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全集.com》第568/570页


何应钦最初是想用于雪峰山正面,这样居高临下,必能给坂西以粉碎性打击,则湘西会战可以全胜告终。

正要授出兵符令箭,有幕僚献计:坂西是以主力用于正面,两翼较为薄弱,如从其侧翼出击,则更有把握。

何应钦依计而行,并于5月4日发布了总攻击令。

其实,这时从正面也好,由侧翼也罢,双方胜负大半都已确定,只在于能取得多大范围的胜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侧翼包抄可断敌后路,不失为最佳选择。

胡琏领命后,立即向樱兵团的侧背猛进,沿途日军特别是辎重部队混乱异常,狼狈不堪。

后院起火,坂西赶紧让刚刚到达的第四十七师团大部队就地扑火。

第十八军当时只有第十一师接受过美械装备和训练,因此参战部队名为一军,其实只有一师,而对阵的第四十七师团却拥有两个联队,为了尽快打通后方,第四十七师团还破天荒地采用了刺刀肉搏加人海战术。

在肉搏战上,刺刀肉搏一直是日军的特长,与之相比,中国军队主要出彩在手榴弹肉搏方面,即使到抗战后期也是如此。

进攻第十八军阵地的日本兵一律上刺刀,阵形排得黑压压一片,以往这样冲上去,一般都能打开缺口。

可这次是例外。胡琏第十八军不用手榴弹,用冲锋枪,数步之内密集扫射,把二愣子们全打成了筛子。

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原先是不想再增派部队的,但一看,如果雪峰山的大门被“雪山飞狐”完全关住,樱兵团将是全军覆没的严重后果,不增不行了。

正好,广西有一个第三十四师团,按照原计划,是要调到宁沪沿海去防止美军登陆的,冈部便把它临时拨给坂西应急。

第三十四师团在上高会战中曾差点被第七十四军全歼,后来才得以整补重建,算得上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部队,这个师团上去后,终于使得包围圈露出口子。

5月9日,“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向第六方面军下达了中止湘西会战的命令,但他不知道,这时候日军早就提前溃退,网里的那些小鱼小虾正顺着口子狂奔猛逃哩。

等你下命令,我们的骨头都不知道得扔哪里去了。

在其他联队的接应下,最早被围困的第一〇九联队总算从包围圈中跑了出来,但他们的溃退之路几乎就是一条死亡之路,一路上被前堵后追,又死了很多人,归建时官兵已所剩无几。

6月7日,湘西会战以中方完胜结束。在会战最紧张的时刻,何应钦曾用飞机运来廖耀湘新六军作为预备队,但还没等“东方巴顿”发威,仗就打完了。

据樱兵团第二十军的统计,共伤亡两千多人,引人注目的是还增加了欢呼胜利。

一项以前没有过的数字,叫做“病死”人数。

在坂西提供的报表上,湘西会战日军共“病死”了两千多人,几乎等同于战场伤亡。

据他解释,情况是这样的:由于雪峰山打得太苦,士兵体力消耗过大,作战时因精神高度集中和紧张,尚能支撑,可等逃回原驻地,人一松弛下来,就突然纷纷倒地,然后再也站不起来,结果就是“病死”了。

坂西的“病”还不只这么多,除了“病死”的外,还有“病”得没死的,这个数字相当惊人——湘西会战期间,足足有两万三千多!

只有活着的人明白真相。

冈村宁次的参谋长曾在家信中透露,湘西会战,日军成了中国军队“案板上的肥肉”。

第一一六师团无疑是案板上最大的一块,这个师团从参加常德会战起,打过很多苦仗恶仗,但湘西雪峰山之败让他们永世难忘。

该师团的主要兵源地在京都,直到四十年后,师团的幸存老兵向自己的儿孙们讲起当时作战的惨烈场面时仍心有余悸,对大批京都人在山区埋骨的地方仍能记得清清楚楚。

显然,被人家按在砧板上做成馒头馅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尤其不好对外交代,坂西虽号称“神经病”,却并不傻,他选择了有意无意地把伤亡率往“神经”和“病”上凑。

终结者

湘西会战结束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何应钦陪同美军将领到雪峰山前线视察,并向有功将士授勋,回来时天降大雨,大家急忙下山。刚刚走过一座小木桥,排阵一样的溪水赶到,一下子便将木桥冲得无影无踪。

见此情形,众人“相顾愕然”。

这个春天,这个战局,犹如此天此山此水此桥,虽然还有惊,但再也无险。

日本驻西南的第六方面军开始陆续撤往东北和华北,在他们身后,汤恩伯兵团紧跟不放,实施了战略性追击。

日军沿途大量伤亡,连作为主力的第三、第十三师团亦不例外。老兵对类似的场面已熟视无睹,最惨的是独混旅里那些刚入伍不久的十七岁少年兵,他们接受不了前后左右同学同乡的非死即伤,精神临近崩溃,一路撤一路哭。

此时,中国统帅部已制订代号为“冰人”“白塔”的总反攻计划,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部分国民党军队也展开了局部反攻。胜利是必然的,只不过谁也想不到会来得那么快。

当前:第568/5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