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全集.com》第2/60页


■ 导游

“导游”一词是从“响导”一词演化而来的。

“响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响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齐军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了道路,不知所措。后来,管仲提出一个办法,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就挑选了一匹老马,解脱了它的缰绳和鞍具,放任它自由自在地往前走。就这样,齐军跟着老马,找到了返回的路。实际上,这匹老马就起到了向导的作用。因此,后来留下一句“老马识途”的成语,流传至今。

在我国旅游业中,早年一直沿用“响导”这一称谓。后来,将“响”改为“向”,即向导。现在,人们也说向导,但在旅游业中又将“向导”称作“导游”。

■ 倒霉

“倒霉”一词是浙江一带的方言,产生于明代末年。“倒霉”没有在专门的语句中出现过,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民间习惯有关。

在明朝末年,采取的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要想做个一官半职,就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由于科举考试的局限性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知识分子才智的发挥,再加上考场上营私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一般的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考生们一般都会在考试之前在自家门前树立一根旗杆,当时人们称这跟旗杆为“楣”。如果考中了,旗杆就一直竖立着,考不中就要把旗杆撤去,人们便将撤掉旗杆的行为称为“倒楣”。后来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当中,来形容不顺心的事情。

今天我们把“倒楣”的“楣”写作“霉”或“眉”,反倒不写原来的“倒楣”了,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只是在使用的时候,大家应该记得“倒霉”一词是由“倒楣”演化而来的。

两字篇 第二章(1)

■ 点卯

“点卯”来源于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

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分别用12地支来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早晨5点至7点称为卯时,旧时官署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时叫“点卯”,吏役按时到官署、衙门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水浒传》里说“武松径去县里画了卯”,就是指这种考勤。

有的人为应付差事,点卯后即走开,故后来用“点卯”来比喻敷衍了事、应付差事。

■ 东床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相传晋朝时,太傅郗鉴的爱女郗璇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也都长得英俊、潇洒,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丞相对这门亲事也很乐意。有一天,郗太傅就派了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请转告郗太傅,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就赶回了郗府,并回复太傅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要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太傅闻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喜欢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太傅郗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这个青年名为王羲之,才华横溢,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太傅郗鉴果然没有看错,王羲之不仅是个好女婿,而且还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后来人们便用“东床”一词指代女婿。

■ 东西

“东西”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时的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组合关系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我们可以看出,东方属木,可以代表一切植物;西方属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面连在一起,逐渐构成了“东西”一词,用它代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品。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回答说:“去街上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词。朱熹不解,盛温和解释说:“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朱熹独自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如梦初醒。原来盛温和说的“东西”是指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东西”中“东”和“西”本是两个方位名词,合在一起使用就完全脱离了它们的本义,变成了“物品”的代名词。

■ 斗胆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剑阁得知后主投降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复蜀国的计划。

两字篇 第二章(2)

投降魏国的姜维很快便得到钟会的信任。邓艾与钟会原本就有矛盾,邓艾攻入成都,觉得是立了灭亡蜀国的大功,于是得意专横。加上司马昭想利用钟会的兵力来牵制邓艾,以各个击破,所以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这时候,姜维乘机从中挑拨,钟会打算以成都为基地进行反叛,让姜维作先锋。当时魏军的将士对钟会重用姜维早就不满,当他们看到钟会要反叛的迹象后,都纷纷反对,并且团结起来杀死了钟会。姜维虽有大智大勇,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魏军杀死。在姜维死后,魏军很想知道姜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魄,敢孤身与魏军做对。于是,人们剖开了姜维的腹部,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才发现他的胆囊极大,大得简直像斗一般,这让在场的魏国官兵惊讶不已。

此后,便产生了 “斗胆”一词,本是形容胆大,后来经常用作自谦之词。

■ 杜撰

“杜撰”一词没有专门的文献记载它的出处,据说来源于杜默作诗的故事。

在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写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没有任何的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也从不讲究韵律,于是就有人说他写的东西是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他却常常在自己所作诗的后面署上“杜默撰”三个字,所以经常被人耻笑。一提起诗人,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戏说“杜撰”。

此后,人们便把不合乎常规的事情统称为“杜撰”,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今天,人们用“杜撰”一词来表示胡编乱造的写作或者编造。

■ 方寸

当前:第2/6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