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5/17页


  测试结果是:焦虑、抑郁的状态存在。细问一下才知道,开学后学校里进行了模拟考试排名,他考得很不好,心情低落,害怕再考时还考不好。他爸爸很纳闷,孩子高二时成绩一直不错,期末考试在班里名列前茅,怎么这次成了中等偏下?
  根据我的经验,很可能是孩子在暑假里玩电脑玩疯了,或者是上网过多影响了学习。这位齐先生请我跟他儿子谈谈,因为我比较了解情况。
  还没等我开口,孩子就说:“王老师,我为什么没考好,就是暑假里玩电脑太多了。当时我心里想,高二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玩,期末考得不错,该放松放松了,等上了高三再拼命学吧。哪知道暑假里玩得痛快,可一点书也没看,开学后再看书就感觉很生疏,过去会的东西也忘了不少。加上高三开学之后学习进度比较快,感觉有些跟不上,后来考试又没考好,压力就大了起来,整天提心吊胆的。”
  有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我又和孩子聊了聊,找出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原因,那么就针对他的情况去加以解决。目前主要是让他心态平和,正确对待现状,承认没考好的事实,建议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三的学习当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状态进入,再加上抓住老师讲课的要点,每天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掌握住基本的东西。这样经过一个月,孩子的心情就相当平和了,功课也跟了上去,成绩逐渐提了起来。
  北京有位郝女士,女儿上高三之后,每天回家都不爱讲话,自己也不好问她。眼看快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了,郝女士担心孩子的非正常心态会影响成绩,非常着急。后来,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显示孩子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态不平衡。
  据我分析,存在抑郁现象又存在人际关系敏感,根源很可能是在同学关系处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找了一个机会,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和这个女孩子聊天,听她道出了心事。
  原来,外班有一个男生跟她是初中同学,高中后虽不在一个班,但也经常接触。近来这个男同学常常来找她借笔记,因为她们班的语文老师课讲得非常好,每年带出的学生语文考试成绩普遍高于其他班的学生。
  借笔记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两人接触多了,她发觉那个男同学在他们交往时注意力不集中,说起话来也不像过去那样爽直。同时她对这个男孩也有一种思恋之情,与他不在一起时心里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了,因此她在学习时就有些分心,不像过去那样全神贯注了。
  她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心里也不痛快。我则根据我的经验给她提出一些建议供她参考。半个多月以后,这个女孩跟我讲:“王老师,我参照你的意见去做了,觉得效果不错。我现在心情很好,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高三的学生,心态变化往往比较明显。而家长定期地、并在孩子发生心理变化时及时地为他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大有裨益。
  第一,这样做能基本准确地捕捉孩子心理状态的信息,帮助他及时有效地调整、恢复心理健康,而不是等问题严重了才去补救。
  第二,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一般都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减少在学习上的损失。
  第三,无形中教孩子逐渐学会自己解决心理问题。让孩子自己树立一种意识,经常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问题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尽管家庭的帮助非常重要,但主宰心理健康的还是孩子本人。
  总而言之,高三考生在这一年中出现了心理问题不需要去找心理医生,只要自己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每一阶段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方法去应对,再加上家长从侧面帮助、暗示、感染,应该说大部分心理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

  家长与老师常联系

  孩子白天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引导;晚上回家做作业,则由家长陪伴。因此,家长和老师都缺乏对孩子心理上全面的了解,需要彼此多联系、多沟通、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
  通常情况下,高三年级召开家长会时,多数家长会提前15分钟到位,秩序也非常好。老师介绍情况时他们认真听,有的还记笔记。这反映出每一个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长在家长会上积极主动,平时却缺乏和老师沟通,认为孩子有了问题老师会和自己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哪怕最负责任的老师也很难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透。
  这些家长可能是顾虑到,高三的老师都很忙,自己再经常找上门去,打扰他们,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对老师来讲,家长多采取主动联系是件好事,因为老师一定也正想了解孩子在家里方方面面的表现,这时候您就主动上门了,怎么会不高兴呢?
  有一个高三女孩的母亲听了我的这番建议,开始经常主动地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而不再是只在家长会上打个照面。
  一模考试那天,这个孩子表现得和平时一样,气定神闲。妈妈觉得这孩子“没进入状态”,有点疲沓,便找到了她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告诉妈妈,孩子最近正在有条不紊地学习,她过生日那天,同学们每人送她一件小礼物,她还送给老师一块糖,这些都是好的平和的表现。
  这样一来,妈妈心里也就踏实了。原本她想提醒女儿:“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不紧不慢的!”但是和老师交谈后,她认为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是一致的,说明心态很从容,并非“没进入状态”。假如家长不向老师征询意见,贸然对孩子提出批评,就很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
  除了班主任老师以外,家长还要注意联系任课老师,特别是孩子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考试成绩不好的课程。出现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任课老师往往比较了解,家长也可以通过与老师配合,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提高每科成绩。
  有一位姓邵的高三学生,英语成绩比起高中前两年,明显地有所退步,而除此以外的其他课程都学得很好。家长在与孩子的交谈中了解到,她对英语老师“有看法”,因为英语老师经常说话带脏字,很不文明。所以,孩子不愿听他讲课,也不愿意做他留的作业。
  我建议这位家长,不妨主动去找英语老师,从侧面比较委婉地反映一下孩子的心态。既让老师明白学生对他的看法,又不伤害他的自尊,还能促进师生关系。因为这件事老师的确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能改正说粗话的习惯,扭转孩子的看法,有助于孩子把这门课学好。
  于是这位家长照我说的去做了。老师知道这一切后,很理解,并且承认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后来,英语老师主动关心这个女孩的英语学习,给予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她在期末考试时成绩明显有了提高。
  高三学生家长要定期向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和老师共同商量,特别要主动承担孩子自己这方面的责任。由于家长和老师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一样,一些看法可能不一致,甚至有矛盾,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把情况交流清楚,毕竟大家有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不同时期侧重解决不同问题

  高三第一学期开学,大多数学生感到既浮躁又渺茫。一方面知道未来的一年将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又不知从哪里着手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这时,家长可以根据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试,主要是让孩子树立信心,跳出高三的恐惧感和高考的神秘感,遵循“目标大、步子小”的学习策略。不要买过多参考书和教辅材料,让孩子跟着老师的计划前进。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考生都很重视,因为有人说这一成绩能够预示高考得分。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复习,期末考试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考核,成绩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能够反映孩子的学习实力和考试走向。
  面对此次结果,家长要引导孩子做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巩固优势、查漏补缺。特别要注意合理利用寒假的时间。
  分析这次期末考试,不外乎三种情况。
  第一种,考生正常发挥,成绩与平时相当,情绪不会有很大的波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应继续强化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明白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着眼于巩固现有成绩,鼓励他进一步发掘潜力,但不要提出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可与其他同学攀比。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因为基础差,也可能因为方法不正确。这类学生的家长要争取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寻求捷径。在剩余的5个月里,得620分的考生哪怕再提高10分也很难,而得400分的考生将成绩再提高50分甚至100分,却大有可能。
  第二种,考生超常发挥,要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自以为是的想法。曾经有一个女孩考试成绩比平时高出40分,沾沾自喜,寒假里疏于学业,第二学期才发现已很难进入备战状态。所以,超常发挥不应成为松懈的理由,而是要借此为自己增强信心,并总结相应的考试策略和技巧。
  第三种,发挥失常。这类考生面对自己的成绩,再想到下学期开学即进入3月,6月高考迫在眉睫,常滋生自卑、恐惧的心理。这时候,家长首先要镇定乐观,稳定孩子的心态。其次要跟孩子说明,一次失败并不可怕,有超常就有失常,关键是怎样找出原因,在下次考试中扭转失利局面。


  怎样帮助孩子填报志愿

  让分数实现最大价值

  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实力,却容易忽略填报志愿在高考录取中的重要性。学校发了相关的材料,很多人可能并不下功夫去了解和研究,而是马马虎虎地看一看就过去了。
  学习实力体现在分数上,而分数的含金量能否发挥相应的作用,就要看填报志愿的技巧了。
  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每年都会发生:有的考生成绩一般,比如550分,但是能考上提档线与他分数相对应的学校,也就是自己的成绩没有“浪费”。有的考生考了640分,最后却可能只被一所提档线510分左右的大学录取。
  我在此建议,无论家长还是考生本人,要像对待考试那样认真地对待填报志愿这项工作,把它放在与提高学习、调整心态一样的重要地位。

  发挥家长的优势

  分高未必能上好学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填报志愿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学生的评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很多家长问,自己在孩子高考前最应帮他们做什么?总体上看,能给孩子辅导功课、比孩子更清楚学什么、考什么的家长不多,不过几乎所有家长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都比孩子更具优势。
  因为家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去搜集各大学的录取信息、录取机制,研究报志愿的技巧和学问,给孩子出主意。另外,他们也最了解孩子的水平、意向,只要情况掌握得周全,有比较、有分析,就能帮孩子作出正确理智的判断,确保高考分数充分实现价值。

  填报志愿有“秘诀”(1)

  既然填报志愿是高考成功的重要环节,而家长又相对能发挥优势,那么具体要掌握哪些“秘诀”呢?
  1.充分把握信息
  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前要充分把握有关信息,包括国家当年关于高考的政策、有关高校的录取政策及目标中的大学最近三年的招生情况等等。
  首先要了解孩子所在的省采取哪种填报志愿的形式。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填报志愿采取三种形式:考前填报志愿;高考之后、成绩公布之前估分填报志愿;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
  以2004年情况来看,采取第一种形式的省市有5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填报工作都在5月进行,上海在上旬,吉林在下旬,其余三省市均在中旬。
  考前填报志愿主要以考生平时成绩为依据,并适当地考虑最近时期的心态。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对孩子高考会有一定的压力,因为很难保证考前估计的成绩和考试成绩完全一致,很多因素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家长要帮助孩子比较准确、科学地对自己的实力作出预估。
  采取第二种形式的省市有16个:广西、新疆、河北、贵州、黑龙江、湖南、山西、福建、云南、陕西、湖北、天津、西藏、安徽、江西、甘肃。这些地区的考生家长关键要协助孩子把考分评估准确,估分能力的高低对填报志愿准确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
  采取第三种形式的省市有10个:浙江、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辽宁、海南、四川、青海、宁夏。这些地区考生家长的作用在于指导孩子准确地按照自己的分数报考相应的大学及专业,力求避免填报志愿“扎堆儿”的现象。
  有人以为先知道分数再报考学校简直“十拿九稳”,而事实上,每个考生除了自己的分数,对于某校某专业会有多少人报考几乎一无所知。根据经验,这种报志愿形式对考生最大的不利在于志愿扎堆、相互残杀,造成高分落榜。
  例如某校某专业历年提档线都在560分左右,凡是考分在560以上的考生估计填报该专业没有问题。本来这个专业在本地区招20人,报名的却高达200人,那么将有90%高出原提档线的考生被淘汰,该专业当年的提档线也大大的提高了。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相关的媒体、报刊、书籍、宣传材料,来了解拟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在本省招收的名额及录取政策,特别是第一志愿学校及其专业,必要时还可以与该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直接对话。很多北京以外的考生想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可能自己的实力也相当强,但是这些大学分配在各省拟录的名额是有限的,这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原因。

当前:第5/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