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校对版作者千年静守》第1055/1070页


  汉和、平可夫等诸多对华不怎么友好的国际防卫类媒体或者个人都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了关于共和国081级多功能两栖作战/中型航母的分析报告,甚至连日本这个原本没有资格在国际事务中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的国家也煞有介事的推出了自己的“分析报告”。
  日本防卫省结合共和国方面正在俄制SU-33重型舰载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国产舰载战斗机这一点,得出了分析结论:081级中型常规动力航母具有携带24架SU-33型重型战斗机进行作战的能力,该级航母的服役,将会对西太平洋的安全局势形成巨大的威胁,日本媒体甚至呼吁美方加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至少再增加一个航母战斗群,以“遏制共和国方面越来越膨胀的海洋野心”。
  可是美国人当真是有苦说不出来,如果能遏制他们会不遏制吗?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中国人的这个举动根本就是针对他们美国人的……共和国发射的那个能够以近10倍音速飞行的诡异导弹,真的将美国人给吓到了。
  面对巨大的压力,小布什终于做出了决定:“共和国是一个大国,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他们都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已经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拥有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之间不应该对抗,和中国人一起坐下来,好好谈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形势,是对世界安全负责任的行为。”


第一七九六章 掺一脚?
  和上次谈判的时候不同,这次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中央将林鸿飞排除在了谈判人员名单之外,甚至像上次的列席名单都没有给林鸿飞一个。
  若是换了别人早就不知道会怎么想了,但对于这种情况,林鸿飞倒是巴不得: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已经将NK-44发动机的相关资料通过秘密渠道辗转送了过来。
  虽然库兹涅佐夫设计局对NK-44的设计还停留在设计阶段,连一台原型机都没有制造出来,甚至连设计工作都没有完全完成,但哪怕只是一个不完整的设计资料,也体现了前苏联时代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三总师之一的尼古莱・库兹涅佐夫的强悍:这台相当于波音777配套动力系统:普・惠PW4090、Rolls-Royce Trent895和通用电气GE90-94B的水平了,但NK-44在提供与PW4090、Trent895和GE90-94B相当推力、相当寿命、相当翻修期以及相当油耗、相当噪音水平的同时,发动机本身的自重竟然比这三台发动机还轻近1.5吨!
  厉害啊!
  当看到这份资料的时候,林鸿飞除了感慨还是感慨:从7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在大型飞机制造业已经有了追赶美国的趋势,如果不是美国将前苏联给生生的坑解体了,现在苏联的航空制造水平或许已经和美国、欧洲相差无几了吧?
  看到这份资料的顾瑞河眼珠子都红了,看着眼前的资料,很有一把抢走的冲动,哄着眼珠子对林鸿飞道,“林总,你们二集团已经有这么多发动机种类了,这个发动机你说什么也得给我。”
  “想都别想!”林鸿飞一脸警惕的望着顾瑞河,“早就知道你顾总今天过来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什么好心,NK-44将会是我们二集团下一个15年最核心的发展规划之一,谁来要也不给……就算中央首长要,也绝对不给!”
  在这一点上,整个中航工业第二集团都站在他们老总这一边,大家俱皆是同仇敌忾的望着顾瑞河,如果目光能够杀死人,顾瑞河早已经变成筛子了:开什么玩笑?这可是最大起飞推力44吨的强悍存在啊,现在全世界能够制造这种航空发动机的公司只有航空发动机三巨头:普拉特・惠特尼、Rolls-Royce和通用电气,若是咱们中航工业第二集团也能够制造这么大推力的航空发动机了,岂不是意味着咱们中航工业第二集团是继普拉特・惠特尼、Rolls-Royce和通用电气之后第四个掌握这种超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企业?说明咱们中航工业第二集团跃居世界前四?这种能够在中央首长们面前大大露脸的机会、这种大大的政绩,怎么可能便宜了自己的老对手?
  “林鸿飞,你不要太过分了!”没想到林鸿飞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想都不想的就拒绝了自己,顾瑞河的脸上不由得有些挂不住,“看看你手里的东西吧,从直升机上用的涡轮轴发动机到各种档次的航空发动机应有尽有,可怜我们一集团就只有那么一两个项目在撑着,你就不怕你撑死?”
  “老实说,我还真不怕撑死,我就怕吃不饱,”林鸿飞哈哈笑着,望着顾瑞河铁青的脸笑的极为得意,“当年我们二集团拼了命的发展自己的技术的时候,你们一集团在干嘛?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吃老本,老顾,老本是那么好吃的么?你们就没想过老本总有吃完的一天,将来某天吃完了老本你们打算怎么办?一点居安思危的心思都没有,饿死了都是应该的……真的饿死了,我也不介意将你们一集团吞并过来。”
  这话说的简直太提气了,这些年来一集团一直都压在二集团头上,大家心里怎么能没有气?现在看到二集团好不容易压过了一集团一头,大家心里自然畅快无比,可一集团竟然还想着从二集团饭碗里抢肉吃,这就是绝对不允许的了:再没有什么事情是比砸人饭碗更能招惹仇恨的了,顾瑞河的做法简直就是自己找死。
  “你……你……好吧,”顾瑞河气急,指着林鸿飞的鼻子气急败坏的连连点头,可也奇怪,下一秒,这家伙竟然一下子冷静了下来,竟然对林鸿飞笑了,“林总,我承认之前我们一集团有些地方做的不好,可不管怎么说咱们都是国企,都应该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是?”
  “嗯,您接着说。”林鸿飞点点头,他倒是想要看看顾瑞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们二集团在发动机这一块却是比我们一集团强得多,这一点我承认,可你们一集团也不是所有的零件都能生产吧?”说到这,顾瑞河似笑非笑的望着林鸿飞,“我们一集团的产能也有限,总要优先照顾我们一集团的生产需求……”
  “你用这个卡我?”林鸿飞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的几乎直不起腰,“老顾,是你傻了还是我傻了?在这种东西上你也敢动心眼?你卡我?好啊,咱们的运-20上用的发动机我暂停生产了,军方代表们闻起来,我就直接告诉他们,你们一集团不给我们生产零件,你说到时候空军方面会不会直接开着飞机到你们一集团总部里去抓人?连军事装备的供应你也敢动脑筋,你是疯了还是觉得现在的位子太舒服,想要换个位子试试?”
  林鸿飞才不怕顾瑞河在这方面给自己动手脚,只要中航工业第二集团能够证明延迟交货的原因是因为中航工业第一集团那边的问题,上面有的是人让顾瑞河吃不了兜着走,这个办法用来吓唬吓唬刚刚如职场的小菜鸟还差不多,用来吓唬自己?他顾瑞河是怎么想的。
  “不不不,林总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国家的重达军事装备上谁敢乱动脑筋?你当我想要吃花生米了么?”顾瑞河的脸色不变,笑眯眯的望着林鸿飞,“我的意思是,这么大的项目,想要投入的资金数量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你们二集团单独进行这个项目会不会有点吃力?算上我们一个,大家人多好办事嘛。”
  这家伙倒是见机得快,意识到林鸿飞绝没有可能放弃NK-44之后,立刻就从独占这个项目转而想要从里面分一杯羹。
  不得不承认,顾瑞河的想法确实不错,但若是林鸿飞有这么容易低头那才是见鬼了,林大老板似笑非笑的望着顾瑞河,“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我们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去年好歹也有差不多30个亿美元的净盈利,你们一集团呢?如果我没记错,大概是亏损了差不多80个亿美元吧,我们当然欢迎你们投资这个项目,可你们拿得出钱来么?”
  顾瑞河顿时有些尴尬。
  林鸿飞的话正正的戳中了顾瑞河心中的痛处:去年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实现净盈利30亿美元,若非林鸿飞在各项科研活动方面硬性规定了投入比例,这个数字最少还能够增加5亿美元,可就这,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已经在去年年底的表彰大会上被点名表扬了。
  而与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去年全年亏损80亿美元,当林鸿飞无比风光的站在主席台上接受表扬的时候,顾瑞河却恨不得将脑袋塞进裤裆里去:接下来就是他接受批评的时候。
  若是没有中航工业第二集团的成功,或许中央首长也不会说什么,但中航工业第二集团的巨大成功,只能衬托出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和他顾瑞河的超级无能,中央首长已经给顾瑞河下了死命令,如果今年不能有效扭转中航工业第一集团糟糕的情况,他就等着挪位子吧。
  顾瑞河为什么心急火燎的想要从林鸿飞手里抢NK-44这个项目?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哪怕今年中航工业第一集团的财政状况依旧糟糕呢,自己也可以用正在搞NK-44这个投入巨大的项目来搪塞过去。
  没想到林鸿飞这个混蛋一点都没有“与邻为善”的意思,顾瑞河嘴上没说,心里却早已经骂起了娘……他倒是选择性的忘记了,早些年林鸿飞向他求援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对待林鸿飞的?
  “钱么……当然是可以拿出来的,”虽然心里大骂林鸿飞不是个东西,可既然林鸿飞松了口,顾瑞河绝对没有不要的道理,立刻道,“只是不知道林总需要多少?”
  “别急,先听我说完,”林鸿飞摆摆手,“首先说明,一集团要参与到NK-44这个项目当中来也不是不可以,甚至将来一些零部件放在一集团生产都不是不可以商量,但这其中有一个条件。”
  什么?可以商量?顾瑞河顿时大喜,急不可耐的搓着手道,“林总尽管说。”
  可二集团的其他领导们听林鸿飞这么说,顿时就急了,连忙站起来,“林总,不行啊,不能答应他们!”


第一七九七章 不只不觉间的进步
  林鸿飞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等到大家安静下来,这才道,“不管怎么说一集团和二集团十几年前也是一家,在很多地方还是很互补的,大家到时没有必要事事针对,什么都单独搞一套,不仅是资源和人力的极大的浪费,也没有这个必要。”
  这话听起来当然没有什么错,可为什么这话从林鸿飞的嘴里说出来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对对对,就是这个话,还是林总的觉悟高,”顾瑞河顾不得二集团的其他领导同志的怒目而视,这个时候的顾瑞河可顾不得林鸿飞的话为什么听起来怪怪的了,连连点头道,“一集团和二集团都是脱胎于中航工业总公司,大家说起来本就是分了家的两兄弟,本就应该和兄弟俩一样相互扶持、相互支援……林总,您说吧,这个NK-44发动机项目您打算怎么合作?”
  “首先一个,必须以我们二集团为主。”林鸿飞无可置疑的道,允许中航工业第一集团进来分一杯羹是一回事,中航工业第二集团现在一家独大的局面也不是好事,利益总是需要平衡的,林鸿飞不介意分一点好处出去,可主次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这个……”顾瑞河犹豫了一下,开出了自己的条件,“一集团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不能低于30%,在今后的生产配套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能低于这个数。”
  “可以,但一集团要承担的总研发费用的比例不得低于40%,并且在要在这个项目当中全力配合,不得扯后腿。”林鸿飞略一沉吟,点头答应了下来。
  “没问题没问题!”见林鸿飞的条件只是这样,顾瑞河顿时大喜,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即便是现在已经有了相关的设计资料,但因为NK-44连台样机都没有造出来,恐怕设计方面需要调整的地方还很多,NK-44发动机的总研发周期相信不会低于10年,就算平均下来每年需要投入5个亿美元来搞研究,40%也不过才2个亿美元而已,这笔钱中航工业第一集团还真出得起,和发动机研究成功之后获得的巨大荣耀相比,在顾瑞河看来这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
  顾瑞河这个铁公鸡,今天竟然答应的这么痛快?完全没想到顾瑞河竟然会答应的这么挺快的中航工业第二集团的其他领导们,不由得面面相觑,一脸的惊讶。
  顾瑞河给中航工业第二集团的领导们留下的印象一向是铁公鸡一般的家伙,想要从这家伙嘴里套出点钱来简直比登天还难,怎么今天就这么痛快呢?一台最大起飞推力44吨的航空发动机需要投入的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基本上所有的研发费用都是由国家来承担,可在前期立项的时候,也还得去争取不是?顾瑞河这家伙今天到底在抽什么疯?
  “忘记了,这可是最大推力44吨的大家伙啊,咱们不是正在搞那个比A380还大的飞机么,这发动机将来完全可以为这个飞机做配套……”负责集团核心业务板块:中航航空装备责任有限公司的集团党组成员兼副总经理丁玉海忽然一拍脑门,后悔无比,“这个飞机可是肩负着咱们国家航空企业勇闯世界航空制造业最高点的重任的。”
  “啊……”丁玉海这话一出口,顿时明白了顾瑞河为什么如此舍得下血本的中航工业第二集团的领导同志们,顿时一个个拍着脑门,喟然长叹:这么大的一块肥肉,也确实不是中航工业第二集团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吞的下的,左右自己没办法一口吞下,还不如自己有选择的挑一些合作伙伴来一起分着“吃”。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没有林总看的明白呢。
  ※※※
  “11月18日,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将乘坐雪龙号科考船离开东方市,奔赴南极。这次由145人组成的南极科学考察队将进行历时130天左右的科学考察,于明年3月底前返回,以下请看详细报道……”
  对于2005年11月18日《新闻联播》的这则新闻,没有几个人感兴趣,大家本能的认为这不过是一次简单的南极科考行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也不过是留意到了新闻当中提到的一句“科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向格罗夫山挺进,搜集天外陨石……”但只有真正知道内情的人才知道,这次科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选址。
  这是共和国南极计划的重要一环,在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选址建立南极内陆考察站,而最理想的选址地就是格罗夫山区域,这次的南极科考行动,某种程度上而言,到格罗夫山收集陨石只是顺带的,为共和国的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才是最重要的。
  “队长,这次考察好了,明年就能建站了吧?”雪龙号温暖的小咖啡厅里,科考队队员们正在趁着午饭后难得的休息时间闲聊,第一次入选科考队的曲珊珊向队长石碌军问道。
  曲珊珊是此次南极科考的四名女性队员之一,尤其是曲珊珊,更是第一次入选南极科考队,心中兴奋无比。
  “明年?”队长石碌军笑呵呵的摇摇头,“哪有这么简单,最快也要三年以后才成。”
  “怎么要这么久?”还不到30岁的曲珊珊正处于一名女性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刻,此刻听到队长的话,忍不住小口微张,惊讶的道,“咱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极地探险装备,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为什么还得三年这么长时间?”
  曲珊珊这话说的倒也没错,自从古齐省工业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DT-10/20/30系列履带式铰接全地形两栖运输车在当年交付给南极科考队使用之后,在极地地区有着良好性能表现的DT-10/20/30系列履带式铰接运输车就成了共和国南极科考队的必选装备。
  古齐省工业制造有限公司的DT系列履带式铰接运输车在整个南北极科学考察中大放异彩,不仅成为了共和国的首选基地探测车辆,连其他国家也开始批量采购,以往“统治”着南极雪地科考车辆市场的德国凯斯鲍尔和美国卡特・彼勒因为价格昂贵、产品娇气而逐渐无人问津,而吃苦耐劳、吃点简单的粗粮就能养活的DT-10/20/30系列履带式运输车甚至已经在南北极科考活动中占据了南北极科考大型雪地车辆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有这么好的装备,有国家全力的支持,甚至已经有了大致的选址范围,为什么还得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确定共和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的地址?
  曲珊珊这话一出口,不止是石碌军队长,小咖啡厅里的其他经验丰富的老科考队员们全都笑了起来:到底是新来的啊,虽然经过了前期科学严密的培训,可并不清楚南极这片让人敬畏的土地的神秘。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科考时的自然环境太恶劣,另一个则是虽然我们目前的装备已经是最好的,也不用担心后勤,可相比于南极的自然条件,咱们还是要多加小心……”
  “老石啊,说起来现在咱们的条件已经好的多了,使用的DT系列极地车全都是经过专门改装的,后面拖挂的一溜保温带自动加热功能的雪橇房车足以在零下60度的野外中充当临时营房,”科考队罗副队长喝了一口热腾腾的咖啡,望着厚厚的双层保温舷窗外面的目光满满的全都是回忆,“想当年咱们在90年底中期之前的极地科考活动中哪有这么好的条件?就算是那时候最好的凯斯鲍尔PB250雪地车,睡觉的时候也能冻死人……”
  罗副队长的话顿时引起了经历过那段特殊日子的老队员们的共鸣:是啊,想当初咱们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和现在比简直没法比,现在想想,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
  石碌军也笑了,摇摇头对曲珊珊道,“小曲啊,咱们心中的勘探速度其实已经够快了,你看看咱们国家的前两个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这两个科考站光前期的选址就用了多长时间?要不是咱们国家这些年来装备制造业发展了起来,能够给咱们这些人提供更好地装备和后勤,恐怕五六年都不一定能够确定合适的建站地址呢。”
  曲珊珊就有些不好意思。
  “没啥不好意思的,新人都这样,当年我们第一次上南极的时候还想着大干三个月,完成科考任务就回家呢,结果没想到一个科考任务分在了两年里才完成,也是那个时候,咱们才真正意识到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石碌军说着,目光中却有些狂热:这次若是真的足够幸运,说不定也能一次选址成功?


当前:第1055/10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