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几万里》第115/117页


  将谢琢黑绸般的头发拢在手里,陆骁抱怨:“我也得进宫跟着五皇子,朝中那帮大臣不安分,要多吓吓他们。我爹还不让我回去,要等朝局稳定后才能离开洛京。”
  谢琢含笑道:“少将军英武。”
  明明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声“少将军”,在凌北都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但陆骁总觉得谢琢叫起来,跟别的人都不一样。
  他揉了揉耳朵,又有些期待:“除了少将军,还有吗?”
  谢琢遂了他的意:“陆小侯爷,陆二公子,驰风,”挨着喊下来,他顿了顿,才尾音稍稍扬起,“哥哥?”
  陆骁背上骤然窜起一阵热意,觉得这声哥哥,由阿瓷叫来,实在是、实在是太过要命!
  “阿瓷,再喊一声好不好?”
  谢琢从铜镜中看他,意有所指:“晚上再喊给你听。”
  原以为要一天不能见面,没想到谢琢到了大理寺不久,就有宫中内侍前来,请他入文华殿轮值。
  大理寺卿一听是未来的陛下传召,立刻就放了人。
  汉白玉围栏上的血迹已经被冲刷干净,除紫宸殿化作了一片废墟外,整座宫城仿佛没有任何变化。
  大臣们进进出出,禁军值守,宫人们侍立等着召唤。
  只是御座之上,这片山河换了主人而已。
  谢琢踏进文华殿,站在阶下的陆骁跟感应到了什么似的,立刻偏头看了过来,随即毫不掩饰地挑起唇角,明显很开心。
  尚服局的人正在为李恪量身,新皇一旦登基,除龙袍朝服外,一应的常服等都要准备好才行。
  李恪一边抬着手臂,一边听高让念折子,见谢琢来了,他示意高让停一停,笑着道:“事务实在繁多,要劳谢侍读跟我一起在文华殿忙上一整天了。”
  谢琢恭敬施礼:“这是臣的职责所在。”
  李恪不由多看了几眼身穿绯色官服的人,心里想,陆骁说的确实没错,谢侍读长得跟玉人似的。
  诏书起草事关重大,容不得丝毫差错,他如今在朝中毫无根基,又尚未正式登位,谢琢与陆骁有那层关系,是现在的他难得能信任的人。
  况且,把人叫来文华殿,陆骁也不会整天都心心念念,望眼欲穿。
  这时,有茶水房的内侍端上来一杯茶,陆骁走过去,指节碰了碰杯壁,叮嘱:“还烫着,你晾一会儿再喝。”
  说完,一双眼便神采粲粲地盯着谢琢看。
  谢琢无奈:“站回去,殿下还看着。”
  陆骁“哦”了一声,才不情不愿地站回了李恪身边。
  先帝崩逝,治丧的事礼部虽然已经专门派了人负责,但诸如谥号等要务,仍会问到李恪这里。李恪与咸宁帝并无多少父子亲情,鉴于咸宁帝杀父屠兄弑子,残害忠良,在挑选谥号时,用朱笔圈了一个平谥,谢琢随即往礼部拟了诏令。
  内阁已将新帝登基后改元的备选都递了上来,虽然年号还没完全定下,但谢琢还是事先将改元的诏书草拟了两遍。
  一个上午过去,谢琢算了算,他竟拟了不下十道诏令。
  陆骁看着心疼,背对着门挡住谢琢的身形,轻轻帮他揉按起手腕来:“阿瓷可疼?要不要给你吹一吹?”
  谢琢眼里溢出笑意:“是你自己想吹吧?”
  陆骁不答,见没人注意他们,飞快地托起谢琢的手腕,蜻蜓点水一样亲了亲,理直气壮:“不想吹,想亲。”
  李恪提着朱笔,瞥见这一幕,觉得真是奇异。
  在凌北战场上,陆骁完全担得起“少将军”这个称呼,行军布阵颇为高妙,每在阵中,必会身先士卒,来去如疾风电火。扎营时,随便往旌旗下一站,就如一杆不折的银槍,令人心安。
  可在谢侍读面前,陆骁似乎不再是统帅千军的“少将军”,也不是站在他身后的“陆二公子”或者“武宁候”,就只是“陆骁”而已。
  莫名地,李恪生出了些许羡慕。
  天色黑尽,谢琢和陆骁一同乘马车去了千秋馆。
  往里走时,谢琢问起:“沈世子怎么没有一起回来?”
  “凌北饮食虽不如洛京精细,但很有特色,阿蠢特别喜欢吃那边的牛肉汤。他一听我们要快马赶回洛京,立刻去求我爹再收留他一段时日,说他之前在来凌北的路上,骨头被垫散了,现在还没长好,实在受不住长途跋涉,其实就是牛肉汤还没有喝够。”
  陆骁走到哪里都要牵着谢琢的手,像是要把前四个月缺的都补回来。
  谢琢想起在许三娘那里,沈愚听说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去凌北报信时,手中筷子都惊掉了的情景。
  千秋馆里间,宋大夫正在整理医案,见谢琢进来,眼神一亮:“我将炎心草减至三钱,另外加进了勿寒子,你试试这新药方的效用如何!”
  谢琢坐下后,将手腕递过去。陆骁站在旁边,又担心起来——即使从信中已经知道谢琢身体已经好了许多,可这种心情依然抑制不住。
  他想,他虽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但如今有了阿瓷,他便不禁贪求,和阿瓷在一起的时间能久一点,再久一点,莫要分离才好。
  半晌后,宋大夫收回搭脉的手:“较上次过来时,又好些了。”他朝陆骁笑道,“陆小侯爷从凌北送来的那些草药,有几种效果都不错。如今已入秋,若公子今年冬天再不犯寒疾,那病邪尽除便真的可期了。”
  三日后,李恪登基,改年号为“征和”,有“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之意,又尊嫡母皇后为慈圣皇太后,生母贤妃为惠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将宫务交接后,逐渐深居简出,少有露面。
  登基大典结束,李恪下诏,加开恩科,为朝廷取贤纳士。
  万象更新。
  作者有话要说:  比一个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心~谢谢看文
  ---
  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应劭注《汉书·武帝纪》
  ---


第78章
  大楚习俗, 加冠及笄前都不正式过生辰,以免惊动鬼神,将命收了去。
  谢琢的生辰在十二月十一, 因家中无长辈,便跟陆骁说好, 由他替自己简单束发戴冠即可,不用在乎那些虚礼。
  陆骁自己的冠礼随随便便就在中军帐里过了,但轮到谢琢加冠, 陆骁特意跑了一趟钦天监,让监官挑了一个最吉利的时辰。
  谢琢寅时就被叫起来了, 他看了看窗外黑沉沉的夜色, 困倦得睁不开眼。
  陆骁极为上心,他取来昨日就备好的祭祀贡品在老树下的石桌摆好, 又给谢琢披上厚厚的斗篷,戴好狐裘围脖, 这才牵着人出了卧房。
  悬挂的灯笼下,双手执着香,陆骁认真道:“祭告天地祖先, 今日阿瓷就成年了,望你们能保佑阿瓷无病无灾。”
  他又说了许多,然后将陆家祖宗的神主牌位也摆了出来,再次执香:“阿瓷是要与我过一生之人, 望先祖也能保佑阿瓷无病无灾, 如果保佑不过来, 就不用保佑我,只保佑阿瓷就行。”
  谢琢从不信天,也不信命, 更不信所谓的天道与命数,他更信自己。但看着陆骁认真的侧脸,谢琢也执起香,低声道:“从此刻起,希望我在此世停留的时间与陆骁一样长。”
  闻言,陆骁偏头来看谢琢。数息后,他又展颜一笑:“也好,我也不放心留阿瓷一人在世上。”
  祭告完,担心谢琢冷着了,陆骁先带人进了卧房,然后才去院中将神主牌位和贡品收起。
  确定吉时未过,陆骁又替谢琢将头发仔细束起,拿出准备好的素冠替他戴上,这才呼了口气,笑道:“加冠礼成。”
  谢琢碰了碰自己头上的素冠。
  今日,他正式及冠了。
  他没有家人,没有血亲长辈,但他有陆骁。
  觉得自己束发的水平是越来越好了,陆骁又牵了谢琢的手:“我也有礼物要送给阿瓷。”
  “是什么?”
  谢琢两个月前就发现,陆骁总是避着他悄悄做着什么。可在看到木盒中盛放的两枚一模一样的玉佩时,他还是惊讶了。

当前:第115/1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