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4/17页


  1.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因为孩子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前,大多数家长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则往往掉以轻心。甚至有相当多的家长还不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睡就是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就像头疼感冒一样,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长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孩子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2.家长的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父亲有胃病,孩子不一定有胃病;母亲腰疼,孩子不一定也腰疼。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心理健康就不一样了,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孩子。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心理问题是后天而有的,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有这样一个女孩,一遇到困难就愁眉苦脸、掉眼泪。一了解才知道她的妈妈就这样,动不动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是母亲患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女儿也受到了感染。
  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脾气暴躁,和同学交往时一句话不对就翻脸,脸红脖子粗。他的这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爸爸那里来的。他爸爸无论和谁说话,态度都十分恶劣,连对奶奶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一方面要预防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改正已有的心理问题,使得长期共同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键因素。曾有家长跟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挺用功的,起早贪黑,我没见他玩,也没见他看电视,整天坐在桌子前不停地写不停地看,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原来以为这孩子是不是在谈恋爱,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女孩子给他打电话,他给别人打电话也不外乎说学习。真不明白,难道他就是笨?可是我觉得他也不笨,办什么事都很明白很认真,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坐在那里都写什么,看什么?他妈妈说:“这孩子就是有点儿磨蹭,同一道题翻来覆去地做,写了好几张纸还不行。他自己说总是不放心,明明知道已经做对了,但就是不能控制,一遍两遍不放心就做三遍四遍。”
  听到这里,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叫做强迫现象。什么叫强迫现象
  呢?不该想的总想,不该做的总做,还控制不住。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迫现象?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了这种强迫现象。比如有的老师规定学生要错一罚十。我儿子上小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学校里考英语,一个单词拼错了就被老师罚写十遍。我们家长有时也用这种办法“管教”孩子,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好,我不让你玩,再做十道或是做十遍,让你长长记性,看你以后再敢马虎。
  这样的惩罚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异变,再加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又要求苛刻、想追求高分数,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使孩子形成强迫现象。
  我们试想,孩子如果有强迫现象,能提高学习成绩吗?他一道题做五遍,人家一道题做一遍,效率要差好几倍。而且不只是效率的问题,同一件事重复得多了,肯定心烦,可不做又难过,无法自制。当然,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不仅是这些,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样,在高考中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关键原因。怎么叫发挥不好?发挥不好主要就是心理问题,平时能达到的成绩高考时达不到了。常见的考试心理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即所谓的“考试焦虑”。一看到卷子头脑一片空白,一片空白还能答出题来吗?极个别的人甚至晕过去。
  每年高考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一个考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连续参加四年高考,连续四次名落孙山。为什么?一进考场手就发抖,拿着笔一个劲儿地在纸上打点,什么也写不出来,参加平时的考试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高度的心理恐惧导致的书写痉挛。
  每一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的高考,但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要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平时学习很努力,但高考却没“发挥”好,多半是存在心理问题。
  3.心理问题自我调节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就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也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有必要在孩子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得不得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有的家长看到媒体上宣传考试焦虑对高考的危害,便问孩子:“你紧张不紧张?”孩子说紧张。“那么走,咱们去看心理医生吧。”
  其实高考前,略微紧张是正常现象,会促生孩子的警觉性,有助于潜力的发挥。如果疲疲沓沓、吊儿郎当,那才是没进入状态。没有一定的紧张度怎么能保证能正常发挥呢?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别人都蹲下去准备往前冲了,你还不紧张,无所谓,在那儿站着,枪一响你能冲出去吗?
  所谓“考试焦虑”指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成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4.心态调节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就慢慢多起来。直到他们进入大学、走上社会,新的环境又会产生新的失衡。
  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一次解决了心理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关键是我们如何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孩子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

  心态制约考试成绩

  我从1996年开始研究高考,用自己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近4万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大约有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
  根据研究,考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与他的语文、数学、英语考试成绩成正比,换句话说,心理素质越好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也越好。当然这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种情况。
  另外我发现,不少学生非常努力刻苦,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根源是存在心理问题。例如,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学习有压力、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等,这类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整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

  以家长的言行感染孩子

  有一个18岁的女孩,走路时屁股一扭一扭的,和她妈妈如出一辙,同学们都半开玩笑地说这走路姿势是她妈妈遗传给她的。其实,妈妈的行为习惯不可能真的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女儿,而是通过“感染”等心理机制传给了她。这个女孩从小就跟在妈妈身后走路,看她一扭一扭的,自己也就不自觉地一扭一扭,逐渐习惯成自然。
  还有一位高三的男孩,他父亲说话时总是没开口就先咳嗽几声,右手还使劲往下甩。结果这一套全被孩子“学”去了。他跟同学说:“我不咳几声就说不出话来,不甩手就感觉说话没力气。”
  北京市有位考生姓赵,平时成绩一贯很好,一模时却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他心里很不踏实,因为通常的说法是“一模最能反映高考成绩”。二模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分数还不如一模,他就更紧张了,因为事实上二模的难度低于一模。
  不过,当孩子的父亲了解这些情况后,并不责备他,反倒对他说:“有实力终究会考好的。”父亲说的话让他感觉很实在,乐呵呵的神态也让他在情绪的低谷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直到高考前两天,父亲也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看起来泰然自若,父亲稳定的情绪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安慰。
  2004年6月7日,他以平常的心态独自去考场,在路上不断地默念父亲的话: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连续几场考下来,他的发挥都很正常,总成绩超过600分,实现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家长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暗示力量。父母积极的心态必定会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回应,为他们的高考加分,反之则产生负面影响。大人唠唠叨叨,孩子则心绪不宁;大人沉默寡言,孩子则精神抑郁;大人喜怒无常,孩子则情绪不稳;大人神色慌张,孩子则忐忑惊恐;大人丧失信心,孩子则消极颓废……

  营造安静、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每个考生的家庭居住条件不同,对他们心态产生主要影响的不是房屋面积的大小,而是家中是否有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
  我曾经访问过300多个省级高考状元,他们大部分来自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而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块安静的空间,不打扰他的学习。
  比如2004年高考的广东省状元是个女孩,和家人挤在一间40平方米的屋子里,父母的床和女儿的床只间隔一米。但是这个家庭的氛围特别好,彼此相处和睦。而另外有些人家,房子足有10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但互相不是唇枪舌剑,就是冷眼相对。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可能造就截然不同的孩子。

  怀有一颗平常心

  孩子一进入高三,家长就精神紧张起来,整天话题不离“高考”二字。广告里说什么参考书好、别的家长推荐什么教辅,跟着乱买一气。买回家以后,有的家长客气地建议孩子做一些那上面的题,有的家长很武断,强迫孩子做某某学校的题。其实,这些事情属于老师的职责范围,不必家长操心。平平常常地对待高考是最好的心态。

  孩子需要定期心理健康测试(1)

  家长要定期(例如两个月)对上高三的孩子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试,保留测试结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对于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测试和身体健康检查一样。有时候人觉得身体不舒服,但是也说不出是什么毛病。比如腰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劳累还是劳损,或是肾脏有病?只有进行必要的体检,明确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明显疗效。心理健康也是一样,有时感觉莫名其妙的烦躁不安、情绪低沉,那么经过科学的专业检验,使用标准化的心理健康量表,就能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已经测试了4万多名中学生,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它的信度、效度都很好,已经标准化了。通过该表测量一个考生是否有、有哪方面的心理问题,达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解决,都非常有效。
  当然,除了心理健康量表之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再细查某一方面的心理状况。比如考生有考试焦虑的表现,我们可以进一步细查,他的考试焦虑究竟来自对考试情景的焦虑,还是来自对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的焦虑,他的身体表现、心理表现如何等等。这样充分了解考生所患焦虑的情况,也可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
  我特别要说明,心理问题种类很多,在人的一生当中也会经常出现。比如抑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只不过程度时轻时重。高三的考试比较频繁,每一次考试的结果对考生都是一个刺激,考得好心情好,考得不好心情不好。家长非常有必要在家中常备心理健康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通过定期测试,了解孩子产生焦虑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及时疏导。
  家长有时只看到孩子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情绪的变化是哪方面原因造成的?表现程度如何?和其他什么心理问题有关?这些都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测试有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答案。
  比如北京的一位齐先生,他的儿子在高三下学期说话少了,经常坐着发愣。他觉得孩子心里似乎有事,但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怎么才能帮助孩子解决。
  他找到我说:“王先生,你看怎么办?”我给了他一份心理健康量表,让他回去给孩子测一测。孩子倒很合作,他也认为自己近来心里不太痛快,又说不清楚怎么会这样。

当前:第4/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