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11/17页


  有些家长在孩子考完一门课之后总是拐弯抹角地打探情况。其实,孩子这时很敏感,会感觉到父母正在“盘问”自己,难免心情不悦。
  我研究高考八年,最好的理科考试成绩是710分左右,文科是680多分。也就是说在高考中获得满分、每道题都会做、都能做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家长急着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会想到,刚才有的题没想起来,或是答错了,从而感到遗憾、后悔。
  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就更慌了。如实回答,怕招来一顿指责,遮遮掩掩也是一块心病,因为父母迟早会知道。结果,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最明智的家长,从心理上就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考一门算一门,让孩子始终向前看,准备下一场考试,而不是为了已经考过的一门患得患失。

  不要送孩子上考场

  每一年,高考不仅涉及到数百万考生,也牵连到数百万个家庭。大中城市里送孩子上考场、等孩子出考场的家长成为一道高考风景线。有人说得很贴切:高考是中国的一个节日。据粗略估计,目前有50%到70%的考生家长是这“节日”中热心参与的一分子。
  2004年6月7日上午11点半,高考第一门语文结束了。我在北京某学校考点门口观察,迎接考生的家长大约有400人左右,而这个考场容纳的考生也是400人左右。考虑到一个学生不一定只有一个家长,估计接孩子的家长大约占80%。
  送孩子上考场的家长人数则很难统计。八点半入场,从七点半就陆续有人来。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平安进去就走了,更多的家长不走,在附近的树荫下乘凉或到附近逛商店、去快餐店消磨时光,一直等到孩子出来。
  家长送孩子上考场,我并不一概地反对。家离考场距离较远、需要多次倒车,或在孩子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家长的确有必要护送。而一般的情况下我建议家长能不送则不送。为什么呢?
  第一,形成很严峻的社会心理气氛。全社会都认为高考是孩子的头等大事,给予种种照顾和优待,甚至闯了红灯都不予处罚。家长为了接、送孩子,可以三天不上班。这就像是无声的语言,在说“高考高于一切”,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暗示,产生大敌当前的错觉。
  第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我曾经在人大附中考场门口看到,一位考生有九位家长来护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婶婶、小姨。九位亲人,每人一句嘱咐的话:高考是大事,千万要考好,不能马虎,不要提前交卷……一个孩子带着九份“重托”进入考场,平常心何来?家长总是口口声声对孩子说:“要轻松,要愉快。”可是最终让孩子轻松不起来、愉快不起来的,也还是我们家长自己。
  第三,可能影响孩子的临场发挥。孩子在高考答卷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于一种自然反应,这时他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解决办法,而是爸爸妈妈在门口等我,那么辛苦,我答不出来怎么对得起他们?孩子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父母的关爱无法置若罔闻,这原本是好事。可是在高考这个节骨眼儿上,还是让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试卷上吧。过分关爱让他压力大不说,还分散了精力。
  有一次,我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考经验交流会上表示:没有特殊情况。这时,台下一位学员要求发言。
  他是来自安徽省的一位中学校长,也是一个女大学生的父亲,自称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是一个特大的“反面教材”,让我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的故事讲给以后的考生家长,引以为戒。
  这位父亲说,当年女儿参加高考,自己每天送她上考场。女儿在二楼考试,他就眼巴巴地站在楼下盯着那间考场的窗户,连续盯了三天。结果是什么呢?女儿的高考数学成绩只有58分,而平时模拟考试都在100分左右。
  后来,女儿对他说:“爸爸,那天考数学,有一道题一时不会做,我一下子就想起你在外面口干舌燥、望眼欲穿的样子,觉得特别对不起你,心里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随后脑袋里一片空白,后面的题一道也不会了。”
  本来,这个女孩完全有实力考上安徽省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数学意外地丢了这40分,只考上一个湖北省的普通大学。
  所以,不送孩子上考场,就是为了让他一心一意地去考试,正常发挥,无怨无悔。护送他、等待他、迎接他,就是干扰孩子的心态,就会影响孩子的发挥。我们的主观愿望是爱孩子,实际却害了孩子,哪个父母愿意害自己的孩子?!


  “准大学生”家长做什么

  大学就像进入了保险箱

  有一位家长兴奋地向我报喜:“王老师,我这下可彻底解放了!我的女儿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全国重点,很有名气!我这些年总算没白辛苦,该退下来休息了。”这是一位家长在获知女儿被重点大学录取时的真实心声。对她来讲,孩子进入,万事大吉。
  其实,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中国有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对于父母而言,这句话就要改成:“活到老,教到老。”只不过,不同时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不同罢了。
  案例
  一个孩子刚刚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爸爸妈妈特别高兴,给他买了一台配置很高的计算机。从此,这个孩子每天沉迷在网络之中,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几乎没干过别的事情。
  不久,大学开学了,这个孩子却完全没有了念书的心思。只有上网才能令他精神十足、生龙活虎,一旦离开计算机、上不了网就浑身难受、无精打采。其实,这就是“网络综合症”的典型症状。当父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自拔。由于这个原因,他在大学里的第一个学期成绩很差。
  这个案例对所有“准大学生”的家长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能麻痹,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督促和帮助。

  总结中学的学习生活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最富于朝气、最值得留恋的六年,特别是高三,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了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所以,中学、特别是高三这一年的生活,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这段历程作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既包括学习,也包括思想、感情。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也认清自己的不足,以后进入新的环境可以少走弯路。
  这个总结最好是以书面形式,书写能够促使他深度思考、精心总结,最后落笔成文才会印象深刻,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

  帮助孩子调整身心

  高中三年,孩子在体力和精力上都付出很多,尤其是高考前两个月,处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孩子的身体透支很大。放暑假了,家长应该提示孩子正常作息、健康作息,阅读一些令精神愉悦的书籍,尽快恢复身心平衡,迎接大学里新的生活。
  有的孩子放下了学习的重压,无所顾忌地疯玩、熬夜,不知不觉破坏了人体生物钟。有的孩子为了释放压力,想去参加一些比较冒险的户外活动,可能威胁到人身安全。父母要特别留心地帮这些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略安全和健康,否则将乐极生悲。
  还有些孩子,这一年来深受睡眠不足之苦,就想痛痛快快睡一个暑假,什么也不干。补充睡眠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有“度”,睡得没完没了不行。从生理上讲,睡眠过多会使人越睡越懒,起床后感到疲倦、昏头胀脑,而且由于活动少,会导致体力下降、情绪低落。
  人的一生中,会不断遇到挑战,所以任何时期的“彻底放松”都会对身心产生负作用。过于疲沓松懈,没有一定的紧张度,身体和心理的潜力都得不到发挥,而且会挫伤人的斗志。

  自我服务的锻炼

  高考期间,很多家长把孩子原应自理的自我生活服务都包办了,洗衣服、叠被子、铺床……迫于考试的压力,过去的这些我们就不去论其对错了。可是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大学独立生活,进入成人的行列,一些必要的自我服务都要学会,这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家长要在假期里,把孩子失去的锻炼机会还给他。可能孩子一时难以适应,父母可以在一旁指导、帮助,但是不能再代替孩子去做。否则,孩子在独立生活的日子里会感到信心不足,自理能力差可能扰乱整个大学生活的规律和步伐。
  每当新学年开始时,我都要到北京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看到很多新生由父母陪伴而来,背包、拖箱子、挂蚊帐,都成了大人的任务。也有一些孩子,尽管家乡离北京很远,还是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上学。
  1999年的新疆高考文科状元唐伯贤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一个人从新疆到北京,路上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学会应付它们对自己也是一次新的考验。还有一位来自西藏的高考状元,尽管过去很少独自出门,这次却学会了买票、找车站、换车。起初,他也不会挂蚊帐,就站在一旁看室友们的父母怎么做,然后学着他们的样子就挂好了。他认为这些都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需要一点点地去积累。
  我觉得,这两个孩子就非常好,主动地挑战自我生存能力、检验自我生存能力。尽管在阅历丰富的成年人看来,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学会每一件小事对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而假如不去学,小事就永远是大的障碍。一件小事的成功,往往能够激发他多方面的信心。
  当然,我不反对家长送孩子上大学。路途比较远、又很少独自出行的孩子,有家长陪伴会更安全。但是在这一路上,孩子能做的事就要让他自己去做,背行李、拿箱子、整理床铺等。
  记得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从家乡独自乘火车来北京,到达北京站,找到学校接待站,坐上接新生的校车来到北大校园,已是半夜12点。当天晚上,我就住在哲学楼一楼的教室里,非但没感到“不顺”,还高兴得很。
  还有一些外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自己也在附近找个地方小住几日。如果这几日是为了在北京参观游览,我认为是好事情。可是我却发现不少租住在大学附近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每天到孩子的宿舍里给他整理用品、洗衣服。
  我想提醒这样的家长,惦念孩子、担心孩子都是人之常情,但你不可能长期住在这里照顾孩子,永远给他料理这料理那。与其天天来给他洗衣服,不如天天来看着他洗衣服,告诉他哪里还做得不对。舐犊情深的父母们越是不放心,越是舍不得孩子,就越要这样想:孩子连高考这一关都闯过来了,难道还会被平常的日子难倒吗?

  英语学习不能丢

  2002年,某省一位考生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开学伊始,学校统一进行了新生英语摸底考试,他的成绩非常不好。
  原来,这个孩子一个暑假没碰过学业,以为大学里不会考试了,没想到还跟高三一样,开课前先考试。这一考,自己已经把英语放了那么久,看不懂,听不清,依据成绩被编入最低级别的班里。“没想到,欢欢喜喜进了北大,三天不到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这样的事情,孩子自己固然有责任,家长、老师也有责任。很多家长对大学的学习制度不了解,以为“没人管了”,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孩子,“暑假好好玩,养精蓄锐上北大。”孩子当然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我在清华大学采访过几个来自西北的同学。他们说,自己家在偏远地区,本来就缺乏英语学习的条件,暑假里也没想到一开学就要考试,没有抓紧学习。后来,硬着头皮参加考试,凭成绩只能上初级班,在心理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们想对后来的学弟学妹说:“暑假里不要傻玩了,一定要适当学习,特别是英语不能放松。”
  不仅在北大、清华,新生开学考英语是很多学校历来就有的传统。而且,其他各种门类、科目的考试也仍然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只不过不像高三那样频繁罢了。
  还有一点,需要家长了解并提醒孩子:大学的授课方式和中学存在极大差别。中学老师按照统一的书本,逐章、逐节、逐页来讲,学生随时可以找老师答疑。大学里一堂课讲的内容却很多,也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每门课每周有固定的一到两个答疑时间。用一个人民大学学生的话说:“大学里一堂数学课讲得比高中半学期的内容还多,一转眼就30页过去了,真不知道怎么学才好。”
  其实,这就是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学、靠独立思考,中学时代“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已经过去了。所以,家长要协助孩子充分做好准备,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对恋爱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当前:第11/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