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全集.net》第103/121页
十点,在院子里面的草地上见到了清爽、完整、舒畅的道长。道长呵呵笑:“看起来你心情很好!”
我老老实实很浅薄的回答说,是挺快乐,想了一夜吃的,就已经这么快乐了……平时就是亲自吃了,也没见的有这么美孜孜的,呵呵真奇妙……道长笑嘻嘻看着我,抱住双手道:“无量寿福!”
我还礼:“无量寿福!”
一旁的无话不说同样抱手:“无量天尊!”
大家有点反应不过来,都望着他;无话不说慢慢悠悠,以掩饰、表达他的相当得意:“怎么样,看出差距了吧?同样是修行,同样是学习!”
道长回礼:“无量天尊!”
小男:“道长,你给我们讲过无量的寿,和无量的福,我能不能请教一下,‘无量天尊’是什么意思呢?”
道长:“道家的天尊,指的是至高无上的道的外化,是我们对道的一个别称。修行到最高境界,我们就叫天尊。‘无量天尊’与无量寿福’一样,都是道教的问候语,这个问候道破了千古以来道教的核心秘密,你是无量的,你是生生不息的。无量天尊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众生皆是天尊,是无边无际无量的,这个和佛教说的‘人人都是佛’是一个意思。本是天尊,这里面是一种自性的觉悟。你知不知道你是天尊?认识到自己的同时已经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剩下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因缘、因果。”
无话不说:“听明白道长说的了?甭管你们怎么认为,也甭管道长怎么看我,我,‘无量天尊’,我自己的一半已经觉悟了!余下那一半再觉悟了,辟谷也不用求你们了……”
生的伟大:“你用半生的时间觉悟了一半,再用后半生的时间觉悟另一半,你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你的毕生都在觉悟之中……”
笑……小男:“道长,我一夜都在琢磨你昨天说的话题,命和运不是一回事,缘和分也不是一回事,那魂和魄,也不该是一回事吧?”
道长:“不是一回事。《黄帝内经・灵枢经》的‘本神篇’,就讲精神与魂魄的关系:‘故生之来者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魂是魂,魄是魄。”
“要下雨了。”敏感的亚女抬头看天,“咱们还是去二楼茶座吧。”
待二楼茶座纷纷坐定,窗外的天空已经“雨纷华,舞梨花……”,南方的雨细润柔和,真是飘飘柔柔而下,不刚、不硬、宛若飞花。
大家弄茶。人马座:
“道长,我们才来这两天,了解到道家的文化和技术都非同凡响,而且道教又是本土教,又有这么多今生的需要,为什么道教反而没有像外来的佛教在民间这么深入广泛呢?”
道长:“这个问题并不是你一个人的疑惑。确实从我们现在看来,道家的道观普遍比佛教的庙宇少,道士也比佛教的出家人少,道教的书籍也比佛教书籍少。”
胖子:“还不仅仅是这样。现在的人们大多了解佛教,可以说几乎不了解道教,甚至了解的,也是一些非常负面的东西。”
道长:“其实这个感觉是有片面性的,如果我们站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这个问题,会发现在整个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中国道文化的发展几千年以来长期处于主导的状态。所以鲁迅先生才会说‘中国根砥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表明‘中国根砥全在道教’的说法,在他的那个时代有着广泛的认同。中国道教在历史上真正弱于佛教,只有三次。每一次都与少数民族入关有关系。”
小男:“怎么和少数民族入关有关系呢?”
道长:“少数民族入关以后,从顺治皇帝开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乃至于后来的一系列的皇帝,包括我们的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光绪、同治,到最后的宣统,清朝的这十位皇帝,无一不信奉佛教。从雍正的对答录里面可以看到,当时清朝一入关以后,中华民族那种反清复明的愿望就没有消减过,反清复明的情绪一直贯穿了整个清王朝。清朝的统治者认为,要让汉人接受外来民族的统治,首先要接受外来民族的文化,而接受外来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接受外来民族的宗教。中国以前的王朝乃至整个民族,一直是崇尚黄老哲学,崇尚道文化的。清朝的王室推崇外来的佛教文化,这既是个人信仰,也是政治需求。那时的佛教就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表现的形式了,也不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了,它有了对当时更为重要的含义。清朝的王室完全可能这样认为,一个从印度传来的外来民族的宗教,如果汉人能够接受,那么同时也能够接受外来民族的统治。所以,当时一度强迫许多道观改成佛院,道士剃发为僧,或者把道士强迫还俗。虽然后来清朝皇帝意识到应该通过道教稳定汉民族,开始采取对道教的怀柔政策,但道教已经元气大伤。经过两百多年的满清统治,中国道教的人才为之一空,十室九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败。
“但是佛教本身没有问题,它所传播的是向善的,醒悟的,尤其被大力传播的过程中,也融合了相当道家的文化。我们今天看到的佛、道格局,是从清代延续而来的。我认为是过渡阶段,在目前依然感觉到道教发展似乎不如佛教,虽然在明朝的时候道教的发展在整体上还是超过佛教的发展。”
人马座:“这个会有记录吗?”
道长:“根据明朝正德年间的统计,当时的道教,像我这样一个住持,可以享受五品官的俸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待遇。那个时期道观的总数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佛教的庙宇只占了大约30%。那个时候道教和皇朝的关系特别的密切,而且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部道教的藏书--我们这几天说的那部浩瀚的《道藏》,就是在明朝修成的。唐朝修的《道藏》一直到明朝大明正统年间才把它完成,在当时皇帝的主持下花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历经了四代皇帝两代天师。你们说当时对道文化重视的程度?最后形成的道藏,有五千九百八十多卷,用了十二万多块金板,黄金用了无数。”
无话不说:“从唐朝到明朝不止两百多年。”
道长:“我没有说清楚,是仅仅明代就花了两百年修《道藏》,而这个《道藏》,是从唐代开始修,屡修屡毁,唐朝修了,在宋朝就被毁了。最后是在明代修成。可想而知,道教在明代依然受到重视的程度。”
小男:“明代之后呢?”
道长:“整个清朝结束之后,原来占了60%以上的道观,变成了只占20%左右,佛教的庙宇变成8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改变。道教脱离皇室的重视进入民间之后,它在社会中变形了,它已经不是道教了,从形而上、变成了形而下,成为了一个‘器物’了。
“到了民国的时候,道教又蓬勃发展了,特别是道教的改良派。但是道教的改良派和国民党政府走的很近,随着解放战争尘埃落定,国民党退出了政治舞台,大陆解放,在清除这个改良派的同时,没有把传统道教和新兴的改良派道教进行区分--这是很容易混淆的,因为用的经典一样,服装也一样--因此整个道教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第二次;小男:“第三次就应该是文化大革命了吧?”
道长:“对。文化大革命中五大宗教都受到冲击,但是,其中只有道教是受到连续的第三次冲击了,两百多年以来道教的人才危机一空。所以现在道教的人才啊,书籍啊,各方面都显得很少,人才更是断层。这么一个民族璀璨的文化,中间出现如此的断代,是中国文化巨大的损失。但是融入在历史长河之中来看,这个衰败应该只是一个小小的过渡,而不是结局。”
人马座:“这些冲击造成的文化损失,缓得回来吗?”
道长:“我相信能够。因为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文化宗教,它毕竟有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历史的长河里,在中华文明的五千年里面,这两、三百年的衰败只是弹指一挥间,一个瞬间而已!中国文化的腾飞必将走向世界,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就是这个,我相信在今天新世纪世界文化的建构中,道文化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无话不说:“我们很多人对道教印象不好,觉得它迷信,可能是义和团啊,小刀会的,什么刀枪不入啊什么的有相关。我说话很直接啊……这些难道不是道教的一部分吗?”
霎时静场。只听见水被煮沸了的沙沙声……道长:“你说的这些现象成因很复杂。一个是我刚才说,道教进入民间之后、形而下为之器了。以清代为例,正常的道教不让发展,那么不大正常的就会自己发展。像田地,如果不好好用来种庄稼,那杂草一定会丛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道教的内容驳杂多端;此外,也可以认为道教所具有伟大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来讨论这个吗?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很多的附着面,关键是我们要把握什么。”
人马座:“人人都说‘佛道同源’,但是我们听着又好像不是一回事,那么还有儒教呢?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差别很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