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第39/502页


这让我非常不满,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俺们中国现在实力不够?不过,我得想其它办法来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刚好,由于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缺乏大量的各种人才,而短时间公派出国的人员还无法学成归国,于是我将眼光移向了德国。

由于张英在和会刚开始不久就回到了中国,所以,现在中国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就是魏长安。于是我便让魏长安竭尽一切办法从德国招收各种人才。魏长安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我的任务,想那些呆板木讷的德国人怎么会是老奸巨滑的魏长安的对手呢。不到二个月,魏长安便招揽了4万多德国技工和工程师连同他们的家眷共约20万人浩浩荡荡地坐着中国的客船从德国来到中国。接着,我便派出一个特别小组长驻柏林,想想最近这几年时间,德国经济崩溃,不知有多少科学家、工程师等人失业。这个特别小组的工作能力也很出色,从20年以后的五年内,就从德国骗回来12万余科学家和工程师、技工等。

为了使我在德国的抢人计划能够等到更多的德国人的支持,以及德国政府能够对我的作为不加限制,我还让魏长安特意向欧洲媒本公开发表宣言,宣布免除德国的战争赔款,支持德国政府和人民的战后重建工作,支持德国保留一支有足够自保能力的军队,反对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掠夺。

中国政府这一政策立即引发了全德国的轰动,所有德国人都对中国感激啼零,从心里认为中国人是德国人的朋友,促使了许多德国人放弃去美国而来到中国。这也使德国在二战前成长起来的纳粹党将中国列为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

当然,这些德国人来到中国后,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整个中国的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无不处处显示出德国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一大批德国科学家的加入,使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尤其是在核物理方面,加上我的已有的理论知识的方向指导,使中国最终在这个时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核武器的制造,最终由中国带领,整个人类走入了核能利用的时代。

第六十四章 - 与中国无关的《华盛顿条约》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使中国在近代历史上获得的最大的一次外交胜利,魏长安也被西方媒体接着就被中国媒体援引进来称为东方最杰出的外交家(只可惜在和苏俄谈判时又被背了黑锅)。此时,我国也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计划规定要求在两个五年计划内修通至少一条从北海湖经蒙古(已被改名叫乌里雅苏台省)到黄河中游的“北黄运河”,另一条则是经呼伦湖到北京的“北京运河”,用于连通京杭大运河也就连通了黄河下游。实际上,这两条运河都用了12年左右的时间才修通。在这两条运河的充沛的水量的补充下,加上在黄土高原上持续不断地植树造林活动,终于在50年后,黄河水变清了。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要求修建至少7万公里铁路,20万公里等级公路,其中包括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要求年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煤产量达到1亿吨,石油1000万吨,年发电量必须达到1亿5000万千瓦。要求年汽车产量达到10万辆(美国在1921年时,汽车年产量就达到了1070万辆!),其它工程机械达到2万台,农业机械2万台。要求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

21年年底,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倡议召开缩减海军军备和缓和远东局势的国际会议。21年11月21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九国代表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会议。在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要求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要求中国在宪法里删除日本是中国永远的敌人这一条。而我方代表表示,除非日本就历次侵略中国并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作出正式道歉并赔偿10亿美元,同时还须立即归还台湾及附属岛屿、琉球群岛等,否则中国无法将日本视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日本代表则轻蔑地而又坚定地拒绝了。由于美国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此,因此也就没做进一步努力。

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破除英日同盟条约,以便为争霸亚洲扫清障碍。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美国一再向英国施压。英联邦内部对是否再续订条约存在很大的分歧。当时的英国在恢复经济方面有赖于美国,终于在美国的压力下,同意不再续订条约,日本也勉强同意。美国为了使自己在三者中不被孤立,因此特别邀请法国和中国参加,组成五国同盟,以增强同英日角逐的力量,但中国以绝不与日本达成任何同盟为理由,拒绝了这个同盟。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四国的签订了以美国方案为基础的第一个会议文件——《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第1条规定,缔约国互相尊重并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第4条规定,该条约生效之日,就是英日同盟废止之时。美国媒体视《四国条约》是美国的巨大胜利,称:“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而体面的葬礼”,而美国也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

接下来召开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议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受一战的影响,英国这个拥有全球性海军霸权的国家,其经济遭到惨重打击,根本无力继续维持其特有的“两强战略”(即其海军实力要达到世界上排名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的实力的总和),面对美、日等新兴的海军强国,甚至连世界第一都难以维持。为此,英国不得不希望进行全球性的海军军备谈判,妄图通过谈判来达到其继续维持世界第一海军的目的。毕竟,战后的英国不可能去试图寻求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因为这是无法取胜的。而美国也希望能够限制英国的海洋霸权,这从前一段时间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上就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干脆地拒绝了其中的第二条: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海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使美国认为英国是一个比德国军国主义更可恶的海洋霸权,是“全球专政”的国家。

参与此次谈判的有中、美、英、法、意、日等六个国家。但中国那一丁点可怜的海军实在是上不了台面,所以,中国代表在我的授意下干脆退出了这个谈判,其它五国也没有在意。我可不想让这个限制条约真正地限制住了我国海军的发展,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战列舰。谈判中,美国的敌意更多地指向了日本。因为英国现在国力大损,而且日本刚从德国手中获得了接管西太平洋群岛的委任统治权,直接给美国利益造成威胁。同时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急剧扩张状态,若非中国在大陆上即时地斩断了日本的黑手,使其不得不将更多的利益同美国交换的话,日本必定会是美国最重要的最具威胁的敌人。但是英国也不好过,美国媒体不断地批判英国,指出皇家海军实力与目前的国防需要完全不相称,而且就以往的历史而言,英国最终都会和其最重要的商业对手开战。

我之所以要退出这个谈判,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知道,历史上美国依靠情报机关监听各国代表与其政府间的每次联络,所以,我选择了回避。美国和日本提议放弃造船计划,在文字上作出了巨大牺牲。而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确实的计划,只能通过进一步削减现有舰队来表明自己与美国、日本同样的决心。而美国此时提出的让造船计划“休假”,则只能使英国那些本来就陈旧过时的主力舰更加破旧。

实际上,这次海军军备谈判损失最重的就是英国,而美国则名正言顺地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实力和权利。22年2月6日,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称为《华盛顿条约》或《五国海军协定》。欢欣鼓舞的美国、郁闷失落的英国、态度勉强的日本、不太在乎的法国和意大利同意各自拥有的主力舰数量比率为5:5:3:1.75:1.75,即52.5万吨、52.5万吨、31.5万吨、17.5万吨和17.5吨。同意主力舰单舰吨位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英寸(406毫米)。航空母舰也是同样的比率,美英航母总吨位不超过13.5万吨,日本航母总吨位不超过8.1万吨。而日本由于没有获得英国的支持,因而不能使其获得预先设想的10:10:7的比率,所以对英国也颇有怨言。

海军军备会议结束后,日本立即要求召开陆军军备会议,因为它对中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的机械化部队深感忧虑。它要求将各国的陆军数量控制在70万以内,坦克数量控制在1000辆以内。美国代表试探性地咨询了中国的意见,被中国代表严辞拒绝。并提出,召开陆军军备会议的前提是中国拥有同日本相同的海上力量。这显然使美国不愿多事,日本则趁机提出了在距其国土5000公里以内禁止任何其它国家拥有各种重要的军事基地或要塞(英国在新加坡的要塞除外)。不得已,美国只好同意,这样美国就失去了在菲律宾、威克岛和中途岛建立海军基地的条件,也使美国在短期内对日本更加痛恨和敌视。

由于海军军备条约没有中国的参与,所以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力发展海军。在条约签署时,我在北京收到了主管军工生产的何家声少将的工作汇报。截止1922年2月1日,我军在铁血政府控制下的整个海岸线上的重要港口和航线上均布置了各种要塞、炮台等军事设施。整个岸防工程拥有1012门13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其中305毫米炮就有122门。在多数要塞和炮台上还建有类似于军舰上的炮塔型火炮,拥有的各种射击指挥仪、机械式自动装弹机、炮塔回旋系统和火炮的俯仰系统均与军舰上的相同,这为我国未来建造大型水面战斗舰只作好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同时,列车炮也大量装备于岸防系统中,这使这些岸防炮具有更加优秀的战场生存能力。各岸防系统的工程质量也受到了何家声少将的称赞,毕竟,在21年6月日本舰队偷袭青岛未果和同年8月与法国在北部湾进行的海战,使加强岸防系统的建设已被铁血政府提升到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上。

21年6月3日,日本第二舰队旗舰“比睿”号亲自上阵准备突袭正在进行船厂建设的青岛港。所幸被巡逻的一艘近岸巡逻艇发现,全港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凌晨4:30,“比睿”号主炮进行了第一次齐射,我军岸防阵地上的305毫米炮也立即予以还击。由于在第一次试射时,位于1号阵地上的305毫米试射炮射出的炮弹擦在了附近的一具吊车的钢梁,使炮弹偏离了方向,但炮手们并没有察觉,仍按首次试射的标的进行校射,耽搁了较多的时间,也使港口受到了较大损失。青岛造船厂一分厂的厂房被大部分击毁,2号船鸼也受损严重。

直到1个小时后,炮手们才发觉弹着点有误,并迅速纠正过来。早晨6点左右,一枚305毫米炮弹击穿了“比睿”号的舰艏水平装甲(这个地方也恰好是较薄弱的位置),在水兵舱内炸开,而且恰好炸断了第4号龙骨,若不是舰身外围的钢板连接,其舰艏当场就会掉落。日本第二舰队见捞不到什么便宜,而且自身受到严重损失和较大的威胁,只好灰溜溜地逃走。在返航途中,“比睿”号的舰艏终于掉落了。尝到了中国岸防部队给的苦头后,日本海军再也没有继续对中国沿海进行偷袭骚扰等军事行动。

早在中国铁血政府占领云南、广西时,法国殖民者就对中国铁血政府抱有一定的敌视态度。一战结束后,法国立即加强了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地面力量,增派了3个步兵师的兵力,同时还将2个步兵师集结在中越边境,并时不时地制造些摩擦。我国在湛江、北海等港口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时,法国殖民者认为其海上力量也受到了威胁,从20年4月起就不断地派法属远东舰队在北部湾对我国进行各种骚扰、侦察行动。中国海军由于实力尚弱,故而对法国舰队的挑衅行为一直忍气吞声,这却大大加强了法国舰队的自信心。

高傲的法国人终于在21年8月12日上午8点大摇大摆地闯进我国领海,并对北海港进行示威炮击。我军几艘鱼雷艇和近岸巡逻艇前往驱赶,也不知道是谁先开炮,瞬间就爆发了海战。此次来挑衅的法国舰队是其远东舰队第3驱逐舰队的“让·巴尔”号防护巡洋舰和“萨拉”号、“杜普莱克斯”号驱逐舰。而我海军前往驱赶的是3艘鱼雷艇和1艘巡逻艇,双主实力相差极为悬殊,战果也没有任何悬念,2艘鱼雷艇被击沉,另一艘不得不夺路而逃,巡逻艇也只好拉开距离,使法国舰队的舰炮命中率降低。

本以为可以完胜的法国舰队忘记了两个月前的日本舰队的遭遇,他们很快便受到了岸防部队猛烈的炮火打击。一发305毫米炮弹击穿了“让·巴尔”号巡洋舰中部的燃油舱装甲,立即引起了大爆炸,并燃起熊熊大火,舰长只好下达弃舰命令,全舰475人有102人死亡,其余被我军捞起。紧接着“杜普莱克斯”号驱逐舰也被一枚305毫米炮弹击中舰尾,推进器被炸飞,彻底失去机动能力。在远处绕圈子为岸炮部队进行目标校正的鱼雷艇立即冲了上来对着“杜普莱克斯”号发射了两枚鱼雷,两枚鱼雷均击中了“杜普莱克斯”号,但却只有一枚爆炸,将其舰艏完全炸毁,仅过2分钟,该舰就沉入海底,全舰仅有11人幸存。另一艘驱逐舰“萨拉”号被几枚130毫米炮弹击中,拖着浓烟踉踉跄跄地逃了回去。

两次战斗凸显出了大口径火炮在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被军方称为ZP-305/50N25的305毫米炮所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让海军非常满意。该炮由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研制,采用内外两层身管,电渣重熔精炼钢和自紧身管工艺。50倍口径的长身管,在当时属于最大的身管倍径,膛内镀铬,共有67条膛线。弹丸重588公斤(穿甲)/571公斤(高爆),初速:872m/s,最大射程:34880米,穿甲能力为672毫米/0千米、250毫米/21500米,身管寿命300发。这种炮在射程和穿甲能力上已经接近了当时世界上381毫米炮的水平,甚至超过了356毫米炮的性能,受到海军的热烈欢迎。以致于这种炮一研制出来,陈海便立即要求政府开建战列舰,但被我狠狠地骂了一顿。但陈海仍然向重庆钢铁集团公司下达了研制381毫米和406毫米炮的命令,对于这一点,我倒没有管他。

没有了“海军军备限制条约”的束缚,我可以明目张胆地扩张海军了,但我也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过了就会发生变化,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目前我仍将人力财力和物力主要用在建设护卫舰(我新定义的一种辅助型舰只)和驱逐舰以及潜艇上。我要让这些舰艇注入我心目中的现代舰艇的一些设计理念,尤其是潜艇,我甚至让海军工程学院开始研究“鲸鱼型”和“水滴型”的艇体了。

第六十五章 - “柯立芝繁荣”和“大跃进”

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迅速增长,甚至欧洲的经济复苏都依赖美国。一战后的经济繁荣之所以首先从美国开始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工业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一战初期,美国以“中立”身份与交战双方进行军火交易,大发战争财。同时由于美国远离欧洲战场,虽与后期参战,但与欧洲国家相比直接损失甚微,并成为战后最大的债权国。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出现经济萧条后,美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经济实力的前期积累为柯立芝繁荣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兴产业的发展、生产合理化运动则是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23年美国总统哈定突发脑溢血死亡,副总统柯立芝按宪法规定接任总统。柯立芝任总统后继续施行前任“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他强调美国政府要保护大资本家的利益。他认为“美国的事业便是企业”。官方不过问企业合并、组合和发行股票等事项,放弃控制物价和调节生产的计划,一切放任资本家去干。

哈定任总统时就任意安排内阁成员,在其任期内,贪污腐败成风。重大事件之一是内阁部长福尔将供应海军使用的一些政府油田转手到一批投机商人之手而从中获取巨额“酬金”,海军部长、司法部长、退伍军人局局长都受到牵连。

到柯立芝任总统时,美国的经济发展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逐渐趋向于繁荣,每年生产率增长到4%。在此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国民总收入从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29年的828.1亿美元,提高了53%左右。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约3.8%,人均收入从19年的620美元增至29年的681美元。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3年的38%提高到29年的48.5%。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120亿美元的40%以上(中国在当时的黄金储备拥有30亿美元)。

美国这次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膨胀。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都出现高涨局面。2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美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认为理应拥有家用轿车的民族。”需求的增长和生产流水线技术的保障,使其实际生产量从19到1929年增长了255%,汽车产量从1921年的1050万辆增至1929年的2600多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

汽车工业直接、间接地为5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石油、轮胎制造、公路修建及钢铁业的巨大增长。从19至29年,汽油产量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次于汽车的最重要的工业是电器机器和用具的制造业和电力工业。家庭主妇开始购买电熨斗、洗衣机、吸尘器及电冰箱等。

20年代的美国、收音机相当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开始进入富人家庭。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29年,收音机销售额由22年的6000万美元增长到8.42亿美元,收音机已普及于寻常百姓家。有声电影也于此时逐步取代无声电影。电器的普及和工厂动力设备的电气化使电力工业的产值由19年的1.25亿美元增至29年的9.97亿美元:另一突出标志是建筑业迅速兴起。据统计,用于120个城市的房屋建筑的费用,19年约为120亿美元,28年上升到17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非住宅建筑。这样,汽车工业、电器工业和建筑业成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

促使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革命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机器的使用和技术管理方面的进步,使美国从23年到29年期间,制造业中每个工人的每个工时的产量提到了32%。19年至29年,整个工业生产率提高40%,农业提高26%。许多工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装配线技术在汽车制造、造船飞机引擎及军火等部门广泛采用。

钢铁工业采用连续轧钢机,效率提高40至50倍。建筑业采用了电动工具,水泥搅拌机和传送带等。为了推动技术改造,从20年代开始,许多公司或独立或联合进行研究工作。20年代美国工业继续进行了管理革命。到29年,大多数工业由具有专业训练的经理来管理。而且,许多大公司致力于有利于工业稳定的合并。在整个20年代,新老工业合并趋势均在加速。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增长。在20年至29年的10年中,有1943.6万人从农村流入城市。00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纽约、芝加哥和费城三个:20年代,同等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增至10个,位于大城市周围的所谓卫星城获得迅速发展。这些郊区成为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居住区,它们的发展及其独立性,同时抑制了中心城市的扩大。

当前:第39/50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