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第2/15页


  同时,阿里巴巴创造了很多中国式的产品和概念,如“中国供应商”、“诚信通”、“支付宝”等等,这都是一些不熟悉中国经济和国情便很难被彻底了解的名词。
  《福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到阿里巴巴价值的媒体,当阿里巴巴创办不久,马云贴在湖畔花园墙上的报纸还没有干透的时候,它的记者就飞越太平洋找到了它。在第二年的一个评选中,这家严肃的老牌杂志就把它排为“全球最佳BtoB网站”的第一名。(我不明白福布斯的那几个编辑当初为什么不投点钱在这个公司里,如果那样的话,现在他们足可以去创办另一份《福布斯》。)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被搁置在全球领跑者的位置上,它必须替全世界的网络人、投资人解答那个听上去就很难的问题:到底互联网对于商业交易的价值有多大?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思考一个未知的“世界级问题”。是互联网和庞大的中国中小企业集群为马云提供了这个平台。
  中国社会未来面临的最严重的两个经济命题是,如何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如何拉平东南沿海与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差。所有考察中国问题的人,都不得不从这里出发去发现答案。
  当我们将这两个命题与“阿里巴巴-淘宝”模式联想在一起的时候,便会生发出很多的想象来。阿里巴巴让无数的中小企业摆脱了传统销售渠道的控制,得以用最低的成本进入到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速度,它让最偏远的工厂主都有机会对全世界的人吆喝一声,只要你的商品能够吸引眼球便会有人马上来卖你的货!而淘宝网则为无数渴望创业的年轻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如果你想做生意,你甚至不需要去租店铺和雇佣员工,只要有一台电脑,你就拥有了一份可能带来财富的职业。
  马云计算过,中国每年渴望做出口贸易的企业超过500万家,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在2000万上下,当今中国还有三万亿元的库存商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谁能为这些公司服务,谁能让那么多人都有工作,谁能把那些库存一一盘活?
  也许你已经听出来了,阿里巴巴的价值,便隐藏在这样的描述之中。
  五
  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
  这是本书作者郑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也是所有购买这本书的读者最想一下子就弄明白的,但现在看来,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郑作时清晰地回溯了阿里巴巴六年成长历程,并对这家公司每一个业务模块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描述,在此之前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对外界如此坦诚地公开这一切。但是,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还是一个谜。
  连马云都认为自己不知道。他对郑作时说,“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个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3)
2003年,当所有人都认为阿里巴巴将在BtoB领域深度拓进的时候,它突然创建淘宝网,正面挑战全球CtoC领域的老大ebay,而在2005年的夏天,它更是转而收购雅虎中国,在搜索和门户领域插上一脚。那么明天,它还会做出什么?
  现在来看,唯一有的解释是,马云还不想让阿里巴巴定型。他认为阿里巴巴还有很多种可能性,他想象章鱼一样地在互联网世界中舒展中国人的智慧。
  马云是一个多元的人,他的英文好到可以用它来思考问题,而在公司的战略设定上最彻底的中国化。他为阿里巴巴设计的每一个模块都很实际、很有效率感,但在愿景上则十分的理想化,在很多时候他像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孩子,像一个无法自拔的造梦者,他坚信自己将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业,但是他到今天还不能清晰地将之描述出来,因此当很多媒体人喋喋不休地描写“阿里巴巴是什么”的时候,他便会挑衅地说,“你们确定自己知道吗?告诉你们,其实连我也不知道。”他甚至宣称,“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认为他们不是我的对手。”
  在某种意义上,他一直在公众和公司内部酿造着这种“不确定文化”,他逼着自己和大家一起去寻找。
  事实上,所有的突破都是从困惑开始的。当马云坐在离我一米远的地方说这些话时,我从他的小眼睛里看出,他真的是不知道。这种“不知道”让他很兴奋,因为在“知道――不知道――知道”之间活跃着太多的灵感、机遇和可能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人最宝贵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比任何方法论都重要”。而有人问当世天才霍金:“人类下一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霍金答:“它将是某种不可预料的东西,将非常奇异地到来,世界就是这样进展的,它是由想象力的跳跃组成的。”
  这些话用在互联网、阿里巴巴和马云身上都非常的合适。这个小个子、相貌奇异的中国人似乎是从想象力王国蹦出来的,他每每手舞足蹈,话语跳跃,做一些让你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情。看到马云,你不得不承认,世界真的是属于那些有想象力的人的。
  六
  马云常常口无遮拦,他说过一句让很多中国企业家听上去很刺耳的话,“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赚钱,而阿里巴巴是在做事业。”马云始终认为,赚钱很容易,而能够做出一个商业模式来则很难,它必须强大,必须可持续性,必须可规模化。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则必须选对行业,然后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今天,任何人都相信,没有哪个领域比互联网更能够让中国企业家逼近这些指标。如果我们假设,人类的所有知识和财富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分享,那么,世界还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吗?我们还真的需要沃尔玛吗?微软凭什么还依然强大?
  这无疑是一连串让人激狂的设问。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中国机会”和“中国财富”的人们,你们是幸福的。
  我们还不能说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卓越的公司,尽管它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跑者,尽管它让另一些卓越公司如ebay如临大敌,尽管它刚刚完成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最大购并案,但它毕竟只有短短的六年成长历程。而在全球概念的互联网市场中,全球电子商务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定型,处在核心竞争圈中的阿里巴巴必须在悬崖边上竭力搏杀,他的每一个对手和伙伴都庞大得让人不寒而栗,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切仅在一线之间。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确乎是一个可以让人寄予希望的中国公司。一个现代国家的商业声誉和传统往往来自于若干个伟大的公司,譬如美孚石油、通用、微软之于美国,松下、索尼之于日本、三星之于今日的韩国,再譬如宜家、菲力普、皇家壳牌之于瑞典和荷兰,这些公司的表现和商业品质最终构成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商业象征和话语能力。十年、二十年后,谁将成为中国商业力量的代表,是已经有了二十年历史的联想、海尔、华为,是有国家资本背景的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还是年轻而豪情万丈的新浪、盛大、阿里巴巴?至少在今天看来,在这场角逐中,马云的位次和后劲似乎不错。
  七
  最后,说几个小故事,那是我对企业家马云最深刻的印象。
  1999年的春天,马云从北京铩羽回到杭州,在城郊的湖畔花园的家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家里的墙壁突然渗水了,他对大家说,我出去找点材料。过一会儿,他抱了一大卷旧报纸回来,然后大家一起把它们贴在墙上,就这样开始了公司的第一天。
  阿里巴巴当时总共18个人,马云对全体员工发表开业演讲,“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马云的演讲很能煽动人,“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此数据需要核实)的公司。”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4)
  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想,“反正能不能活到80年,我们可能谁也看不到。”
  “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家鼓掌,在这一点上谁也没有疑问。
  “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个目标太具体化了,就凭我们这几杆枪?”
  后来马云告诉我,他搞电子商务,从那一天起就铁了心。
  2001年,全球互联网遭遇大寒流,那年冬天,他飞赴日本向投资阿里巴巴的软库总裁孙正义汇报公司情况,那些日子,孙正义投资的上百家互联网公司乱成了一团,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那天,前来汇报的各国CEO一个接一个地进去出来,轮到马云了,当他简短地讲完阿里巴巴的境况后,孙正义幽幽地说,“今天前来汇报的CEO,所说的话都与我当年投资他们时说的不一样了,只有你还在说当年说过的话。”
  今天,当过一天世界首富的孙正义的资产已缩水95%,很多投资项目早已面目全非,只有阿里巴巴还是那间他当初投资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是软库最成功的投资项目之一。
  时间转又到了2002年底,互联网世界开始回暖。中国著名的网络公司如新浪、搜狐等相继实现盈利,而一些颇有市场前景的互联网项目也初露端倪,当时阿里巴巴的网商用户已经超过400万家,马云面临新的诱惑。
  “阿里巴巴拥有那么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具备了开拓任何领域的最佳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当时,摆在马云面前的道路有三条。
  第一条道路,是发展短信业务,以搜狐、网易为代表的中国门户网站均在这个聚宝盆里掏到了大金块,短信市场已非常成熟,阿里巴巴完全有抢夺蛋糕的能力。
  第二条道路,是投身网络游戏领域,当时全中国还没有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陈天桥的盛大才刚刚起步,如果阿里巴巴转身此领域,应当会有大作为。
  第三条道路,是继续在尚未成熟的电子商务的“老路”上走下来。
  马云的抉择是,不改初衷,一条道走到黑。他宣布当年阿里巴巴只赚一元钱。
  今天,阿里巴巴没有成为另一家网易,马云也失去了成为“中国首富”的机遇。但是,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一路狂奔,无人可追。在当今全球网站的综合排名中,阿里巴巴的排名已超过ebay,如果加上淘宝网,两个网站的排名竟已离全球前十的目标不远了。
  在中国,聪明人太多,机会主义者太多,而像马云这样勇于坚持的“铁心企业家”却委实太少。
  在我看来,如果说杨致远是互联网领域里第一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那么马云就可能是下一个。杨致远是商业的天才,他发现了互联网搜索的价值,而马云则是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团让人手足无措的乱麻织成了一匹锦绣。
  我的开场白可能说的太长了,从现在开始,请跟随郑作时的文字进入真实而神秘的阿里巴巴的世界。
  阿里巴巴之前的马云
  文/沈家乐
  拿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书稿,第一时间翻看,想要找一些描写马云的段落,可是到最后才终于发现,讲阿里巴巴根本不可能离开马云,也就是说马云不只出现在一些段落里,而是贯穿在整个阿里巴巴的故事里。
  马云一直以来是很多人的“偶像”,虽然他长了一张不能说一般的脸,但是他凹凸有致的脸往往能帮助他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马云的早年故事,在还没有阿里巴巴的时候并没有人关心,但是在阿里巴巴之后却变得广为传之:小的时候,他是愤世少年。也许跟他的家庭出身不好有关,据他自己说祖父曾经作过国民党保长。而这类角色的子女在他成长的年代里,正是最被人欺负的――如果是国民党高级官员,往往是受保护的一群。而保长子女正好拿来当作敌人的角色。马云自述他小时就有警察跑到家里来教训祖父,“不许你乱说乱动。”
  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这个少年有两个可能的发展前途,一种是变得唯唯诺诺,一种是变得狂娟不羁。而马云显然是后面一种:打架、义气、街头智慧、江湖道义成为除了学校教育外的另一种好教材。
  但是到大一点的时候,这个已经有些成型的不良少年似乎番然觉醒了,他开始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为此他甚至经常跑到杭州为数不多的几家宾馆门口等着老外们出来给他们当免费导游。在后来的故事里很多人始终会认为,英语是他所有机会的来源,而事实上,马云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的形象确实是一种象征,也确实为他带来了无尽的机会。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5)
  一个三度参加高考最后被录取在本地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马云的英语才能显然是被他的努力放大了再放大。在毕业的时候,愤世少年马云在学业上的优秀表现使他成为这个学校所有学生中唯一一个毕业后可以到大学去教书的人。
  但是马云天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如果是,可能今天的杭州城里会有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但是这个马老师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办法跟“阿里巴巴”的存在相比较。
  1995年,因为“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当时的马老师被郊县的一家公司请去作为代表与美国合作方谈判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他触网了。
  马云这样回忆他的触网经过:“当时我在西雅图的一个大学里,有个老朋友对我说:‘给你看一样东西,它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到的东西。’一开始当时我不敢碰电脑,因为我知道很贵,按键盘都怕把键盘弄坏了。在他的帮助下我在搜索引擎上输了‘中国’,可是什么也没有出现,接着我键入了英文的啤酒两个字,还真是,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啤酒都出来了,可是没有中国的啤酒。于是我又在小伙子的帮助下把我在杭州搞的海博翻译社做成一个特别简陋的网页放上去。接着就去逛街了。但到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去看,因为这个网页,我已经在这几个小时里接到了五个电子邮件。五封电子邮件里都说我刚刚做的这个网页是他们所能搜索到的第一个中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网面,他们有事情要与我合作。所以当时我就在想,哎,这个东西可能会有戏。”
  从西雅图回来的马云沉浸在互联网给他带来的巨大激动中。他决定用远在天边的互联网这个工具来开始创业了,而作为一种类似创业宣言的方式,在决定创业之前,他找了二十四个朋友来做咨询。
  但是对于互联网这个当时在省级城市杭州还根本没有出现的东西,一向口才极好的马云的描述也只能得“迷迷糊糊”的,他的朋友们更听得“云里雾里”,这直接导致了他描述的结果是这二十四个朋友里除了一个人觉得可以试试外,另外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他的这个决定。
  但是这个咨询结果似乎并不能对马云的决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创业还是如期开始了。
  马云的创业起家点是借来的二千美元外加自己家里的家俱――“公司开张的时候有三个人,我、我的创业伙伴学自动控制的何一冰和我的妻子,我们在一座大楼里租了一间办公室,把自己家差不多所有家俱都搬过去了。”此时的时间是1995年4月。

当前:第2/1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