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之人生赢家》第3/268页



颜微妮听见妈妈缓缓的说:“前几天,老刘家卖了一盆君子兰。”

“卖的哪一盆?”

“那盆养了十几年的老兰。”

“哦,那盆养的是真好,那叶子绿油油的在花杆两旁站队似得排了好几排,我真没有见过几盆比它好的。卖了多少钱?”

“具体数,人家也不会往外透,但是老刘家的情况你也是知道的,儿子多,女儿也马上要出门子。我只知道那盆老兰一卖,老刘就立刻给两个儿媳妇每家送了八百元的彩礼钱,还给女儿置办了三转一响的陪嫁。”

“那么算,得卖了有两千往上。”

“嗯,老刘心眼多,不可能卖的钱都给儿子女儿,怎么着自己也多少得留点,我估摸着得卖了有三千。”

三千!颜微妮心里盘算:八零年时老颜同志的工资是四十多,这几年涨了不少,一百元左右?三千元什么概念?三年的工资!

老颜同志好像是披了衣服坐起来,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给家庭经济造成极大影响的话题,老颜同志问妻子:“怎么,你想卖咱家的君子兰?”

“你觉得是时候卖了吗?还是再等等?咱们没有老刘的先见之明,养的晚,卖不了他家的价。老颜,你说,这君子兰从去年年底蹭蹭的往上涨,到现在是一天一个价,这价还会往上再涨吗?涨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一阵沉默,过了好一会儿,老颜同志才说:“按道理讲,一盆花,就是再好看,不当吃不当喝,花个几块钱买来放家里装饰装饰还行,花个几千块去买,我想不通。”

“这二三十年,我们想不通的事情多了去了,可是不都发生了吗?”

又是一阵沉默,老颜同志说:“这君子兰热纯粹是人为炒起来的,一开始是五块钱买八块钱卖,后来是一百块钱买两百块钱卖,再后来是三千块钱买五千块钱卖。这就像击鼓传花,买在前面的人挣了,最后砸在谁手里谁倒霉。”

老爸威武!颜微妮不禁在被窝里给老颜同志鼓掌,颜微妮记得她家确实是在这场君子兰事件中幸免于难的,原来多亏老颜同志的理性决策。

“你说的对,可是,”妈妈说:“要是咱们身边的人都炒君子兰发财了,今天是老刘,后天是老周,大后天是老王,家家都有衬几千甚至上万的家底,就咱们家吃死工资?”

爸爸不说话,孟玉琴又说:“上次,在爸妈家里,妮儿她姑话里话外就有全家一起集资炒君子兰的意思,要是明天再提起来,我是应还是不应?”

“不应!明天要是玉兰再提,你不要接话,我来说。睡吧。”老颜同志重新躺下,说:“这君子兰的事,咱们,边走边看吧。”

“唉!这半年我患得患失的,跟着炒吧,怕把家底都赔进去,不炒吧,又怕被大家落在后面。”孟玉琴叹:“唉,人呢,就是没有前后眼啊!要是有前后眼就不愁了。”

妈!我有前后眼啊!颜微妮在心里呐喊:妈,我有前后眼啊!我知道将来会发生的事啊!只要您听我的。

第②章

日出,又是崭新的一天。

吃完早饭,老颜同志推出一辆二八的永久牌自行车,将颜微妮抱到车大梁上坐,然后一条腿跨过车座,一腿撑地,等孟玉琴抱着颜微曦在后座上坐好,踩着地的脚猛一蹬,一家四口朝爷爷奶奶家骑去。

爷爷家住的是市政府的家属楼,老老颜同志从小便极具数字方面的天赋,建国前参加了工作,如今是市税务局的大拿。六六年“五七指示”,所有干部及其家属都要下乡接受劳动人民的改造,老老颜同志带着妻子三个孩子在农村待了几年,在乡下,老老颜的老大,就是老颜同志爱上了村里最漂亮最有文化的姑娘孟玉琴。

一九七零年,老颜同志年龄已到二十,孟玉琴又是十里八乡一等一的好姑娘,奶奶看回城无望,不得不,同意了二人的婚事。孟玉琴婚后一年,便怀上了个孩子,就是颜微妮。

颜微妮还是胎儿的时候,上边发了回城的调令,税务局离了能干活的人还是不行啊!

敲开爷爷奶奶家的门,孟玉琴叫着“妈”,颜微妮颜微曦叫着“奶奶”,奶奶只对老颜同志笑着打招呼:“我大儿子建国来了。”

爷爷因为是干部,分的是当时少有的两室一厅,儿子女儿都分出去过之后,北边的卧室便改造成了书房。

颜建国拍拍孟玉琴的肩膀,去了书房陪爷爷下棋。孟玉琴赶紧殷勤的去厨房准备中午的饭菜,一会儿叔叔和姑姑两家都会来,十几口子的饭菜可不是短时间能备好的。

孟玉琴一上手,奶奶就离了锅台,拿个小土铲子去了窗台,颜微妮看到,奶奶家也养了三盆君子兰。

晕!奶奶这是还看不起妈妈呢!

奶奶一直以干部家属自居,一直看不上农村出身的妈妈,可是谁家往上数几代不是刨土疙瘩出身呢?爷爷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啊,颜家不就是比孟家早离开农门一辈吗?

这也算门不当户不对?

是,奶奶家以前的门楣是高,显赫的很,可现在没落了不是?那非要向前倒腾,谁还不是炎黄子孙呢?

过了一会儿,有人敲门,颜微妮去开门,是叔叔婶子和三个堂妹。在那个噩梦中,叔叔离婚了,三个堂妹都被婶子带走了。此刻,能再次见到妹妹们,颜微妮分外高兴。

婶子沈宝玲环视了一圈,看就只有孟玉琴一个人在干活,撇了撇嘴。叔叔颜爱国推搡着婶子往厨房走。

当前:第3/26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