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全集.com》第569/570页


陈纳德曾经断言,亚洲战场不同于欧洲战场,在这里,空军有最大的发挥余地。

自1944年底,美国对日本本土展开战略性空中打击。当年11月,超过一百架B-29轰炸机来到东京上空,那种满天下饺子的壮观景象,足以让日本人印象深刻。

不过,这次大轰炸仍没有能够达到盟军所追求的那种效果,心里还是有些不得劲。

作战都得讲究对天文地理的掌握,空战也是如此。日本城市房屋大多为木结构,这让盟军产生灵感,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的“火攻”之术。

1945年3月9日,空中堡垒再次光临东京,这次不是一百架,而是三百架,不是普通炸弹,而是燃烧弹。

三千吨燃烧弹,让东京变成一片火海,房屋被烧毁五分之一,七万多人被烧死烧伤。

到7月,除京都等文化名城得以豁免外,日本大半城市都“享受”到类似待遇,不是被炸平就是被烧毁,模样整得比猪八戒他老姨还要难看。

7月16日,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接到国内报告,得知一种“特种炸弹”已经试验成功,遂授权在会议结束后进行投放。

这次将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次性击穿心脏,就像波茨坦公告所宣称的那样,日本要么投降,要么毁灭。

8月6日,美军航空队在广岛投入了“特种炸弹”。

仅仅一颗,但当它爆炸时,广岛所有的建筑物都不复存在,近十四万人伤亡。

一颗“特种炸弹”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不仅广岛老百姓,就连日本统帅部也惊骇莫名,派去考察的军事专家则发出了一声哀叹。

这就是传说中无坚不摧、杀人于无形的核武器――原子弹,日本其实也已经在研究和试制,只是让美国走到了前面。

还没等日本人回过味来,时隔三天,第二颗原子弹又落入长崎。

两颗原子弹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日本统帅部至此终于明白,“不投降即毁灭”绝不是随口说说的,盟军用不着再登陆中国沿海或日本本土,靠空中决战即能将东瀛三岛从地图上完全抹去。

8月15日,已经被原子弹炸得“五内俱裂”的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

除成为空架子的关东军已被苏军消灭外,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遵令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而在这之前,它们的失败和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即将参加受降仪式的部分中方代表笑逐颜开

一个东方民族对另一个东方民族的生死对决,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

老兵不死

再说说“七七事变”的亲历者刘汝明。

武汉会战末期,全军大撤退,日军沿公路追击,而刘汝明就带着手枪队守在公路旁。从那里路过的零星小部队都觉得很安心,连步伐都放慢了,因为他们以为刘汝明既然在这里,路边至少有一个军。

其实,刘汝明身边除了手枪队,并没有大部队,他执意不走,是要等自己的后续人马。对于他来说,南下的第二十九军与他是生死不能相离的,即便危难时刻,也决不能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人。

但人还是在不断地少下去,经过八年抗战,第二十九军在正面战场上战死了很多人。

几个灵魂人物,宋哲元、张自忠、萧振瀛先后去世,其中以张自忠声望最隆,死的时候也最壮烈。

又过了若干年,刘汝明到了台湾,一起去的还有冯治安和秦德纯。三人退役后在乡下买了块地皮,准备住到一起,但是秦德纯因夫人多病,不方便在乡下长住,最后只有刘、冯两人搬了过去。

哥俩对门而居,每天傍晚,冯治安必定会站在门口,大声叫刘汝明出来聊天,话题自然还是脱不开那些戎马倥偬的岁月,以及那些屈辱和荣耀。

但是有一天,刘汝明忽然听到消息,冯治安患病被送进了医院,等他急急忙忙赶过去时,这位朝夕相处的兄弟已经不治。

又隔一年,秦德纯也去世了。

时间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过程,它让你不断地告别,告别青春,告别激情,告别朋友,全然不顾在那一刻,你早已是泪流满面。

晚年的刘汝明无比寂寥。

回望来路,当那些袍执兄弟的雄武英姿,又一一呈现眼前的时候,这位职业军人总是难以自持。

他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重新踏上故土,并想象着那时的情景。

“如果我们仍然人神有隔,我必一一到你们灵前去祭吊的。(《刘汝明回忆录》)”

1957年,刘汝明病逝台湾。

当前:第569/5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