
这样会不会有些欺负人?还是没有任何激情和难点?杨小贝摸着下巴想着,穿越人士玩得太嗨也不大好吧?人在做天在看,说不定哪个穿越大神还在监控她呢?要不要收敛一些?
蓦然发现回来到现在已经快十个年头了。当成孑然一身地闯进了老家,莫名就顶了小姑姑的名头,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竟然已经结婚生子,早就彻底融入了这个时空。
当初自己各种忐忑,各种纠结,实际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历史似乎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偏移,又强行沿着既定轨迹狂奔而去。她过得好好的,家人也都好好的,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让杨小贝一度都忘记了自己是个非本时空人士的事实。
刚回来的时候,她关注的是父母、自己的本身。而在遇到周品正以后,一切都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控。事实上她真还没有利用先知先觉做过什么,小龙虾算不算?其实也并不是没人吃,只是没有发扬光大。至于那些蔬菜水果,如果没有周品正的大力推广,也不过就是多了几样新品种而已。
所以影响是有点,但最多也就是个方向,最后得到现在的成绩,还是靠周品正和二舅他们的努力。有时候杨小贝也会自欺欺人的想,自己应该没有改变历史吧?即使有,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不是吗?
☆、第318章 菜篮子
一 如果按照杨小贝一贯的轨迹,貌似炒房啊,炒股啊都不是她的菜――不专业啊!除了买买买,她就两眼一抹黑。比如周品正问起来,“为啥要做房地产?”她要怎么回答?
还有一个问题,房价也好,股票也罢,都是经过几个跳跃性的上涨节点,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至少咋九几年的时候,房价迎来了第一次高速通道,那么在这之前,他们就买地,买房子,然后静等着人家涨价?
这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吧?周品正如今正当壮年,也不缺资金,现在他只想开创另一番事业,而不是单纯的赚取差价……好吧,这样说也不对,在周品正心目中,赚钱就是事业。
杨小贝努力回想几位房地产大佬的起家轨迹,颓然发现完全没有印象。人家玩转房地产的时候,她还在家里流鼻涕呢!至于以后的诸如“自传”“传奇”之类的,人家肯定会完美回避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政策,人脉,肮脏的py交易等等。
那么周品正做好了当“王石”“潘石屹”首富王健林等在后世呼风唤雨的大佬了吗?还是小打小闹,不用别的,只要在浦东承包一些地,到时候建新区的时候就妥妥地成首富了吧?
当然这都是yy,周品正除了钱,半分人脉都没有,贸然闯入这个官商密不可分的圈子搞不好被人家吃得骨头都不剩。杨小贝也不愿意让他去闯这个未知的泥潭。于是在她无法解释缘由,周品正开始做可行性调查以后,这件事情又被搁置下来。
“哦呦,今朝去晚了一点,又没买到新鲜蔬菜!”周母一早上就唉声叹气地回来了。上了年纪的人总是睡不着,于是自告奋勇地揽下了早上买菜的任务。如今东海的渔业资源还没有枯竭,浦海这边海货不愁买,肉、蛋等因为价格相对叫较高,贩子多也相对不缺,反而是最普通的青菜最紧俏。
当年杨小贝来的时候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说好的大城市,冬天吃的还不如乡下。只有白菜、萝卜等寥寥无几的品种不说,连这些都还需要抢购。这种情况到了现在也没有很大的改善。虽然现在比之前的计划经济灵活了许多,但是随着改革开发,涌入城市的人口也急速膨胀,供需严重失衡。
本来夏天应该是蔬菜最便宜的季节,但是高温不容易保存,便宜意味着不赚钱,反而导致只要稍微去晚一点点,就发现卖菜的摊子已!经!收!摊!了!这已经是周母这个月遇见的第三次,她就不懂了,难道真要在太阳升起前去菜场才能买到菜?
杨小贝喜欢吃素,连带着诚诚也喜欢吃蔬菜。他不像别的孩子小时候非得大人哄着恐吓着才勉强吃几口青菜,反而是无菜不欢,桌上没有蔬菜就小嘴撅得老高。没有买到宝贝孙子要吃的菜,周母唉声叹气了很久,下定决心明天5点就起来去买菜,“真是想不通啊,说是现在生活好了,还没有以前好买菜了,奇怪哉!”
“太早了天还黑着,您眼神儿不好,要不还是我去吧!”杨小贝说,周母老花得厉害,要是在哪里摔一跤反而麻烦。周品正也赶忙说,“那以后早上我去买吧,反正早上还凉快。”
周母有些不大乐意,年轻人贪睡,连她都睡过头了买不到,何况他们小两口呢?周品正又劝说了很久,才勉强同意了,说要是他们买不到,那还是自己出马。
真是,买菜都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了!杨小贝摇了摇头,忽然灵光一闪,“老公,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什么主意?当然是卖菜啊!她买菜的时间少,也没有遇见过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想到,其实在这段时间,首都、全国各大城市和浦海一样,都产生了“吃菜难”。事情一度严重到政府把这当成了解决名声的头等大事,好像就是在今年,中央还提出了一个浩大的“菜篮子工程”。
这简直就是瞌睡遇见了枕头,多好的机会!周品正最擅长的是什么?农业!拥有丰富的蔬菜种植及销售经验,手底下还有一大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简直不要太有优势。
为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此时的浦海市长正是后世的“铁腕总理”,在他的一手抓办下,菜篮子工程作为市民办实事的重大市政工程之一.兴建生产基地,增加副食品供应;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流通解决了市场副食品供应短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市场上副食品蔬菜等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当时还为菜篮子工程配备了专用车。
有政府的扶持,可以说在创业上会一路绿灯,绝对不会担心会遭到打压等不利情况。再说周品正在这方面早就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蔬菜出口到十几个国家,不仅仅是数量的优势,在严格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条件下,质量才是最大的优势。
此时政府急于解决供应问题,盲目地扩大基地,增加产量,却忽视了质量问题,导致农药超标、用量过多等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人们直到2001年以后才意识到这个缺陷,强行开始推广“无公害蔬菜”,比西方国家足足晚了几十年。
也不是说政府是考虑不周,实际上在初期,农业、蔬菜种植因为周期长,风险高,利润薄使得人们想方设法地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前,是没有人会去先考虑不良后果的。只有到了市场饱和之后,优胜劣汰下开始洗牌,才让粗放式、不科学的种植渐渐退出舞台。
当然还有我们的一贯风格――在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人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到后期糜烂才会想办法挽救,哪怕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譬如环保、食品安全……等等。
☆、第319章 开始
一 杨小贝这个灵光一闪的主意,两口子在家越合计越觉得有戏。周品正激动地抱着小贝“啪叽”亲了一口,“还是老婆聪明,有困难,找小贝果然没错啊!”
说干就干,周品正回来以后已经闲得够久了,让他觉得自己都快颓废了,现在终于有了合适的方向,当天就兴冲冲地出去找人找地找批条,甩开膀子打算大干一场。
周末来家里聚餐的大平不解地说,“哥,你在鄂北没别的出路,种种菜也就算了,这回城了还是要去种地,难道是种上瘾了?”周品正笑眯眯地说,“可不是!哥种地都种出经验来了,这一身好手艺费了不可惜吗?”
这家伙!搞得跟下乡当知青似的!大平看不懂了,人家知青回来都是想法设法做做小生意、找份工作,这辈子都不想再拿锄头了,阿正怎么就对种地情有独钟呢?嫂子的影响力也太大了吧?
在大平的心目中,这些年大哥在外地日子过得挺辛苦的。钱的确是挣了不老少,可那都是辛苦钱!每次问起来,正哥只会用两个词来总结,“种菜”“买菜”。没看见他都黑成非洲人了吗?反过来看看自己,在城里虽然说没有发财,但是衣食无忧,小日子也过得去,成天穿得人模狗样儿的,哪里不比正哥自在?
好吧,周品正本来肤色就黑,这些风里雨里的操劳,说是在做企业,但都是在田间地头打转,就没在办公室待过几天。久而久之就跟黑古似的,彻底黑化了。杨小贝对此没有什么感觉,刚见面的时候,他给自己的印象就是黑嘛!所谓黑者越黑,容易吸收紫外线他也没有办法呀!
可是在周家人及其朋友们的眼里,周品正那是吃了苦头的,怪不得周母现在态度那么好,连带着对杨小贝都和颜悦色起来了呢,那都是心疼的啊!以前儿子也黑,哪有现在跟黑炭似的?这些年在外地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作孽哦!
所以周品正在不经意间,还博得了不少同情分。对此他一脸懵逼――长得黑,容易晒黑怪我咯?
人的一辈子也就为了衣食住行在奔波,在大平这些老兄弟眼里,周品正钱也挣着了,房子车子都有了,还那么辛苦地创业干嘛呢?之前的事业又不会丢,在浦海好好享受富人的生活不好吗?为啥偏偏还要去跟泥腿子打交道,没得掉了身价。
这种想法其实是本地大多数人的思想。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后来浦海有钱人多吧?但是仔细一扒拉,除了祖上传下来的豪门――人都在特殊时期躲出去了,绝大多数的有钱人都是外地人,其中又与江浙一带居多。其次就是胡建、港岛……反正本地人很少。
也不能说本地人笨,懒,他们也都很勤劳,节俭持家。但是他们相对保守,谨言慎行,说白了就是没有魄力放手一搏。有人说是因为优渥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人说是生活的相对富足让他们不必去拼搏,总之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和老北京人一样,住在皇城根儿,拥有别人羡慕不已的户籍,占着寸土寸金的地界儿,其实过的是穷人的日子,还鄙视着所以的外地人。浦海人大致也就是这个状态。当然后世这两个地方的原住民还有一个一夜暴富的机会,那就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拆迁”!
多少几代挤在亭子间的人家,一朝拆迁就能够分得千万财产,代价是从市中心被迁徙到远离繁华的边缘,但这也没有人抱怨――毕竟凭空而得是大量财务早就让人眼红不已。
于是大家伙一合计,一辈子辛辛苦苦地上班、创业,没攒到几个钱,还有亏本的风险。可是混一辈子,到老了房子一拆,抖身一边就成了千万富翁。这巨大的落差让人完全不能接受啊,有谁还会去努力呢?拿着低保混日子,躺着等拆迁不就行了吗?
可是周品正从来就不是这种人。别人都认准一个工作做到退休的时候,他就放弃了吃香的岗位而选择下海。其实铁路上的装卸工再辛苦,比他跑单帮还是强得多。至少铁老大的福利那是出了名的好,工资待遇也不低,还有其他的隐藏福利。可是那又如何?他就是不喜欢循规蹈矩,没有激情的过日子。
大平他们不理解,你都这么有钱了,怎么还要去拼?周品正就更不理解了,我有钱跟我要做事业有冲突吗?自己这么一点身家,和普通人比起来是多一点,可是和那么多大鳄相比简直就是个小虾米。自己现在才三十几岁,正是黄金年龄,总不能混吃等死?
当年一起在街上混饭的小伙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成长早就有了不同的人生观事业观。混日子的仍旧在混日子,直到他老了,望着电视上某企业家不屑地说,“亿万富翁怎么啦?首富什么啦?那个时候还不是和咱们一起在街面上混饭吃的!”他的孙辈好奇地问道,“那为什么人家变成了首富,您就混了一辈子呢?”
老伙计睁着昏黄的眼睛想了半天,依稀记得有那么一个机会,人家过来找自己这些兄弟,说是看好了一个项目,让大家一块去乡下种菜……那个时候自己怎么说的?“侬脑子瓦特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