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后的岁月》第118/147页


1934年2 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8 月奉调赣南省,任省委书
记。1935年1 月临危受命,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1935年2 月初,钟循仁在项英派出的一个营兵力的护送下,辗转来到了闽赣
省机关驻地安远。

钟循仁一到任,闽赣苏区领导层内部便爆发了一场关于部队去向的争论。

1935年3 月,闽赣省接到了中央分局最后一个电报指示,指示上说:闽赣省
要独立自主地坚持斗争,哪怕十年,十五年,如果万一不行,可前往闽南,与陶
铸领导的闽南特委会合。

据此,军中掌握实权的宋清泉、彭祜、徐江汉他们认为应该往闽中、闽南发
展。

而当时的省委委员、彭湃县委书记方志纯则提出,应该向闽北或闽西靠拢。
他分析说,闽北、闽西是老根据地,黄道、邓子恢等同志在那里坚持斗争,加上
群众基础好,地形有利,便于继续游击,保存力量。而闽南敌人力量较强,缺乏
斗争基础,“开辟新区”是十分困难的。

宋清泉、彭祜、徐江汉拒绝了方志纯的正确意见,领导部队向闽中、闽南方
向前进,部队便流动在顺昌、尤溪、德化、永泰等地。

在这样一次争论中,新到任的省委书记钟循仁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据方志纯回忆,钟循仁当时是“动摇于两者之间”。钟循仁何以会这样呢?

实际上,当时闽赣苏区领导权并未掌握在钟循仁手上。

尽管钟循仁革命多年,有一定的斗争经验,是个“好人”,但此人“很忠厚,
没有能力,抓不住权,统不起来”。而且钟循仁初来乍到,情况不熟悉。更何况
闽赣苏区领导层之间不团结,闹派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当时任省苏主席的杨道明回忆说,当时的闽赣省有两派,省军区为一派,省
委、省苏为一派,宋清泉、徐江汉、彭祜等把持着军权,他们蔑视省委的领导,
不把省委放在眼里。省委、省苏指挥不了军队。省军区领导人甚至做出一些共产
党人不该做的,违反组织纪律的事,省委、省苏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很显然,在这种“枪指挥党”的不正常的局面中,钟循仁是很难起到左

右局势的作用的,他只能对宋、徐、彭等的意见表示默许,即使不表赞同。

再说宋、徐、彭指挥着部队向闽南方向移动,一路上被敌军围追阻截,损失
惨重。

3 月间,闽赣省机关人员和部队从将乐出发,往顺昌、南丰移动,被敌两路
围追,被迫返回将乐,转往归化的沙溪、梓口坊。

4 月间,部队在沙溪与敌人战斗,队伍被打散,第十七、十八团与省领导机
关失去联系,军区部队只剩下六百余人。军区对所属武装再次整编,成立闽赣新
编第一团,下辖三个营。之后,部队继续向闽南方向移动。

5 月初,闽赣军区新编第一团进入德化永泰交界的戴云山区,然后从德化的
水口经永泰进入紫山。

紫山,是德化、永泰、仙游三县交界处的一座大山。海拔千余米,山峦起伏,
森林茂密。按说,此地也是个绝好的游击场所,如果闽赣军区余部能上下齐心,
团结一致,那也未必不能在此重新打开局面,干一番业绩。

然而,更大的不幸又降临在闽赣省苏及其属部身上,一个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在闽赣军区新编第一团上山不久,仙游、德化、永泰的白军和民团就把紫山
团团包围了。

此时,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参谋长徐江汉等再也忍受
不了这种在敌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游击生活的折磨,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
信心,当敌人大张旗鼓对他们施行诱降手段时,他们就把注意力转向求生的捷径
――把队伍拉出去投降。

在此,仅录彭祜叛降后在国民党福州反省院关押“感化”期间写的自首反共

当前:第118/1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